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對口幫扶的黔桂九萬大山貴州片區,包括黔東南州的黃平、臺江、劍河、丹寨、雷山、榕江、從江、黎平和黔南州的三都、荔波、獨山共11個縣,轄161個鄉(鎮)、2683個行政村,總人口27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16萬人,佔總人口的78%。冬寒不劇,夏季炎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該區域的氣候特點。該區土層深厚,宜林程度高,其海拔800米以下是林木生長的最好地帶,歷史上曾是我國杉木的中心産區之一。區內的雷公山、月亮山是天然林集中連片、保存完好的地區。
九萬大山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以苗族、布依族、伺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為主。由於自然、歷史等多種原因,該區經濟開發較晚,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低,社會經濟比較落後。2004年年末,該地區尚有貧困人口30.8萬人,佔總人口的10.02%,佔全省貧困人口數的11.1%。
自1987年國家林業局在該區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以來,工作力度不斷增強,投入持續增加,林業對口扶貧工作與地方扶貧開發工作相結合,有力地促進了九萬大山地區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據統計,從1987年到2005年,國家林業局累計安排該地區林業投資66107萬元,其中1987—1995年為8823萬元,1996—2000年為11301萬元,2001—2005年為45983萬元。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建設、速生豐産林基地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種苗基礎設施建設、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木材和林産品加工等項目建設,這對加快該地區的造林綠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加後備森林資源和提高林産品産量,調整林業産業結構,改善貧困地區林業基礎設施,增強森林資源保護能力和發揮資源優勢,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生態建設方面。九萬大山11個縣累計新增森林面積1188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985年的27.1%提高到2005年的58.4%。10個縣森林覆蓋率已超過50%,覆蓋率最高的榕江縣已接近70%,擺脫了林業扶貧起步時期林業“兩危”困境和生態持續惡化的局面,為地方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林業産業方面。先後建成以杉木為主要樹種的速生豐産林基地180多萬畝,以金秋梨、臍橙、楊梅、核桃、山蒼子等名特優新經果林基地22萬畝,優質茶葉基地8萬畝。建成凱里、三都、都勻、榕江等一批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和細木工板生産線,木質人造板生産能力達到30萬立方米。臺江、荔波等縣還建成金秋梨、臍橙保鮮和酸梅、核桃乳加工企業。
——基礎設施方面。“十五”期間,一是實施種苗工程建設項目12個,建成縣級骨幹苗圃8個,良種基地4個,採種基地1個。這些基地共建設苗圃3560畝,良種基地8697畝,採種基地1408畝,形成標準化育苗生産能力3268萬株,良種生産能力1.75萬公斤,為九萬大山地區的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建設和林業扶貧開發提供了可靠的種苗供應保障。二是實施了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和森林公安裝備建設項目,使九萬大山地區11個縣森林防火設施、設備得到較大改善,建設森林防火了望臺47座,新開設防火線16.5公里,購置撲火機具18547台(套),增添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業務用車21輛。通訊、信息收集、信息處理辦公設備得到較大改善,對森林火災和破壞森林資源案件的預防和處置能力大大提高。三是通過國家林業基本建設投資和省級預算外資金專項安排及地縣積極配套,使66個鄉鎮林業站解決了業務用房困難,新建林業站業務用房13079平方米,改造林業站危房4913平方米,增添通訊、交通、信息處理等辦公設備130多臺套,使幫扶地區的基層林業工作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業務辦公自動化能力及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科技工作方面。除全部實現優良種苗造林之外,還先後實施了困難地段造林示範、油茶低改示範、山核桃優選培育示範、麻竹引種示範、楊樹、濕地松、桉樹適生優良品種引種示範、薪炭林優良樹種選育栽培示範、優質茶葉引種示範、臍橙優良品種推廣、楊梅、金秋梨優良品種推廣等項目,累計營造示範林7.8萬畝,推廣優良速生樹(竹)種造林和優良品种經果林造林81萬畝。
——社會效益方面。通過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使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地方幹部群眾生態保護意識顯著增強,工程區810名下崗職工順利安置,工程區4367名林農參與森林資源管護,每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天保工程實施後,國家已免除了黔東南、黔南兩州4487萬元世行造林貸款債務,並免除了17戶國有林場、森工企業的451O萬元貼息造林貸款債務。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幫扶縣陡坡開墾地段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參與退耕還林農戶每年戶均收入糧食556公斤,現金75元。通過科技推廣和各類技術培訓,幫扶地區的林業項目管理水平、幹部職工的林業科學技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國家林業局對貴州省九萬大山定點幫扶以來,尤其是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貴州省九萬大山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發展後勁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