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安徽經濟版圖,人們會清晰地發現,從淮北到江南,從皖中到皖西,一座座活力四溢的城市宛如顆顆珍珠,鑲嵌其間,光彩奪目。而連接中心城市的,是大片大片經濟熱潮涌動的板塊,以及由此帶動發展的廣袤鄉村。
如今,省會經濟圈、沿江城市帶、沿淮城市群,這三塊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區域,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各展其長、競相發展,活躍在安徽經濟的大舞臺上。以中心城市為依託,更加注重城市群和城市帶作用,區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正在不斷推動安徽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足鼎立”與競相發展
中部崛起,時不我待。安徽跨越發展的戰略支點在哪?
無論是從中東部地區,還是從安徽經濟發展歷史來看,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強,都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進程。為此,今年省政府明確提出未來幾年重點發展三大中心城市帶:省會經濟圈、沿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強化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構築區域增長極。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合肥、馬蕪銅宜、兩淮一蚌等城市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在各地所在區域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在全省經濟格局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作為省會城市,合肥一直扮演著“龍頭”的角色。去年,合肥GDP達1073億元,財政收入佔全省的21%,經濟首位度達17.5%。同時,合肥城市輻射功能得到強化,所轄肥東、肥西、長豐三縣均受益。
省會經濟圈能否順利形成併發揮效應,關鍵取決於合肥中心城市的帶動力強不強;而全省經濟發展新格局能否最終形成,關鍵取決於省會經濟圈的中心地位能否確立。目前,合肥提出加快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規劃建設以合肥為中心,以六安、巢湖為兩翼的省會經濟圈,強化産業支撐,提高輻射帶動力。合肥將全力支持合寧、合武快速鐵路建設,開工建設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合肥集裝箱新港等,構建省會經濟圈交通框架。
和省會經濟圈一樣,沿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也不甘落後,紛紛依託各自優勢,快馬加鞭,實現超常規發展,成為推動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的三台動力充沛的“發動機”。目前,沿江城市帶生産總值佔全省的40%以上,沿淮城市群經濟總量佔全省近30%。
發揮優勢與互動共贏
實踐證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各個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應當發揮優勢,加強合作,産業互補,才能謀求共同發展。
以“馬蕪銅宜”為重點的沿江城市帶,是國家規劃發展的中部四大城市群之一。要抓住這一重大政策機遇,充分發揮産業和區位優勢,發展壯大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沿江産業帶,率先融入長三角,建成中部地區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城市帶。以“兩淮一蚌”為重點的沿淮淮北城市群,則要依託資源優勢和骨幹企業,重點建設煤電化基地、生物質能源基地、農産品生産和加工基地,帶動皖北地區加快發展。就合肥而言,當務之急是要加快現代化濱湖城市建設,強化産業支撐,提高經濟首位度。
打造優勢産業,是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但是在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分工協作非常重要。因此,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既要各展所長,競相發展,又要優勢互補,互動發展。
以沿江城市帶為例,馬鞍山的鋼鐵,銅陵的有色金屬,蕪湖的汽車及零部件、家用電器和新型建材,安慶的石化,池州的旅遊和建材,無一不是優勢産業。如果能在依託産業優勢的同時,建立城際協作機制,産業互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共同發展。比如馬鞍山有鋼鐵,蕪湖奇瑞有轎車,馬鋼專門開發汽車鋼板,可以就近為奇瑞服務。加上利用好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直接通江達海,優先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産業梯度轉移,並向沿海地區提供資源支撐,沿江城市帶的騰飛指日可待。
同樣,打造沿淮城市群,也要發揮各自經濟特色,避免産業雷同。當前,沿淮各市應當依託資源稟賦,提高資源就地轉化水平,全力建設“火電三峽”,煤化工基地,發展依託農産品精深加工的生物製造産業,是沿淮城市群崛起的基本路徑。
“以點帶面”與城鄉一體
年初,鳳臺縣財政收入超10億元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原先一個不起眼的農業縣,為何縣域經濟一飛沖天?依託煤炭資源,近年來鳳臺縣在淮南市大力支持下,努力延長煤炭産業鏈,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綜合實力。
像淮南這樣,通過以城帶鄉、實現城鄉一體化,是沿淮城市群發展的重點。沿淮城市群人口占全省44.2%,所轄鄉村經濟遠遠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是經濟發展的難點地區。為此,安徽制訂了《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沿淮城市群將著眼于培育和發揮比較優勢,以“兩淮一蚌”為中心,突出發展能源經濟、生物質經濟和循環經濟,強化産業鏈延伸。
區域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中心城市的壯大。反過來,中心城市壯大可以更多地吸納周邊城市的參與,拓展經濟圈的外延。合肥、六安、巢湖三市比鄰而居,産業互補性強。近三年來,合肥在兩市的投資項目達370多個。隨著省會經濟的崛起,六安市提出融入合肥,建設加工製造配套、農特産品生産供應等基地;巢湖提出在工業産業、旅遊等方面與省會對接。正是有了這樣的“底氣”,合肥才響亮地提出未來5年內,將經濟首位度提高到20%以上。
4年前,合肥北三環以內的280平方公里長豐縣屬地,被戲稱為“大城市邊緣的沼澤”。4年後,這裡變了,鱗次櫛比的工業集群、整齊劃一的鄉村新居、綠意蔥蘢的農業園區,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是合肥推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戰略的重要成果。
以點帶面,城市支持農村,促進縣域經濟增長,最終實現城鄉一體發展。可以預見,以省會經濟圈居中,以沿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為兩翼的中心城市發展格局,必將帶動全省經濟的迅速崛起。(項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