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輝煌歷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水利成就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5日   來源:水利部網站

    藍天白雲,陽光明媚。2007年盛夏,內蒙古自治區迎來了60週年慶典。

    伴隨著60年輝煌歷程,內蒙古水利建設也在60年的光輝歲月中不斷得到提升,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有了水的滋潤,遼闊的大草原更加美麗。

    讓百姓安心 水利骨幹工程點綴江河

    70多歲的水利人老何,指著標注了水利工程的內蒙古電子地圖,興奮地對記者説:“現在,全自治區建成的骨幹水利工程猶如繁星,閃爍在自治區各地,點綴著大江大河。”

    是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先後修建了自治區的第一批水利工程,包括黃河流域的三盛公水利樞紐、黃楊閘,西遼河流域的紅山、莫力廟、孟家段、打虎石、吐爾基山、舍力虎等大型水庫。這批骨幹工程的建成,為自治區水利事業乃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之後,自治區又相繼在黃河流域興建了河套總幹渠、紅圪卜揚水站、小沙灣取水樞紐、萬家寨水利樞紐等;在西遼河嫩江流域修建了察爾森、海日蘇等水利樞紐。星羅棋佈的骨幹水利工程,在防洪、供水、發電等方面發揮了顯著效益。

    “十五”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明顯加快,自治區累計水利投資71.68億元,尼爾基、綽勒、美岱、哈拉沁、烏蘭木倫、三座店等一批大中型骨幹水利工程相繼開工。全自治區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加固堤防1046公里,重要江河干流防洪標準從5年~20年一遇,提高到20年~50年一遇。

    “我在這裡住了50多年了。從前差不多十年就要發一次大水,每次發大水,都從窗戶往屋裏灌水,三更半夜也不敢睡覺,地全被淹了。現在好了,有了尼爾基工程,我們總算過上安心的日子了。”住在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主壩附近,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的陳龍江老人,不住地感嘆著尼爾基工程給全村帶來的變化。

    2001年6月開工建設的尼爾基水利樞紐,已經于2006年7月並網發電。作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之一,也是嫩江幹流唯一的控制性工程,飽受洪水和缺水困擾的嫩江兩岸人們,在尼爾基水利樞紐開工建設後, 終於安下心來。

    探索水權轉換 水資源管理突現多贏

    汽車行駛在內蒙古杭錦旗的南岸灌區,修葺一新的黃河引水工程讓記者眼前一亮,100多公里的幹渠,已經全部改造完成。

    “我們是通過水權轉換的方式實現了渠道襯砌,所需的工程建設費用全部由企業支付。” 鄂爾多斯市水利局副局長王繼峰介紹説:“目前黃河南岸灌區已經完成了100多公里的總幹渠襯砌和一萬畝示範區干支鬥農毛各級渠道的襯砌,可望節約1.3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這些節約出來的水資源將被轉換出來,用於投資灌區節水改造的企業的生産經營。”這些企業除了投資灌區節水工程建設外,每年還要向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繳納一定的管理費用,用於節水工程的日常檢修維護。

    內蒙古自治區本就乾旱缺水。一方面農業用水利用率不高,許多水資源被白白浪費掉;另一方面工業急需用水,卻沒有可用的水源。如何用工業的資金提高農業用水灌溉率,實現農業、工業多贏?內蒙古正在做著“水權轉換”的文章。

    農業巨大的節水潛力,為水權轉換提供了可能。通過水權轉換,企業出資為灌區興修輸水渠係、襯砌渠道,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系數,節約出來的水資源,恰好可以滿足企業生産經營的需要。僅2005年一年,內蒙古大飯舖電廠、鄂絨硅電、達電四期及億利(一期)PVC項目等,累計投資渠係節水改造2.44億元,而這些企業也通過水權轉換取得了新的用水權,效益出現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

    無疑,水權轉換是內蒙古水資源管理中的一大亮點。2004年,自治區組織成立了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水權轉換工作機構,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相關配套制度。從2003年4月達拉特發電廠與鄂爾多斯市水利局達成水權轉換協議開始,到目前,全自治區共有37個項目擬採用水權轉換方式。其中,正式簽訂水權轉換協議並實施節水工程的有達電、鄂絨、億利等6個項目,轉讓資金總額達4.05億元,轉換水量0.778億立方米。

    牧區水利 為農牧民奔小康奠定基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擁有13億畝草場的內蒙古草原,是我國最大的牧區。但是,多年來由於牧區水利建設滯後,牧區旱災頻繁,造成草原大面積退化、沙化,給草原生態環境和畜牧業生産帶來極大危害。

    大力發展牧區水利,發展飼草料地灌溉和草原灌溉,是畜牧業生産和牧區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以解決草原人畜飲水和提高畜牧業抗災能力為主,充分利用天上降水、地表江湖水和地下水,修水庫,建塘壩,打筒井,開展草原節水灌溉,現已初步建成牧場供水、抗旱灌溉工程體系。積極開發各種水源,因地制宜地發展飼草料灌溉和天然草原灌溉,為畜牧業生産建立了可靠的飼草料基地和防災、抗災基地。

