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人大代表的博客和十萬跟帖
——人大代表和網民關於素質教育和學生減負的話題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張曉晶、劉寶森、張麗娜)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仍然每天到其個人博客上發表文章、瀏覽網友留言,這位山東省教育廳分管基礎教育的副廳長自去年年初開始在博客上發表關於素質教育改革和學生減負的文章。伴隨著山東省推行素質教育改革的進程,他的博客逐漸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爭辯討論素質教育和學生減負的平臺,各種各樣的觀點在網上激烈地交鋒著。一年來,這個博客點擊量已高達500多萬人次,跟帖達10萬條。
素質教育改革到底如何推行?怎樣才能真正將學生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500多萬點擊量和10萬跟帖的背後折射了公眾對教育怎樣的期待?這個話題在兩會期間、網絡內外引起熱議。
憂慮:“我把鬧鐘定到1點半,如果醒不了,你一定要叫我。”
呼和浩特市民劉捷説,現在的孩子太累了。她有一天晚上11點回家,看到女兒趴在寫字檯上睡著了,旁邊放著一大堆沒寫完的作業,還有一個上好鈴的鬧鐘,桌上給媽媽留了一張條子説:“我把鬧鐘定到1點半,如果醒不了,你一定要叫我。”
劉捷的女兒上初二,從小學開始就在培訓班之間奔波,為了能考上重點高中,除了上培訓班以外,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
學生書包越來越重、眼鏡越來越厚、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高中生每天學習十六七個小時,一個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這個現實讓很多正在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憂心。“當家長已經休息的時候,孩子卻在挑燈夜戰。快救救孩子吧!”很多代表委員呼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一輪公開徵求意見工作日前結束,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仍是反映比較集中的一條意見。從網上留言看,近幾年中小學生減負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張志勇代表一直在為應試教育現狀憂慮,他在一篇博文中説,孩子們的課業負擔有多重,從一些學校的口號中就能體會出來。有的高中學校提出,“為了升學率,要把學生的油全榨出”,“為了提高升學率,非考科目全讓路”,“提高高考成績,校長要靠上,教師要豁上,學生要拼上”,甚至提出“抓高考要抓出血來”這樣血淋淋的口號。
這篇博文一發表,點擊量短期內就達到近2萬人次,很多網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和憂慮。一位網民説:“在今天以分數為本的中學校園裏,老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眼裏只有分數,家長眼裏也只有分數。學生一進校門,就像上了緊張有序、少有喘息的流水線。在許多中學,月月都有考試,論分數排名次乃至以分數高低分考場。競爭的壓力,過早地填滿了孩子的世界,哪還有什麼求知的趣味、學習的快樂、創造的歡欣?”
全國人大代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學校長李文閣説,基礎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可是目前學校和家長過分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把智育簡單等同於分數,把學生培養成做題考試的機器。“看看我們培養的學生:以個人為中心,不知感恩;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一旦脫離父母、老師的庇護就不知所措。這難道就是我們要培養的人才嗎?”
爭議:減負,何時能夠“著陸”?
近幾年,很多地方教育部門出臺減負措施,像規定學生學習睡眠時間、作業量,嚴禁週末節假日補課,保證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等。但由於沒有從根子上消滅學生課業負擔重的土壤,最後大都不了了之。
在張志勇代表博客裏,很多家長、學生為減負高聲叫好。一位家長留言説:“我們舉雙手贊成素質教育改革,真該讓孩子們歇歇了。我的孩子每天睡覺不到6小時,家長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實在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
也有不少擔憂者表達了質疑的看法,其中包括部分校長。有的校長在網上跟帖説:“我也知道應試教育的做法損害學生全面發展,但觀念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縣的教育什麼時候最受關注?就是高考成績公佈的時候,教育局長算了一遍又一遍,縣委書記、縣長在辦公室等著,考好了皆大歡喜,考不好很難交代。這種教育的大環境不變,素質教育能成功嗎?”
也有網民發表跟帖説:“全社會都看重分數和文憑,分數高才能邁進大學的門檻,才可能有一個好前程。比如考公務員,哪怕你才高八斗,如果沒有本科文憑,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這種現實不改變,學生減負只能是喊喊而已。”
張志勇代表説,教育界多年來流行這樣一句話:經濟發展要看GDP,教育發展要看升學率。由於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績觀驅使,一些地方領導習慣於像抓GDP一樣抓升學率,並以此作為考核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主要指標。要把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下來,必須徹底扭轉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這種扭曲的政績觀,同時推進社會用人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而不是重分數的人才評價標準。
期待:新一輪教改能否治愈應試頑疾?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制定為標誌,我國新一輪教改已拉開帷幕。新教改能不能把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減下來,能不能使學校教育走上育人為本的正常軌道?正反雙方的觀點一直在張志勇代表的博客上進行激烈交鋒。
有網民認為,素質教育難落實的根源在於高考這根指揮棒。“高考考素質,學校就教素質;高考考的是經過大量訓練就能得高分的死知識,學校就要拼命擠時間補課。推進素質教育還是要在高考考試內容和方式上進行改革。”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委員認為,中美兩國考試最大的不同是,美國考的是“不可預習性知識”,不是經過大量復習就能考高分的;而我們的考試恰恰相反,經過大量訓練,搞題海戰術,就能考高分。什麼時候我們高考真正考的是素質,應試教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有的網民説,什麼時候能夠把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成長記錄、學業成績、思想道德水平、社會實踐經歷全部納入高考錄取範圍,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小學減負問題就真正解決了。
全國人大代表、小學教師張淑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素質教育的這段話令人振奮,為學生減負不能再拖下去了。目前,制約中小學素質教育推進的最大障礙是高考制度、就業制度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製度不改革,用人單位唯文憑、唯學歷的選才標準不改變,只能逼著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素質教育。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課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把中小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造。”
十萬跟帖中關於減負的疑慮與期待能否在新教改中找到答案?兩會上,代表委員們仍在熱烈地爭辯;兩會外,眾多學生和家長也在熱切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