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民政厅局长谈体会丨张柯兵: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擘画甘肃民政发展新蓝图

时间:2020-12-0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民政
【字体:    打印

连日来,全国民政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持续升温。部分省(区、市)民政厅局长就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民政工作决策部署谈感想、讲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听甘肃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柯兵的学习体会。

甘肃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柯兵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政部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国民政事业把脉定向、谋篇布局,恰逢其时、非常必要。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民政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十三五”期间,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和倾斜支持下,甘肃省民政厅立足省情,狠抓以民生保障为重点的各项民政工作。一是持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累计下达社会救助资金534.5亿元,同比增长38.4%;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2%、81.9%,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29.2%、75%;发放临时救助资金由“十二五”的6.3亿元增加到56.4亿元,救助人次由99.4万增加到510.2万。散居和集中供养的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同比提高56%和61%;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8.5亿元,补贴对象超过60万人;先后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0万多人次。二是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综合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50%的村。社会组织发展到2.4万家,比2015年增加33%,党组织覆盖率达到78%,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6万个。建制镇占比达到72.6%,地名标准化率超过70%。注册志愿者人数由2015年的3.1万人增加到今年的340万人。三是全面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县区和90%的中心乡镇、95%的城市社区和55%的村;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部分地方已初步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殡仪馆数量同比增加71%,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43.6%。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

特别是今年,我们同步推进疫情防控和各项民政工作,在全面完成民政部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大局深化改革创新:一是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立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疫情期间主动开辟网上受理渠道、简化审批程序、设立救助热线,适度扩大救助范围,多措并举纾解群众基本生活困难;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将包括未脱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在内的十大类408万人纳入监测预警范围,先后开展6次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2.03万人纳入救助范围,确保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二是大力实施村委会能力提升行动。立足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从今年4月份开始部署开展这一专项行动,重点从20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村委会议事协商、化解矛盾纠纷、应对突发事件等六个方面的能力,同时颁布村务公开规范地方性标准,助推乡村治理向纵深发展,收到了积极成效。三是深入开展便民利民专项行动。立足构建“为民爱民”长效机制,坚持“小切口、大突破”,梳理出15项民政便民利民服务事项,制定服务清单和服务标准,以“马上办、简化办、掌上办、一网办、协同办”等方式推行“不来即享”,让百姓感到温暖和舒心、方便。

未来民政事业发展的初步思考。目前,甘肃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和养老、殡葬、社区“1+3”规划已完成初稿。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完善规划内容,努力推动新阶段民政事业,践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

一是站在“三聚三基”旗帜的引领之下总体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在发展目标上强调民政制度体系成熟定型、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坚强有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增强、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规范高效,从而实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站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层面明确重点任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展慈善事业、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民政重点业务做出了总体布局。“十四五”时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政策大调整、是再造民政事业发展格局的窗口期,我们将紧盯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战略目标,抓住机遇、统筹谋划,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定型成熟一批新形成体系的民政骨干业务,构建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站在国家总体规划布局的角度推进民政核心内容纳入其中。立足国家未来5年发展的总体规划,系统谋划支撑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要少一些穿靴戴帽,多一些实招真招,多一些能做、可做、做得到的支持政策、项目平台和要素投入等务实措施,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纳入国家和省级总体规划当中,推动民政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是站在问题导向的维度制定补短板强弱项举措。抢抓国家提升民生福祉水平的重大机遇,着力破解民政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等制约难题。在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方面,推行“资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构建“大救助”格局,从保障群众“生存权”向“发展权”迈进;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助力乡村振兴。在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方面,重点在养老、儿童、殡葬、社区服务、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加快构建民政事业新发展格局。

五是站在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的高度创新突破。从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出发,围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社会组织和社工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等领域探索新途径、实现新突破,为筑牢社会治理稳定基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赋能。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0年12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