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關注高等教育:學校和用人單位標準為何對接不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張曉晶、蔡玉高)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在高喊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用人單位和學校教育之間為何對接不暢?正在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為大學生就業難把脈。

    目前正是2007屆大學生求職高峰期,在各地舉辦的招聘會上,四處可見熙熙攘攘的大學生求職大軍。去年在鄭州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3萬名大學生竟然擠倒了會場的玻璃門,把電梯也擠變形。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大代表的熱議。大學生真的過剩了嗎?

    全國人大代表黃鳴説,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我們企業每年都有幾百個專業性、基礎性的崗位空缺,卻沒有大學生願意去幹。有一年,一共招了5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因為受不了在一線磨練的艱苦,先後走掉了300多名。”

    來自企業界的代表普遍認為,相對於知識而言,敬業精神、職業素質、溝通能力、親和力、協作能力等職業素養是企業更需要的。一些尖子生從小優越感很強,眼高手低,自視甚高,欠缺團隊精神,幻想難與現實接軌。全國人大代表徐丙垠説,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學校分數至上,用人單位能力第一,人才標準錯位,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黃鳴代表建議,學校應該鼓勵學生自立自強,多參加社會實踐。

    全國政協委員趙彥修説,學校教育應該增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把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團隊精神、個人專長等個性化因素,納入評價視野,走出“一分遮百醜”的誤區。

 
 
 相關鏈結
· 關注高等教育:大學城要有效益最大化的運營模式
· 黃瑋代表:應在西部地區建立生態建設補償機制
· 兩會新華時評:代表呼籲學者要做“社會的良心”
· 綜合:代表委員談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
· 代表委員議政錄:武漢市要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
· 香港特區代表、委員高度評價香港回歸10年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