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于洪志代表:我國急需進行首次全國語言全面普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宋常青)“語言國情是國情的基本內容之一。語言是資源,是軟實力,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制定符合國情的語言政策,必須有對語言國情的全面、客觀的了解。”全國人大代表、西北民族大學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于洪志呼籲我國儘快進行一次全國範圍的系統語言普查。

    她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開展過兩次大規模的語言調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至今未對全國的語言狀況進行過全面、系統的普查。

    我國第一次組織的規模較大的語言調查,是1956年開展的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當時主要調查的是語言結構,旨在為方言區學習普通話服務,為創制民族文字服務,沒有顧及到語言運用。那次大規模的調查,培養了一支從事方言和民族語言調查的專業隊伍,積累了經驗,了解了一些語言國情。

    第二次是1999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開展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當時主要關心的是語言文字的使用現狀,沒有採錄語言資料,不能了解語言及方言的話語情況,也不能直接解決語言保護等問題。這次調查涉及全國1063個縣市區,被調查對象47萬多人,積累了“田野調查”和問卷調查的豐富經驗。

    “沒有一份全面詳細的語言國情報告,沒有建立基於我國語言和方言的知識庫與信息庫,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等十分不利。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語言狀況的急劇變化,語言普查已成為反映國情、促進國家經濟文化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應儘早列入日程。”于洪志説。

    “語言普查還是記錄和保存許多小語言、小方言的重要保證。”于洪志介紹,我國是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語言及其方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和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不可再生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小語言、小方言正在急劇萎縮甚至消亡。全面科學地描寫、展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的傳統面貌,及時記錄和保存語言、方言資料,搶救、保護民族語言文化遺産,是我國政府和學術界一項迫在眉睫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國際關注的問題之一。

    于洪志認為,這對於促進國家信息化發展、構建國家信息安全體系、普查跨境語言、富邊睦鄰等也將有積極的作用。“開展全面、科學的全國語言普查工作,是功在當代惠及後人的偉大工程,也是只爭朝夕的緊迫任務。”于洪志説。

 
 
 相關鏈結
· 通知:3月9日政協會議對記者開放的界別小組
·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
· 陸東福代表:5年後將初步解決鐵路"一票難求"問題
· 熊維政代表:“大學生村幹部”計劃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