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中國水利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于10月30日在江蘇省蘇州市隆重開幕。本屆年會是在舉國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大好形勢下召開的。年會受到水利部高度重視,水利部長陳雷親臨年會,併為本次年會作主旨報告。本屆年會的主題是“現代水利與河湖管理”,得到了學會廣大會員和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積極響應,入圍《中國水利學會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各分卷的論文第一作者、來自全國有關水利科研、設計、施工、管理和教學一線的技術骨幹、學會八屆理事會理事和各級組織的代表、來自韓國、日本等我會國外友好學會的來賓,以及新聞界的朋友們近600人參加了大會。在開幕式上,江蘇省政府領導、蘇州市領導以及學會國外友好學會的代表分別致詞。
本屆年會時間三天,內容十分豐富。30日一天大會,請陳雷部長作年會主旨報告,邀請10位來自各方面的專家作大會特邀報告。31日上午,所有與會代表將出席“2007中國水博覽會”開幕式並參觀水博會;下午,分會場學術交流開始,今年共設6個分會場,其中包括1個國際分會場。11月1日全天,年會為各位代表提供了兩條技術考察線路,考察江蘇的現代水利建設成就和河湖管理經驗。年會期間,將召開中國水利學會八屆七次常務理事會和八屆四次理事會。
在中國水利學會2007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陳雷
2007年10月30日
陳雷出席並講話
同志們:
在舉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時刻,中國水利學會召開2007年年會,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出席這次年會的全體代表表示誠摯的問候!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大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
黨的十七大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重要的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職責。黨的十七大報告多處直接涉及水利工作,例如: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工作等。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黨中央對新時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十七大為水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把黨的十七大精神作為謀划水利建設、促進水利發展、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針,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人與自然和諧,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與時俱進,把水利改革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節約保護,把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水資源,努力解決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推動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水利學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團體,近年來,在探討水利學術理論和治水方略、開展重大水利科技諮詢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水利學會年會是一個交流探討、集思廣益的重要平臺,水利部老部長汪恕誠同志多次出席年會,先後作了資源水利、水權與水市場、水環境承載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權轉換、大壩與生態、生態調度等專題報告,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對大家很有啟發,對推動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我這次來參加會議,主要是向大家學習,同時也借此機會,結合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體會,就大家共同關心的一些水利問題,談點個人認識,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關於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半個多世紀波瀾壯闊的水利發展征途中,我們對水的認識日益深刻,對治水規律的把握逐步深化,各項水利實踐不斷深入。特別是1998年大水以後,水利部黨組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根據中央水利工作方針,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治水新思路,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表明,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是科學發展觀在水利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成功之路。
(一)深刻認識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時代背景
世紀之交,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變,社會結構開始轉型,水資源條件變化明顯,人與自然的矛盾突出,長江大水、黃河斷流、沙塵暴肆虐、水污染事件頻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涉及水利的一些重大問題亟待我們做出回答。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為新時期水利發展和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針對我國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大水問題,中央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高度重視水利在經濟社會中的保障作用,優先解決直接關係民生的水利問題,切實加強水資源的節約、配置和保護,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各流域、各地區緊密結合實際,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水利部黨組緊緊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系統總結我國多年治水實踐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發展與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分析我國水資源條件的新變化,及時總結實踐中一些帶有規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提出並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開啟了水利實踐的新征程。
(二)全面把握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豐富內涵
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涵蓋了水利發展和改革的各個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豐富的內涵。
