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5年,農業部組織近百位草業、農業、生態、林業、經濟、科教、法律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開展了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形成了《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該戰略有以下主要成果:
一、客觀分析了我國草業發展的現狀。我國是一個草原大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近4億公頃,居世界第二位,約佔全球草原面積的13%,佔國土面積的41.7%,是耕地面積的3.2倍,森林面積的2.5倍。草原與土地、森林、海洋等一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豐富的草原資源為我國草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草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草原資源保護利用逐步規範,草原保護與生態建設加快推進,草業經濟穩步發展,草業科技不斷進步,草原災害防控能力有所提高,草原政策法規日趨完善。截止2005年底,全國人工種草累計保留面積達到1300萬公頃,草原改良面積1400萬公頃,草原圍欄3300萬公頃,全國20%的可利用草原實施了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70%以上的可利用草原實行了草原承包經營制。但是,全社會對草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仍然不足,草業經濟整體水平較低,草原保護與利用矛盾突出,草業投入不足,草業科技支撐不夠,草業支持保障體系很不健全。我國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載36%以上,草原生産能力不斷下降,平均産草量較上世紀60年代初降低了1/3-2/3。全國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石漠化。全國荒漠化土地每年以26.2萬公頃的速度擴展,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乾旱與半乾旱草原區。每年來自草原的泥沙已佔到長江泥沙量的35%。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累計約2000萬公頃草原被開墾,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為裸地或沙地。我國草原生態環境“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明確了新時期草業的戰略地位。發展草業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舉措。草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是我國國土的主體和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對減少地表水土沖刷和江河泥沙淤積,降低水災隱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25—50平方米的草地可以吸收掉一個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當植被蓋度為30~50%時,近地面風速可降低50%,地面輸沙量僅相當於流沙地段的1%;在相同條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較裸地高出90%以上,長草的坡地與裸露坡地相比,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沖刷量減少77%。發展草業是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草業可以為畜牧業提供堅實的飼料基礎,促進畜牧業發展、優化畜牧業結構。草及草産品的生産、加工和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勞動力就業,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發展草業有利於增加畜産品的供給,減少對糧食的依賴,實現“藏糧于草”,擴大人們的食物來源,改善食物結構,提高生活質量和水平。研究表明:我國目前以生豬為主的耗糧型畜牧業每年耗糧約佔全國糧食消耗量三分之一,若以草食家畜取代三分之一的生豬,則可節約耕地2億多畝。發展草業,建設生態型草地農業,實施“三元種植”結構,有利於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資源使用效率、維護農田生態安全,增加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據測定,以豆科牧草為主的草地每年每公頃可固定空氣中的氮素150—200公斤,草田輪作一個週期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24%。發展草業是加快草原地區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我國天然草原大多分佈在邊區、山區、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全國一半的貧困人口,55個少數民族中絕大多數都分佈在草原地區。我國西部12省區草原面積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84%,2004年農牧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72%。草原地區是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草業的依賴度相當高。只有大力發展草業,加強草原保護建設,提高草原生産力,才能促進草原地區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加快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步伐,維護邊疆的穩定,增進民族團結。
三、理清了草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從以經濟效益為主轉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並重,生態優先上來,尊重自然和經濟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草原保護建設與合理利用以及生産、生活和生態之間的關係,加快推進草業經濟增長方式、草原畜牧業生産方式和農牧民生活方式的轉變,認真實施草原保護建設利用重點工程,積極促進草業科技進步和産業化發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草業支持保障體系,不斷增強草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儘快改變草業的薄弱地位,使草業成為維護生態安全、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支柱産業。
四、提出了草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即:“科學規劃、有效保護、加快建設、永續利用”。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實際需要,認真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草業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草業發展的目標、思路、佈局、重點和措施,科學指導草業可持續發展。遵循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並重,生態優先的原則,對全國的天然草原從戰略上採取保護措施,儘快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集中資金和力量優先治理破壞嚴重和生態脆弱區的草原,突出解決制約草業發展的“瓶頸”,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保護草原的同時,兼顧經濟發展,科學合理利用草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現可持續利用。
五、確立了草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草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強化草原資源保護,加快草原生態建設,發展草業科技,推進産業化發展,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完善草業保障體系,實施重大工程建設等一系列措施,使“草原綠起來、草業強起來、農牧民富起來”,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的良性生態系統,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階段目標是:
到2010年,全國累計草原圍欄面積達到1億公頃,改良草原面積達到4000萬公頃,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達到2000萬公頃,全國40%的可利用草原實施輪牧、休牧、禁牧措施,天然草原家畜超載率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草原植被逐步恢復,草原生態環境總體上趨於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農牧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草業科技教育不斷進步,産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到2020年,全國累計草原圍欄面積達到1.5億公頃,改良草原6000萬公頃,人工種草面積達到3000萬公頃,全國60%的可利用草原實施輪牧、休牧、禁牧措施,天然草原家畜超載率控制在10%以下,天然草原基本實現草畜平衡,草原植被明顯恢復,草原生産能力顯著提高,草業經濟較快發展,初步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的良性生態系統和較為發達的草業生産體系。
到2050年,力爭草原生態環境有徹底的改善,退化草原得到普遍治理,草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草原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草業健康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産業之一,建立起完善的草業資源保護、生産經營、科技教育、支持保障體系。
六、明確了草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
草原資源保護方面,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強化草原資源保護,實現資源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環,促進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草原生態建設方面,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生態優先,以草原生態建設工程為載體,以法制為保障,以科技為支撐,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全面保護、重點建設、合理利用。
草業經濟發展方面,堅持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並重,適度開發草地資源,發揮區域優勢,加強草業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草業生産方式轉變,建立和完善草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使草業經濟成為牧區的支柱産業、半農半牧區的主導産業、農區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草業科技教育發展方面,深入實施科教興草和人才強草戰略,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産業整體技術水平。
草業産業化發展方面,以科技為先導,加大政策及資金扶持力度,完善草業産業化經營機制,推動草種業、牧草種植業、草地畜牧業、草産品加工業、草坪業等草業主體産業的快速發展,帶動草業特色産業發展,提升草業産業化整體水平。
防災減災方面,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從草原火災、旱災、鼠蟲災害等自然和生物災害的發生特性規律出發,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科學防治、依法防治、群防群治。
保障體系發展方面,建立健全與草業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科技教育、資金投入、草原監理監測等草業保障體系,促進草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實施重大工程方面,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典型引路、分步實施的建設思路,加快實施天然草原保護、人工草地建設、草原支持保障體系建設三大工程體系,著重抓好退牧還草、風沙源治理、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南方草地開發工程、優良草種繁育、草原監理體系建設、草原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和草原防火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
七、提出了草業發展的戰略措施。研究認為,推進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確立草業在國民經濟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深入貫徹實施草原法,認真落實各項草原保護制度,加快建立草業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支持草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大力促進草業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草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營造有利於草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切實加強對草業發展的組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