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趙學敏在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50週年學術會上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2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紀念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五十週年學術報告會上的講話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學敏
(2006年10月29日)

    今年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建立五十週年。前天,國務院七個部局舉行了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五十週年紀念大會。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學術報告會,讓廣大自然保護區工作者與有關專家學者就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理念、手段及其機制進行交流,希望通過這次交流,促進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又快又好的發展。

    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途徑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氣候複雜,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從已記錄的物種數量來看,我國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約佔世界總數的10%和14%;我國的生態系統也十分豐富,是世界上惟一具備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同時,我國生物特有屬、特有種多,動植物區係起源古老,珍稀物種豐富,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採取科學合理措施有效保護這些物種、基因和生態系統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由於人類大規模開發自然資源,導致森林與濕地減少、草原退化、環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大量喪失,物種滅絕速度加快。如鳥類和哺乳類,當今的滅絕率是過去地質時期的100倍至1000倍。為保護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及其生態系統,世界各國都在探索不同的保護模式,而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的最有效措施。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世界各國在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工作進展迅速,也取得十分顯著的成就。據200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共同編輯出版的《聯合國自然保護區名錄》統計,當時世界各地共建立10.2萬處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188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面積的12.65%。其中,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710萬平方公里,佔陸地總面積的11.5%。現有自然保護區中,有90%是在近40年中建立的。通過調查顯示,世界上許多典型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珍貴樹種都在保護區內得到了有效保護。國內外多年的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典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最有效措施。

    二、林業部門推動了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成為我國生態保護的主體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伴隨著林業建設的發展而發展壯大的。1956年9月,秉志、錢崇澍等五位科學家向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提出提案,建議在全國各省(區、市)劃建天然森林禁伐區,即自然保護區。國務院根據此次大會的審查意見,交林業部會同中國科學院和當時的森工部辦理。同年10月,林業部制定了劃建自然保護區的草案,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的劃建對象、劃建辦法和劃建地區。據此,相繼建立了以保護森林植被為主要功能的廣東鼎湖山、浙江天目山、雲南西雙版納等第一批自然保護區,從此啟動了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文革”時期,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受到嚴重的影響。但是,自197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我國對環境問題逐步重視。尤其是1979年10月林業部、中國科學院等八部委下發了《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劃和科學考察工作的通知》以後,我國自然保護區發展開始走上正軌。此後,在各有關部門、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下,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比較順利。特別是2001年“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全面啟動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開始全面提速。截至到2005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2349處,面積1.5億公頃,陸域自然保護區面積約佔我國陸地面積的15%,已超過世界約12%的平均水平;其中林業部門共建設和管理1706處自然保護區,面積1.2億公頃,數量和面積分別佔全國自然保護區的72.6%和80%,同時還因地制宜建立了自然保護小區45439處,總面積14.7萬公頃,與自然保護區互為補充,形成有機的保護體系,成為我國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主體。

    三、自然保護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

    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佈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自然保護區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眾所週知,森林、濕地、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保持水源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而濕地作為獨特的生態系統,除了擁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外,還在維持水循環、凈化水質、降解污染、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更加強大的功能。對於森林生態系統,僅以其水土保持功能為例,林地土壤的含水量可達50%左右,是荒裸地土壤含水量的2~3倍;降水時,約有15%~40%的降水被樹冠截留,5%~10%被林下枯枝落葉層吸收,50%~80%滲入土壤被蓄留並形成地下徑流。而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森林植被對暴雨等降水具有極強的減速過濾和展平洪峰等作用,可有效地減緩洪澇災害的發生,進而發揮水資源對人類的有益作用。對於濕地,僅以遼河三角洲蘆葦沼澤濕地為例,其8萬公頃的葦田及縱橫交錯的渠係每年至少可以去除總氮3200~4000噸,活性磷80噸左右,這還是以春季灌水量為限制因子的保守估計,此值尚不足其潛在去除能力的1/10。就去除效率而言,該濕地對總氮的去除率約為66.7%,對活性磷的去除率約為90%,遼河口濕地的這種養分截留效應為削減氮磷入海通量,防止近海水域富營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總之,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涵蓋了大量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資源,在遏制生態惡化、維持生態平衡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二)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既是重要的生態資源,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科學研究表明,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攜帶的基因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必將成為未來人類文明發展必須依賴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源,這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遍認同和關注。很多國家出臺了專門法律法規和政策,採取有力措施保護本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基因資源,並支持相關技術和産業的研究和發展。我國也十分重視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基因資源的研究和利用,相關內容一直是國家“863”計劃和“973”計劃的重點支持對象,國家“十一五”規劃也對此進行了闡述。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我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蓋了國家重點保護的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和130多種珍貴樹種的主要棲息地及分佈區,這為培育擴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在需求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不僅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是維持今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