——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通過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滿足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民生水利,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優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本質特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注重給洪水出路,改變長期以來人水爭地,無節制圍墾河道、湖泊、濕地的做法;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強化需水管理,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注重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注重水資源開發、配置、調度中的生態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堅持統籌兼顧。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防洪抗旱除澇並重,開源節流保護並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統一,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水利協調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
——堅持改革創新。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水利建設與自身建設相統一,推動水權水市場理論創新,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促進水利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法制科技等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深刻轉變,建立健全水利良性發展的長效機制。這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活力源泉。
——堅持現代化方向。用現代的治水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的基礎設施、科學的管理制度,武裝和改造傳統水利,建成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高效的水資源配置利用體系、優良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先進的水管理體系,有效解決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問題,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明顯進步,人人共享青山碧水。這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宏偉目標。
(三)堅持並不斷豐富完善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
當前,水利工作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機遇看,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水利高度重視。把解決水資源問題擺上重要位置,把水利納入重點支持的領域。二是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有利於加快水利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近年來大幅度增加,為穩定和增加水利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水利發展的基礎更加鞏固。治水思路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跨越,水利改革逐步深入,水利科技不斷進步,法制保障日益增強,隊伍素質明顯提高。四是全社會關注水利,水患意識、節約保護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明顯增強。
從挑戰看,一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對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二是全球氣候變暖和大規模人類活動導致我國水資源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加劇了水資源問題的複雜性,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三是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水利工作需要協調的關係更加複雜,影響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日益明顯,水利改革任重道遠。機遇稍縱即逝,挑戰不請自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關鍵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水利工作全局,針對水利發展與改革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
(四)下功夫抓好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落實
近年來,我們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探索是積極的,措施是紮實的,成效也是顯著的。但是,也要看到,我們的探索還是初步的,進展還是階段性的,不少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們要真正把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變成具體可行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實到水利工作的各個領域,貫穿于水利發展與改革的全部過程,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在開拓創新上下功夫,在務求實效上下功夫,不斷推進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新發展,努力開創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二、關於防汛抗旱工作
(一)今年防汛抗旱取得全面勝利
今年我國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水旱災害總體呈先旱後澇、南澇北旱、旱澇併發的局面。淮河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先後出現四次洪峰,在運用蒙洼等10個行蓄洪區情況下,幹流王家壩水位仍高達29.59米,與1954年持平。山洪災害頻發,全國因山洪災害死亡人數佔洪澇災害死亡總人數的七成以上。一些城市暴雨災害重,特別是重慶、濟南兩座城市因嚴重的暴雨洪災造成103人死亡或失蹤,十分罕見。颱風登陸前期偏少偏晚、後期增多增強,共有8個颱風在我國沿海登陸。春旱和夏伏旱嚴重,春旱主要發生在西南、西北部分地區,夏伏旱主要發生在東北和江南部分地區,旱災持續時間長、範圍廣,主要發生在糧食主産區和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對農業生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特點:一是領導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對防汛抗旱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並在防汛抗旱的關鍵時刻親赴防汛抗洪一線視察災情、慰問群眾、指導工作。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靠前指揮,精心組織,週密部署。二是準確測報。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及時加密報汛頻次,實施滾動預測預報,增強防禦水旱災害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對決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科學調度。