    “十五”期間,內蒙古農田草牧場水利基本建設更是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截至2006年,河套灌區等14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年度建設已完工,全區萬畝以上灌區達173處。佔全自治區總耕地面積1/3的水澆地,生産了約佔全自治區總産量2/3的糧食,內蒙古已從過去的糧食調入省(自治區),跨入了全國産糧大省(自治區)的行列。

    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水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牧區水利的發展,改變了農牧民千百年來靠天養畜的習慣,改善了畜牧業的生産條件,促進了畜牧業的良性發展,同時,也為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作出了突出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自治區共有119.86萬農牧民從牧區水利建設中受益,人均收入由之前的1795元,提高到現在的2620元。

    飲水解困 民心工程保障民生

    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80%以上的國土面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十分匱乏,這也造成了全自治區許多地方農村和牧區人口的飲水困難。

    對於廣大的農牧民來説,2000年國家實施的農村飲水解困工程,無疑是他們的“甘霖”和“及時雨”。從這一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在95個旗(縣、區)中建設飲水解困工程,老百姓們告別缺水歷史,享受接水進甕、舀水進鍋、壓水飲畜的生活。

    包頭市達茂旗查幹淖爾蘇木開令河嘎查位於達茂旗北部,這裡風大沙多,乾旱少雨,水資源嚴重匱乏。2001年前,全嘎查僅有一眼水量不大的飲水井,而且含氟量高、水質差。牧民們起早貪黑為水奔波,缺水嚴重時,一些正常的生産、生活活動都要被迫停止。

    2001年春天,開令河嘎查飲水解困工程被列為達茂旗飲水解困的“民心工程”。緊接著,草原打井隊開進來了,水利工程技術人員駐進來了。盼望已久的牧民們奔走相告,興高采烈。嘎查的壯勞力扛著鐵鍬出來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來了,爭先恐後競相出工。施工人員克服了岩層和凍土層給施工帶來的困難,僅用46天的時間,就打成了一口120米的深井。當2400多米長的管道進村人戶、清冽的自來水流進45戶牧民家的時候,全嘎查沸騰了……

    在內蒙古自治區,像開令河嘎查這樣甩掉了貧水窮帽子的地方還有很多。全自治區農村牧區飲水工程建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分散到集中,農村牧區供水工作也經歷了從大規模建設供水基本井到建設飲水工程的歷程。“十五”期間,國家啟動的飲水解困工程,共下達內蒙古建設資金16.56億元。截至2006年底,全自治區共建成各類飲水水源工程1.679萬處,改善和提高了19 個旗縣所在地的供水狀況,全自治區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40 %,解決了680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水保治理 構築祖國北疆生態屏障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橫跨東北、華北和西北,同時也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其生態與環境,不僅關係著全自治區千萬各族人民的福祉,而且關係到首都北京、華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近年來,內蒙古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構築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自治區人民開始了堅持不懈的水土流失治理,先後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國家八片重點治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一、二期項目、水土保持生態重點建設、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黃土高原砒砂岩地區沙棘治理項目、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多項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近幾年,在水力、風力複合侵蝕區,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草原恢復保護等工程,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風蝕沙化得到有效遏制。全區已有60多個旗縣實行了封山禁牧。截至2006年年底,全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區面積9.5萬多平方公里。

    “十五”期間,全自治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完成投資13.93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了7.7倍。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使治理規模逐年擴大,建成了一大批標準高、質量好、效益顯著的精品示範工程,形成了許多形式新穎、特色鮮明的治理模式。全區有7個旗縣(市、區)被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命名為水土保持“十百千”工程示範縣,35條小流域被命名為示範小流域。2006年,有3條小流域被列入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建設。

    從呼倫貝爾到錫林郭勒,再到鄂爾多斯,夏日的艷陽下,滿目蔥綠,時不時可見用於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網圍欄,草原上的草正在復蘇。

    察右後旗石門口鄉腦包圖小流域,抓住被列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項目的機遇,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2 萬畝,生態環境出現喜人景象。如今,溝道裏栽植的小美旱楊長勢喜人,坡面上的檸條、山杏有 1 米多高,草木樨、沙打旺等多年生牧草一派茂盛,有的沙棘已經挂果。

    大規模的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和農牧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增強了當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也為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預留了空間。

    翻動著記載內蒙古水利發展60年的史料,一位把大半輩子都獻給水利事業的老專家情不自禁地説:“從自治區成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水利建設,這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水利建設日新月異,為內蒙古發展鑄就了輝煌。”

 
 
 相關鏈結
· 內蒙古地區增加由北京始發前往區內各航線的航班
· 烏雲其木格率中央代表團三分團赴呼倫貝爾市慰問
· 烏雲其木格率中央代表團三分團慰問各族幹部群眾
· 劉延東率中央代表團四分團赴草原鋼城包頭考察
·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草原讚歌響徹雲霄
· 中央關於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賀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