    (三)自然保護區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自然保護區與科學研究之間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自然保護區由於其完整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資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為生物、生態、地質、地貌、水文、經濟及農林等學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基地。目前,我國已有600多個自然保護區建立了科研監測機構或與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聯絡,許多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科研基地;我國已經建立的36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也基本是位於自然保護區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的開展又能推動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長期以來,各級林業部門高度重視科技對保護區管理工作的促進作用,在充分發揮林業系統科技力量的同時,還廣泛組織各有關部門的科技力量,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野生動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繁殖技術、基因保存及開發、疾病防治等一系列科學研究,有力地推進了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自然保護區是提高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平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調查顯示,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並且,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也對科學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由於自然保護區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系統和珍貴的自然資源,是向人們宣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成為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宣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理念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國已有300多個自然保護區建有專門的宣教中心,向訪問者進行科普教育。據統計,世界上每年到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人數達5億多,而我國自然保護區參觀考察的人數也逐年上升,僅四川省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就達120萬人以上,這在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和提高廣大公眾的科學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更多的自然保護區在實踐中還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徑,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五)自然保護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國自然保護區大多建立在“老少邊窮”地區。據統計,大約有3000萬貧困人口生活在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而自然保護區內的居民就達到1000萬。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剛剛結束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針,這也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和客觀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國自然保護區周邊及區內的人口較多,這些居民的生産生活問題就直接關係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體目標的實現。因此,協調好自然保護區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關係,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長期的實踐中,許多自然保護區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實驗區內開展生態旅遊,發展生態經濟對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增加社區居民收入,擴大就業門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自然保護區內5%的土地大力發展毛竹、茶葉等生態産業,有效地保護了95%的保護區面積和生物多樣性,並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區內群眾的收入水平,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成功做法。

    四、自然保護區建設面臨的形勢與對策

    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缺乏系統科學規劃的指導,自然保護區佈局不盡合理;二是部分地區還不能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認為自然保護區妨礙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自然保護區事業重視不夠,支持不力;三是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現有的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已經不能適應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四是自然保護區所需資金缺乏保障,限制了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的提高;五是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較低。根據2005年對林業系統634個自然保護區管理有效性評價結果,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有效性平均得分為51.9分,其中得分小于60分的保護區有371個,佔69.4%,這表明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水平總體偏低。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制約了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快速發展。為適應加快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形勢的客觀要求,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推動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儘快走上又快又好的發展道路,今後工作中要進一步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全面實施《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

    國家林業局于2006年批准實施了《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規劃》積累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在深入調查我國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對我國森林、荒漠、濕地生態系統及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網絡體系,尤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體系的建設、發展和優化進行了系統規劃。今後我局將以《規劃》為原則,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建立的宏觀指導,確定一批亟待搶救性保護的物種和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關鍵區域,有重點地在最需要保護的地區抓緊建立一批自然保護區;同時,根據《規劃》對我國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整合,從系統和網絡的角度建立自然保護區間相互聯絡的生境廊道,或按山系、流域整合現有自然保護區,建立跨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以此優化自然保護區佈局。另外,我局將選擇建設一批能與國際保護水平接軌的示範自然保護區,以指導和帶動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我局于2005年下發了《國家林業局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該文件對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強化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推進自然保護區科技交流與合作以及建立自然保護區考核評估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將按照文件的有關要求,強化行政執法和處罰,堅決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區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並積極引導自然保護區開展科研交流與合作,切實推進自然保護區的科研水平。

    (二)重視自然保護區人才培養工作。

    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是一項內涵複雜的工作,科技含量也比較高,需要有相應的人才隊伍來承擔。但是,當前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面臨著嚴重缺乏人才的壓力。為使快速發展的自然保護區事業有專門的學科和人才的支撐,2004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自然保護區工作會議上,國家林業局和教育部決定共建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全面系統地進行自然保護區人才培養。今年,學院已經招收了30名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本科生,但這與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客觀需要相比,這個招生規模還遠遠不夠,還應該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同時,我們希望各科研院所也加強自然保護區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並協助我們辦好自然保護區中、高等專業教育和開展好有關人員的培訓工作,積極為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培養各層次人才。

    (三)加強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的研究和實踐。

    自然保護區是複雜的社會載體,區內及其周邊生活著許多居民,他們長期依賴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以種植業、養殖業等方式世代居住、生存、生活和發展,給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兼顧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的關係,科學合理利用自然保護區資源,促進社區經濟發展,這是當前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但是,自然保護區內自然資源複雜多樣,既包括了生物多樣性資源,也包括文化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景觀資源和潔凈的空氣資源等,同時,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還具有原始性和脆弱性。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前提下,採取何種方式對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以保證主要保護對象不受威脅和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的協調發展,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局今後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之一。我們也請有關專家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以進一步發揮自然保護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突出作用。

    (四)加強科技創新,加大科學研究力度。

    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號召,這對林業,尤其是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保護區工作者要提高科學創新意識,並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發揮其在自然保護區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在核心技術、重點難題上的突破作用,全面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科技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加大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力度,一是認真做好自然保護區的資源調查、科學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況;二是以自然保護區為平臺,以保護對象為重點,採取內引外聯的方式,吸引、支持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等到保護區開展科學研究,並加強保護區科研能力建設,提高自然保護區科研水平;三是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區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評估的研究,按照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選擇有條件的進行試點,不斷總結和建立評估指標、標準和辦法,並全面組織實施;四是開展自然保護區資源科學利用模式的研究,協調自然保護區與社區協調發展。

 
 
 相關鏈結
· 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五十週年學術報告會舉行
· 全國自然保護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區徽正式發佈
· 黑龍江省逾九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已建成自然保護區
· 林業局宣佈正式啟動全國林業示範自然保護區建設
· 曾培炎: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 維護生態安全
· 林業局宣佈啟動全國林業示範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