在抗禦淮河大水中,科學調度石漫灘等上游水庫攔洪削峰,預留洪澤湖防洪容量,及時啟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泄洪河道,相機啟用蒙洼等十個行蓄洪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四是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淮河防汛過程中,緊急轉移80多萬人,無一人傷亡。在防禦“韋帕”、“聖帕”等超強颱風中,及時轉移安置受威脅地區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防禦第16號颱風“羅莎”,沒有造成一人傷亡。五是工程顯效。1998年以來,中央投入防洪工程建設資金1706億元,治淮骨幹工程累計安排中央投資266億元,防洪減災工程體系為抗禦大洪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治淮工程在今年抗禦淮河洪水中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減災效益。六是應對有力。及時啟動防汛抗旱Ⅳ級以上響應60次,累計派出67個工作組,及時撥付防汛抗旱經費17.88億元,有力地支援了災區防汛抗旱工作。七是成效顯著。汛期重要堤防無一決口,大型和重點中型水庫無一垮壩,全國因洪災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減少近五成,洪澇災害經濟損失較常年同期減少兩成。抗旱方面,優先保障群眾生活用水,解決了1476萬人的臨時飲水困難。澆灌土地2.35億畝,大大減輕了農業損失。
總的看,今年暴雨雖強,但應對有序;洪水雖大,但防範有力;災害雖重,但損失較小。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紮實工作;得益於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得益於依法科學防控,給洪水以出路,從被動抗洪轉變為主動防控;得益於不斷完善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防洪減災措施發揮的巨大減災效益;得益於各部門團結抗洪、密切配合,廣大軍民艱苦奮鬥、頑強拼搏。
(二)當前防汛抗旱面臨著新情況
1998年長江、松花江大水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工作,水利建設投入大幅度增加,我國防洪抗旱能力顯著提高,為抵禦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大江大河綜合防洪體系還不完善,防禦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能力仍然不足;80%的灌溉耕地僅能抗禦一般性乾旱,應對持續性乾旱和嚴重乾旱的能力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自然因素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近年來我國防汛抗旱的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防汛抗旱工作面臨許多新的情況。
第一,極端天氣災害對防汛抗旱工作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我國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年平均氣溫升高,北方地區連續出現21個暖冬。二是區域降水變化波動較大,北方降雨量減少,南方降雨增加較明顯。三是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加大。四是海平面上升加快,山地冰川退縮加速。受此影響,近年來我國局部地區的強降雨、極端高溫乾旱以及超強颱風等事件呈現多發、併發的趨勢,如去年重慶、四川發生的極端乾旱,沿海發生的“桑美”等超強颱風,今年濟南、重慶發生的特大暴雨。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洪澇乾旱災害,是我們今後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第二,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汛抗旱的要求越來越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必須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受洪水威脅地區的人口增加、財富增多,一旦出事,所造成的損失會非常巨大,我們越來越淹不起。 “十五”期間,我國年均因旱受災面積3.56億畝,旱災的影響和損失越來越嚴重,我們越來越旱不得。
第三,中小河流、山洪災害的損失越來越重。我國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約5萬條,約有70%的中小河流經常發生洪水災害,是我國洪澇災害損失的主要部分。全國山洪災害威脅區面積約48萬平方公里,有1836個縣級行政區、約7400萬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災害的直接威脅。山洪災害由於突發性強,防禦難度大,往往帶來大量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
第四,城市和工礦企業的防洪問題越來越突出。今年濟南、重慶發生的強降雨和山東新泰發生的淹井事故,集中表明我國城市和工礦企業的防洪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的防洪標準低,工礦企業的防洪意識淡薄,防汛預案不落實,應急能力不強,這些都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第五,全社會對防汛抗旱工作越來越關注。當今社會,人們的安全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信息獲取渠道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各界對防汛抗旱工作越來越關注。進一步增加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透明度,使防汛抗旱工作更多地置於社會輿論和公眾的監督之下,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著力做好新時期的防汛抗旱工作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首位。這是防汛抗旱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抗洪搶險中要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時迅速轉移處於危險之中的群眾,妥善安置好災民的生活,保證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乾淨水喝,有病能醫。抗旱中要優先確保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
第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給洪水以出路。妥善協調防洪與避洪的關係,既要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又要給洪水必要的出路。依法嚴禁盲目圍墾湖泊洼地,侵佔行洪通道、調洪場所和蓄滯洪區無序開發的行為。嚴格制止人為加大水土流失的行為,減輕江河湖庫淤積,恢復和擴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場所。
第三,堅持防旱與抗旱相結合,推動抗旱工作的全面轉變。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地區,應當調整産業結構和佈局。易旱地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打一批深井作為大旱時的應急水源。大中城市要逐步建立特枯年或連續乾旱年的供水安全儲備。建立旱情預報制度,加強對水情、墑情的監測預測。加強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建立必要的抗旱物資儲備,探索旱災保險制度,加強對旱災的綜合救助。
