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科學防災減災 構建和諧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7日   來源:氣象局網站

    這並不是一組聳人聽聞的數字--

    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颱風、暴雨、乾旱、高溫熱浪、沙塵暴和雷電等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3%。同時由氣象災害引發或衍生的其他災害,如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以及森林和草原火災等,都對國家經濟建設、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據1990年至2006年的數據統計,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達1859億元,相當於同期GDP的2.8%。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著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氣象災害頻率隨之顯著增加,強度增強,損失越來越嚴重,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時此刻,在國家層面上通盤考慮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審議並實施《國家氣象防災減災規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部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管理和防禦等方面的工作,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建設國家氣象災害預警預防體系,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防禦能力,比任何時候都顯得緊迫和重要,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的召開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介紹氣象防災減災的有關情況。

    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鄭國光説,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範圍與危害程度均在增長,而諸如環境污染、安全生産等人為災害也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威脅。天災、人禍無疑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因此,防災減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性的工程。

    氣象災害的預警預防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關係到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十一五”期間,我國正處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各種自然災害預測預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2006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正式下發,對氣象防災減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氣象防災減災事業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效益,是氣象防災減災的工作的必然之路。

    胡錦濤總書記對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提高防災救災能力明確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提高災害預警能力;二是提高防災避險能力;三是提高防災應急處理能力;四是要加強災害保險工作。

    鄭國光特別強調,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已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暖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對我國防災減災已經帶來十分嚴峻的現實威脅,而且這種威脅仍將持續不斷加劇。

    氣象部門必須把增強防禦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擺在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和優先位置,重視和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防禦工作,降低氣候變化的災害風險,化解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

    當前和今後的一段時期,全國各級氣象部門的重要任務就是按照中央領導同志關於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既要扎紮實實地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又要依據《中國氣象局貫徹落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行動計劃》,扎紮實實做好氣候變化的監測、研究、預估和服務等各項工作。

    要增強防禦極端天氣氣候災害能力,加強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及適應措施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業務系統建設和科技研發。

    要加強氣候變化的科普宣傳,普及基礎科學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氣候變化意識,增強氣候變化輿論引導能力。

    國辦49號文件是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2007年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簡稱國辦49號文件),這是繼國務院3號文件之後又一個指導氣象工作的重要文件。

    鄭國光説,國辦49號文件是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於我國氣象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召開此次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的主要目的,也是深入學習貫徹國辦49號文件精神,同時集合各方力量和智慧,審議並實施《國家氣象防災減災規劃》。

    鄭國光説,國辦49號文件對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即以“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指導方針,堅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基本原則,以“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加快國家與地方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為主要任務,通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禦、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等具體措施,最終達到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回顧氣象事業的發展史,我國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我國建成了由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的氣象綜合觀測系統,2006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平均準確率達到83%。氣象災害預警發佈覆蓋面與服務面不斷擴大,每天接受氣象服務的公眾超過10億人次。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數由上世紀的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紀的平均2000人左右。

    據調查分析評估表明,2006年,74.3%的公眾對當前氣象服務持滿意態度,氣象服務為國家經濟建設趨利避害所産生的經濟效益為國家對氣象事業總投入的40倍左右。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們面臨著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國辦49號文件提出的新要求值得我們關注。比如説,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這對中國氣象局正在進行的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第一次系統地提出要建立“四支隊伍”為代表的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還對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作出具體要求,明確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基礎包括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國辦49號文件還重申了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明確提出氣候可行性論證的領域和範圍;明確了科普宣傳內容不僅包括氣象知識,還包括防災減災知識。

    鄭國光説,雖然説國辦49號文件為進一步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當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説,我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不高,氣象預警信息發佈覆蓋面不足,氣象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尚不完全清楚,氣象災害應急防禦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社會公眾的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有待提高等等。

    未來5年到15年,我們要著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避險防禦能力,著力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著力提高氣象災害保險和標準法規體系建設能力。

    我們要努力建設國家氣象災害預警防禦體系,加強氣象災害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發佈平臺,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完善氣象災害防禦體制和機制,進行氣象災害保險研究等。同時,我們要採取有效措施,為全面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供保障。要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加快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的審批和順利實施,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法制建設,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建設高素質氣象防災減災人才隊伍,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等。

    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是當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重點任務

    發展、改革、創新是當前氣象事業發展的主題。鄭國光説,科學防災減災,構建和諧社會,關鍵是要落到實處,從最基本的做起,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是當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任務。

    目前,氣象部門首要的任務就是以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服務能力為核心,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建設符合國家發展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並以此為出發點,深入紮實推進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科技創新。

    鄭國光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春節看望一線氣象工作者時指出,氣象工作非常重要,對於提高防災抗災能力、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分別就防禦極端氣候災害、防禦雷電等氣象災害、加強颱風研究、應對氣候變化和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保障等相關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和批示精神,就是要堅持氣象工作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宗旨,以服務引領氣象事業的發展改革創新,切實加強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建設。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與時俱進地確定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發展的目標、思路和舉措,科學謀劃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的工作佈局,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強化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科技服務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構建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的技術路線和重點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在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年,黨中央、國務院對氣象工作如此重視、如此關心,這充分表明氣象工作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氣象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全國氣象部門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氣象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戰略定位,牢牢把握防禦氣象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內在必然聯絡,牢牢把握優質的氣象服務與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的服務功能的內在必然聯絡,把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作為氣象工作更好地服務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的根本指針,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著力加強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等各項氣象工作,大力發展天氣監測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人工影響天氣、生態與農業氣象監測預報、雷電監測預警防禦、大氣成分監測分析服務和空間天氣監測預報等各項氣象業務,積極開展面向政府決策、公眾生活以及農業、林業、交通、旅遊、衛生、環保、能源等行業的各項氣象服務。

    鄭國光強調,建設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是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主題和改革主線,與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國務院3號文件和當前正在深入推進的業務技術體制改革一脈相承。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然要堅持把建設現代氣象業務體系作為事業發展的主題,在實踐中不斷賦予其新內涵、新要求。

    進一步推進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歸根結底就是要抓住當前黨中央、國務院重視氣象工作,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關注防禦氣象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好機遇,把各項業務系統扎紮實實建設好,把氣象事業各方面的問題扎紮實實解決好,使氣象事業的特色更加突出,優勢更加明顯,地位更加穩固。

    建設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實現各項氣象業務的全面發展和各級氣象業務服務的協調發展,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根本途徑就是堅持科學發展,緊抓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氣象服務工作。這是一條紅線,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一旦踩到這根紅線,影響的將是整個事業的大局、整個部門的地位。必須把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當前的中心工作。

    各級氣象部門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全力以赴做好預報服務工作,要以預報準確率和服務效益贏得黨和政府信任,贏得人民群眾信任。 (中國氣象報記者 林琳)

 
 
 相關鏈結
· 建設部發《意見》要求加強建設系統防災減災工作
· 遼寧召開防災減災和農業工作會議部署下半年工作
· 江西省組織農技人員指導農民防災減災保豐收
· 建設部:把災民人身安全和降低經濟損失放在第一位
· 農業部強化汛期防災減災工作 協助災區災後重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