當前位置: 中外交往>> 國際合作
 
 
國際科學史大會在京召開 將發表"北京宣言"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7月25日   來源:中科院網站

  7月22日,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史學者會聚北京,迎來他們共同的盛會——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召開。

  上午九點,大會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本屆大會顧問路甬祥院士,數學家吳文俊院士,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以及國際科學史學會前主席的代表、來自土耳其的Subarayappa教授,國際科學史學會秘書長Saldana先生,英國駐華使館的John Dennis公使先後致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鄧楠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大會組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劉鈍主持。

  儀式結束後,諾貝爾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作了題為“愛因斯坦——機會與洞察力”的首場大會報告。

  本次大會將持續一週,于7月30日落幕。會議期間,除圍繞“全球化與多樣性”的主題進行60余場學術會議外,大會的另一項重要使命是發表“關於‘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北京宣言”。

  據悉,該宣言將呼籲各國政要、有關決策部門的領導、致力於科學、教育與文化事業的公私機構、出版界和新聞媒體,以及廣大的知識分子:重視對科學史的研究、學習、宣傳與利用;鼓勵全球範圍的科學合作與知識共享;加強對本國本地區文化和科學遺産的保護;促進科學家與人文學者之間的溝通。“宣言”指出,我們樂觀地看待全球化,並不是否定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在全球化來到我們身邊的時代,不同族群的民族特徵和文化差異仍然存在。當代人文科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或其存在的根本理由就是文化多樣性的客觀存在。如同物種的多樣性使得生命生生不息一樣,人類文化多樣性使得這個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宣言”宣傳如下信念: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重視國際間的科學合作;重視包括科技史在內的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研究;注意發掘與保護本國本地區的文化和科學遺産;鼓勵與推進全球範圍內知識財富的共享;加強科學家與人文學者之間的溝通,為人類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北京宣言的文稿于2004年12月在雅典召開的國際科學史學會主席團會議上獲得原則性通過,後經仔細修改後,將在本屆大會上提交代表表決後正式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