第四,堅持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增強抗災能力。按照規劃要求,繼續加強工程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力度,推進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強化排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抗旱水源建設。以防禦山洪災害、颱風為重點,健全應急管理措施,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加強洪水預警預報、防洪區管理、洪水保險、洪災救濟等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
第五,堅持依法、科學防汛抗旱,提高防汛抗旱水平。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法規體系,落實防汛抗旱預案,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妥善轉移安置群眾,依法補償群眾損失,把防汛抗旱活動全面納入法制軌道,確保各項工作規範有序。提高防汛抗旱預測、預報、決策、調度的科技含量,努力推進防汛抗旱現代化。
三、關於民生水利問題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問題,是我們黨始終高度關注和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七大強調,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水利工作與民生密切相關,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對農村飲水安全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想辦法解決群眾的飲水問題,絕不能讓群眾再喝高氟水。溫家寶總理明確要求,加快石羊河流域生態治理,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集中力量用三年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國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改造。今年太湖、巢湖、滇池藍藻暴發後,國務院兩次開會研究,要求把加強“三湖”污染治理作為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在每次防汛抗旱的關鍵時刻,中央領導都及時做出重要批示,親赴災區視察指導工作。
近年來,我們在著力解決直接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水利問題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成效。累計解決了2.8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問題,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農村飲水工作已經進入了保障飲水安全新的歷史階段。1998年大水以後,特別是2000年以來,開展了規模空前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2002座病險水庫摘掉了病險的“帽子”,大中型水庫病險率明顯下降,1.46億人口、1.32億畝耕地基本解除了水庫病險帶來的威脅。自1996年起,對363個大型灌區和164個中型灌區開展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開展了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和牧區水利試點項目建設,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1998年以來,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92萬平方公里,為治理區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治水結合辦電,“十五”期間解決了2410萬無電缺電人口的用電問題。針對近年來部分地區血吸蟲病疫情回升的趨勢,堅持“疫區優先治水,治水結合滅螺”的工作方針,自2005年開始,水利血防專項規劃項目由試點進入全面實施,有效控制了血吸蟲病的流行。去年出臺了水庫移民後扶政策,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目前政策已全面兌現,水庫移民的生産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別較大,加之水利歷史欠賬多,區域發展很不平衡,還有很多關係民生的水利問題亟待我們去解決。我們要把民生水利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紮實實地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
一是優先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事關廣大農民的生命健康,是今後一個時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十一五”期間規劃解決1.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涉及15萬個行政村,工程點多面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關鍵是要結合實際,真正選好水源、選好工程形式、確定合理規模,優化工程佈局,確保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長受益。
二是著力解決水庫病險問題。我國還有3.7萬座病險水庫,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成為安全度汛的心腹之患。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用3年時間基本解決6200多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的病險問題。
三是推進灌區節水改造。我國灌區普遍老化損壞嚴重,灌溉效益衰減,“十五”期間因水利設施損壞報廢年均減少有效灌溉面積311萬畝,相當於每年減少10個30萬畝的大型灌區;灌區末級渠係工程配套不完善,損毀嚴重,灌溉面積萎縮,抗災能力差。要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解決好末級渠係的“腸梗阻”問題。
四是加快農村水電開發。農村水電是廣大農民可以在國家扶持下依法開發利用、增加收入的寶貴資源。我國農村水電分佈在1600多個縣,與廣大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分佈一致,可供農民開發利用的資源點有十幾萬個。要統籌農民利益、地方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加快解決無電、缺電人口用電問題,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規模,開闢農村水能資源豐富地區貧困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新途徑,改善貧困山區農民生産生活條件。
五是加強城鄉水環境整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飲用水和灌溉水污染、城鄉河湖環境臟亂等問題依然很嚴重,一些地區生態持續惡化,對群眾的生産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整治農村溝塘渠係,打造城市親水平臺,加強水質保護,建設清潔河道,改善恢復生態,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優質生活、享有優良環境的需求。
