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小組最新公佈的《2004—2005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2004年度,上海區域創新能力以綜合值57.16位居全國首位。這是自2001年之後,上海再次問鼎。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從2001年首度公佈以來,上海、北京和廣東三省市一直佔據三甲位置。
三項指標居全國之首
區域創新能力由“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等五項指標組成。上海在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和創新績效獲三項全國第一。五項大指標下還有21個具體指標,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國外技術成交額和海外技術引進額,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為標誌的“企業設計能力”年度新産品産值等,上海均位居全國首位;上海的産學研合作相對緊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動的資金,24.1%來自企業,居全國第二。
在所有21個具體指標中,上海有15個居於全國前三,整體實力較強,也是上海此次區域創新能力居首的主要原因。不過,和第二名相比,上海的優勢並不明顯。尤其是知識獲取和創新績效兩項指標,差距僅在1分之內。
創新績效有所提高
此前連續兩年,上海的創新績效指標列全國第二;2004年度,排名上升一位。專家認為,這反映了上海依託經濟總量增長和結構調整的産出能力有所提高。
該指標由宏觀經濟、産業結構、産業國際競爭力、居民收入和就業5個具體指標組成。過去一年度,上海的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結構優化程度、國際競爭實力等進一步提升。萬元生活總值綜合能耗從2000年的1.21噸標準煤降到目前的1.02噸,處於全國最好水平。由於上海在以上各項經濟指標上均表現出領先優勢,因此創新績效評分達61.45分,居於首位。
“短腿”環節依然存在
儘管重回首位,但專家認為,上海的許多優勢都得益於經濟關聯較大的指標,而這些恰恰是把握經濟全球化機遇、成功承接國際産業轉移的必然結果,制約上海自主創新和能力提升的瓶頸並沒完全破解,“短腿”環節依然存在。
創新源泉對外部的依賴性過高。上海的"知識獲取"指標居首位,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外商直接投資以及海外技術引進。例如,上海大中型工業企業國外技術引進總金額、單項平均成交金額分別居第一和第二;但企業在國內的技術成交總金額和單項平均成交金額,分別只居全國12位和25位。知識獲取能力在相當程度上依靠海外技術引進,這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