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馬遜流域到亞洲季風區,從南北極地到撒哈拉以南地區,世界各地正面臨著由全球環境變化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地球環境在未來還將發生何種變化,這些變化會是什麼樣的特點,它們的本質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變化——上述問題將是此間正在北京舉行的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全球環境變化科學大會關注的焦點。從11月9日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科學家齊聚北京,參加2006年ESSP全球環境變化科學大會。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等不同學科的各國學者將在接下來的4天時間裏共同分享和探討在自然和人類促使的地球環境變化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關於全球環境變化問題,中國政府歷來非常重視。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向大會發來致辭,他在致辭中説,中國政府在積極應對全球環境變化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特別是在防災減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發展農業生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包括環境變化領域在內的科技進步的有力支撐與保障。回良玉副總理表示,我們將在土地利用方式、植樹造林、生態系統保護、改變生産生活和消費方式以及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採取行動,以減少全球環境變化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
9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由本次大會聯合主席、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主持。本次大會聯合主席G.McBean先生,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顏宏先生,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執委會主任T.Rosswall先生分別向大會致辭。
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進展需要在廣泛的區域開展合作、學科交叉和方法集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因此,加強廣大科學界的密切和廣泛的聯絡尤為重要。誕生於2001年的ESSP以全球環境變化四大研究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和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為主,其科學工作側重於各個計劃之間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科學團體與産業和政府部門之間的交叉聯合。目前,ESSP已初步形成了包含科學研究、分析與模擬、能力建設和協調合作等多種功能的業務體系,具體包括聯合計劃、地球系統分析與模擬工作、區域集成研究與能力發展、科學聯絡與學術交流共4項任務。
據了解,本次大會將召開4次全會、44個平行分會和一次夜會;與大會同期舉行的還有由ESSP組委會和中國氣象局聯手組織的氣候與環境工作和成果展,來自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世界氣象組織、歐洲科學基金會、美國航天航空局、加拿大環境署等近二十家國家機構和國際組織參加成果展示。另外,本次ESSP開放科學大會將在會議結束之前評選出一批優秀青年科學家,發佈ESSP季風亞洲集成區域研究(MAIRS)以及全球環境變化和人類健康(GECHH)聯合研究項目的科學計劃和執行戰略,並在全球環境變化問題上達成一份新的宣言。(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丹 林琳 丁繼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