六是搞好水利血防工作。水利血防工作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加大《血吸蟲病防治條例》的落實力度,結合江河綜合治理、節水灌溉、人畜飲水和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血防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設步伐,實現血防工作近期目標,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七是落實水庫移民政策法規。水庫移民是一個相對貧困的龐大群體。要認真落實水庫移民安置和後扶政策,把解決水庫移民的溫飽問題以及庫區和安置區基礎設施薄弱問題作為近期重點目標,逐步建立起促進庫區經濟發展、水庫移民增收、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使水庫移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關於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特別是1998年大水後,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1998~2006年全國水利基本建設共完成投資6027億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資達2783億元,實現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跨越,建成了一大批關係國計民生和發展全局的重要水利基礎設施,水利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保障水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但是,也要看到我國水利建設發展還不平衡,東西部之間、大江大河與中小河流之間,水利建設的差距還十分明顯,並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總體上看,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相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提出的更高要求,水利基礎設施不是過多,而是嚴重不足;水利建設不是超前了,而是相對滯後。我們要緊緊抓住水利發展的重要機遇,掀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的高潮,進一步夯實水利基礎,持續提升水利的經濟社會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一是加快防洪重點工程建設。繼續加快以治淮工程建設為重點的大江大河治理,儘快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實施淮河重點平原洼地排澇等新3項工程建設。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現有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重點推進長江洞庭湖、鄱陽湖治理、荊江下游河段崩岸治理、黃河下游治理以及其他流域重點防洪工程建設,完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重點河段、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堤防鞏固達標建設,加強沿海地區海堤達標建設,加強重要河口綜合治理,重視城市和重點地區排澇設施建設。抓緊大江大河蓄滯洪區建設,優先安排使用頻率較高、在流域防洪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加快長江城陵磯附近100億立方米蓄滯洪區和淮河、海河等流域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加強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完成嫩江尼爾基、右江百色、四川紫坪鋪、湖南皂市、黃河西霞院等骨幹工程建設,做好西江大藤峽、嘉陵江亭子口等“十一五”重點工程前期工作,爭取儘早開工建設。
二是加快水資源調配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設。加快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做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加快遼寧大伙房輸水、甘肅引洮等重點調水工程建設和海南大隆、重慶鯉魚塘、山西張峰、內蒙古三座店、西南中型水庫等水源工程建設,加快東北、西北、西南等區域重點調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前期工作,重視抗旱水源和城市應急水源建設。積極開發利用多種水源。
三是加快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全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強以小型水利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在水資源相對豐富和土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結合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規劃和新建配套灌區,開發糧食生産的後備戰略資源。在乾旱缺水地區和山區,因地制宜地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提高抗旱能力。在水資源條件允許的牧區,發展以灌溉草場為重點的牧區水利,提高草原載畜能力,實施“小建設”,實現“大保護”。在農村水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加快農村水電電氣化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與環境。
四是加快水資源保護和生態治理重點工程建設。繼續實施首都水資源保護和塔裏木河流域、黑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全面實施石羊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重點加強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區和輸水沿線、三峽庫區、承擔供水任務的大中型水庫的水資源保護。加大“三河三湖”等水污染嚴重的江河湖庫的治理力度,實施太湖流域綜合治理保護工程和松花江水污染綜合治理,推進海河流域生態修復水資源保障工程和武漢、桂林等城市河湖水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加強省界斷面、重點排污口水質監測設施建設和監測網絡聯網建設,提高對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對能力。加大地下水的保護力度,加強重點地區地下水監測網建設,實現地下水嚴重超採區的有效監控,實施南水北調受水區等重點地區地下水壓採方案。
五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重點實施預防和保護;對開發建設強度較高、易發水土流失的區域實施重點監督,防止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對長江上中游、黃河中上遊、京津風沙源、首都水源區、晉陜蒙砒砂岩區、珠江上中游石灰岩地區、東北黑土區、北方土石山區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實施重點治理,加快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加強對水土流失主要來源區的治理,開展以治坡與治溝、治土與治水相結合的坡耕地水土綜合整治工程。
進一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做到六個堅持。一是堅持統籌規劃。處理好當前與長遠、重點與一般、需要與可能的關係,切實編制好流域和區域的綜合性和專業規劃,優化工程佈局,區分輕重緩急,分步有序實施。二是堅持東中西協調推進。東部地區要率先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要著力解決歷史欠賬問題,夯實區域發展的水利基礎。三是堅持大中小微並舉。在繼續推進水利重點工程建設的同時,著力抓好解決區域性水利問題的中型水利工程建設,下大力氣搞好面向廣大群眾的小型和微型工程建設,加快基層水利發展。四是堅持擴大能力與鞏固提高結合。正確處理好內涵與外延、規模與效益的關係,在積極開展新工程建設、完善水利佈局的同時,重點加大現有工程的改造和改擴建力度,打好短平快,這是一條費省效宏的路子。五是堅持硬體與軟體配套。處理好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設施建設與社會管理的關係,加快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土流失監測預報和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水利社會管理、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軟硬體系統建設。六是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高度重視水利建設中的生態問題,在開發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開發,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的共贏。
