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部新聞辦公室獲悉,保護性耕作實施五年來,農業部在旱作地區示範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夏玉米普遍實行免耕播種,春播和秋播作物的免耕作業面積不斷擴大,建立了167個國家級保護性耕作示範縣,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實施保護性耕作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田可持續利用和節本增效為目標,以秸稈覆蓋留茬還田、免少耕播種施肥複式作業為主要內容,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作用。
保護性耕作取消鏵式犁翻耕,採用機械化複式作業,一季可減少作業工序2-3道,降低作業成本20%左右,可有效提高農民種田效益。同時保護性耕作實現了作物的穩産增産,促進了農民增收。在農業部建立的10個監測點的14種作物産量數據中,有13種表現出了增産效果。其中,玉米增産4.1%,小麥增産7.3%,小雜糧增産11.2%,大豆增産32%。在一年兩熟區,保護性耕作節本增産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平均為101元/畝,一年一熟區為43.5元/畝。據北京市各區縣測算,2006年全年177萬畝糧田實施保護性耕作,農民節本增效8000多萬元。
此外,秸稈覆蓋還田和免耕播種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了水分蒸發,增強蓄水保墑保肥能力,可以實現農田的可持續利用。內蒙古武川、松山和河北豐寧等地的田間監測和風洞模擬試驗結果表明,秸稈覆蓋分別減少農田揚塵60%、54.4%和48%。秸稈覆蓋還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對於一年兩熟地區,全程採用保護性耕作後,每季作物至少可以減少一次灌水量,兩季作物可以少灌水100m3/畝。以北京市為例,100多萬畝作物全部實施保護性耕作,每年至少可節約灌溉用水1億m3,相當於整個懷柔水庫的蓄水量。秸稈還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麥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機質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
保護性耕作還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增強了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6年底,各地農機部門共舉辦各種培訓班、機具演示現場會、技術講座、科技下鄉活動8000多期(次),印發宣傳技術資料566萬份,培訓技術人員96000人次,培訓農民124萬人次。同時,保護性耕作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機具結構調整與優化,一些先進適用、經濟安全、節能環保的新型機具得到推廣應用,提高了農業裝備水平,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據悉,農業部今後將進一步完善保護性耕作發展規劃,擴大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力度,探索針對不同地區情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促進保護性耕作又好又快發展。 (農民日報 王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