五、關於水利管理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對水資源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水利工作的領域不斷拓寬,水利管理的內涵也在不斷拓展。我們不僅要建設好、管理好水利工程,還要下大力氣管理好水資源,管理好河道、湖泊等水域,管理好水能資源。
近年來,在加強水利管理方面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要看到,水利工作中重建設、輕管理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水資源管理還比較粗放,水利建設市場還有待完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問題比較突出,侵佔河道湖泊水域、非法採砂、過度無序開發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等現象還比較嚴重。必須進一步強化管理職能,切實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強化依法管理。加強水法規體系建設,完善水管理制度,加強水行政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堅決糾正違法違規行為,依法規範和約束涉水事務。二是強化科學管理。加強基礎,搞好資源調查評價,完善水利規劃體系,改變流域綜合規劃滯後於土地、城市、水電、航運等專業規劃的局面,充分發揮規劃在水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強化現代高科技技術和信息技術在水利管理中的運用,提高水利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三是強化創新管理。要在管理上不斷創新思路,更多地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加強水利管理,逐步完善水利管理的體制和機制,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社會團體和社會仲介機構作用,強化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我國水情的水利管理制度,提高水利管理水平。
(一)加強水資源管理。
做好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是建立國家水權制度、進行水資源合理配置、加強水資源科學管理的重要規劃基礎,也是對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重要探索和實踐。依據水資源綜合規劃,研究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控制性指標,制定並實行最為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從根本上改變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利用的狀況。統籌水量水質、地表地下水、生活生産生態用水,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加強統一調度,保證重點缺水地區、生態脆弱地區的用水需求。以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為重點,加強水功能區管理,推行水域納污總量控制制度,制訂更加嚴格的廢污水排放標準,強化水資源保護。以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為重點,加強地下水超採區生態治理保護,遏制地下水超採趨勢。
(二)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
進一步落實水利工程建設“三項制度”,規範項目法人組建,完善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度,加大工程監理力度,逐步解決工程建設主體之間“同體”問題,不斷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加強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落實質量與安全生産責任制,加強對實行核準制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防止重、特大質量與安全生産事故發生。加強水利工程驗收管理,及時對已竣工水利工程進行驗收。
(三)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
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不僅關係到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還涉及社會公共安全,必須高度重視。全面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確責任,落實“兩項”經費,搞好工程維修養護。實行水庫(閘)註冊登記和水庫(閘)降等與報廢制度,消除工程安全隱患,確保水利工程運行安全。加強調度管理,把汛期調度與全年調度、洪水調度與水資源調度、水量調度與水質調度、區域調度與流域調度結合起來,有效調控水資源。充分發揮自身水土資源優勢,建設好水利風景區,開展水利多种經營,提高水利工程綜合效益,增強水管單位的經濟實力,促進水利工程良性運行,進一步夯實水利基礎。
(四)加強河道管理
加快河道管理立法,完善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依法規範和約束涉河事務。編制全國重點河湖的岸線利用規劃,推進水利工程確權劃界,為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域、岸線創造良好的基礎。嚴格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堅決糾正違法違規行為。推廣長江河道採砂管理經驗,理順河道採砂管理體制,加強採砂管理,指導砂石資源有序開發,嚴厲打擊非法採砂活動,確保河勢穩定和堤防安全。
(五)加強水能資源管理
按照有限、有序、有償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加強水能資源管理。科學制定流域綜合規劃,合理劃分水能資源的重點開發區、保留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做到開發有度。嚴格執行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強化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對水能資源開發建設全過程進行監管,確保開發有序。實施水能資源開發許可,逐步建立水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進一步理順水能資源管理體制。
六、關於節水型社會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生態文明寫入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昇華。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的重要內容,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
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受全球性氣候變化等影響,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明顯減少,其中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流域最為突出,地表水資源量減少17%,水資源總量減少12%,南方地區也出現了區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的現象,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帶來的用水量與日俱增,用水效率較低、浪費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這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用水效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
節水型社會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制度創新。其本質特徵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其核心是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創新。重點任務是建立健全以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系統、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系統、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系統、自覺節水的社會行為規範系統。
(二)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制度框架體系初步形成。形成了包括國家、流域和省區等各個層面的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體系,初步建立了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健全了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水功能區劃管理、入河排污口監管等制度。二是節水工程技術措施得到加強。截止2006年底,全國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3.3億畝,佔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達到39.3%,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了0.46。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城市生活節水器具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城市供水管網改造繼續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邁出積極步伐,到2006年底,全國污水處理再生利用量達到12.9億立方米,雨水集蓄利用量達到9.7億立方米,海水利用量達到近270億立方米。三是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取得新進展。張掖市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運行機制;綿陽市為南方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了示範;大連市立足於水資源整體優化配置,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管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西安市核減市區地下水年取水量1000多萬立方米。北京市農業用水量從2000年的20億立方米減少到2006年的10.8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連續八年保持負增長;天津市對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進行統一配置;鄭州市通過控制計劃用水指標,落實總量控制目標;淄博市積極推進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社區的創建活動;寧夏、內蒙開展了水權轉換,探索出一條解決工業用水短缺的新路子。四是全國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明顯提高。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2006年全國萬元GDP用水量327立方米,比2000年下降了41.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77立方米,比2000年下降了39.2%,用水增長的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全國用水總量年均增長不到1%。
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雖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距離規劃確定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一是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二是法規制度體系建設還不完備,三是監督和制約手段十分有限,四是投資保障與節水的力度不相適應,五是全社會節水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一是進一步明確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重點。“十一五”期間,全國萬元GDP用水量要下降20%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要下降30%以上,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要提高到0.5左右,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要下降到15%以下。西北地區、黃淮海地區、遼河流域、南方水污染嚴重地區是當前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點區域。在水資源短缺地區,要實行嚴格的用水總量控制管理,抑制用水需求過快增長;在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要嚴格用水定額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節水減排,促進清潔生産;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要確保生態需水,嚴禁過度開發水資源。
二是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制度建設。抓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健全各流域、各行政區域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儘快完善各行業用水定額標準,推進水權轉換,建立國家水權制度。健全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費有償使用制度,加快建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與水資源利用密切相關的行業發展規劃進行水資源論證的制度。繼續完善以水功能區管理為重點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健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省界河流斷面水質考核和地下水管理制度。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發揮水價在水資源配置和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節水配套法規體系,推進依法管理節水。
三是不斷強化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工程措施。農業節水要重點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優先安排糧食主産區、嚴重缺水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灌區改造,“十一五”期間在用水總量基本不增長的情況下全國凈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000-3000萬畝。工業節水要在優化調整區域産業佈局的基礎上,重點加快對火力發電、石油化工、鋼鐵、紡織、造紙、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業的改造,降低用水定額,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提高廢水處理與回用能力。城市生活節水要重點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推廣城市建築的中水利用、加強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廣節水器具。加強再生水、雨洪水、礦井水、海水和苦鹹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
四是逐步健全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監督管理。強化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和水功能區管理,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項目建設。擴大計劃用水管理範圍,將取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達到一定用水規模的用水戶一律納入計劃用水管理範圍。大力推進節水産品認證工作,建立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強制性淘汰制度。加強用水計量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監測工作,尤其是地下水位和河流枯水位的監測、分水斷面以及重要取水戶的水量水質監測,依法提出水功能限排意見。完善執法監督和處罰機制,建立節水績效考核管理制度,將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確定的目標與任務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並分解到各地區、各有關行業和重點企業。
七、關於流域管理問題
流域不僅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也是獨特的經濟和人文地理單元。水資源的不可分割性、流域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相互依存性,決定了必須以流域為單元,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這既是世界各國水資源管理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水法》確立的水資源管理的基本體制。
近年來,部黨組強調流域機構要當好河流代言人,這是對新時期新階段我國流域管理職能的形象概括和基本要求。七大流域機構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流域管理的途徑和方法,特點鮮明,成效突出。長江委積極探索實踐以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為主要目標的治江新思路,明確了“保障防洪安全、合理開發利用、維繫優良生態、穩定河勢河床”的重點任務,與流域各省一道,堅持“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防洪方針和“江湖兩利、左右岸兼顧、上中下游協調”的指導原則,加快長江防洪治理,加強三峽建成後流域江湖關係以及防洪、供水、生態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建立長江採砂管理新模式,率先實施水利工程建設流域規劃同意書制度。黃委提出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理念,明確了“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的奮鬥目標,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創造了伏秋大汛60年幹堤不決口的歷史奇跡,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連續8年保持了黃河不斷流,構建“攔、排、放、調、挖”等多措並舉的水沙調控體系,8次實施黃河調水調沙。淮委與沿淮各省按照“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加快了治淮工程建設步伐,有效應對了2003年和今年的大水。海委制定了海河流域生態恢復目標,強化水資源配置,實施引黃濟津、引岳濟淀、引黃濟淀等應急補水。珠委實施壓鹹補淡,保障了珠江三角洲和澳門供水安全,強化了防洪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松遼委建立了流域水資源民主協商制度,在流域水量分配和水權制度建設上邁出了積極步伐,在濕地生態補水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太湖局加強了水環境整治和水資源保護,在應對太湖藍藻暴發中反應迅速,措施得力。總的來看,流域機構在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水行政主管職責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受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現行管理體制約束,流域管理還面臨著不少困難。一是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雖然已經確立,但一些具體的職責仍然不夠明確,部門之間的分工還不明晰,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二是流域管理的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對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與環境變化等方面的把握和研究亟待加強,流域管理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亟待提高。三是流域管理的手段需要加強,尤其是在扭轉過度和無序開發利用水資源、破壞水生態與水環境方面,還缺乏有力有效的制約措施。真正實現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任重而道遠。流域管理要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進一步理清流域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每個流域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異,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同,迫切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不一樣。例如,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後江湖關係、水沙關係、中下游防洪形勢等將發生新的變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水源地等重要水域的保護任務非常繁重,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黃河善淤、善徙、善變,泥沙問題突出,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水資源嚴重短缺,水土流失治理任務重;淮河人水爭地矛盾多,洪災發生頻率高,澇災問題突出,洪澇乾旱交錯,河湖關係複雜,水資源保護亟待加強;海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嚴重超過了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珠江流域對洪水和水資源配置的總體調控能力不強,城市防洪問題突出,鹹潮入侵對珠江三角洲和澳門供水造成威脅,水資源保護任務繁重;松遼流域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江平原農業綜合開發以及濕地保護中承擔著艱巨的防洪、水資源配置和生態保護任務;太湖水污染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各流域機構要從本流域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抓住熱點、破解難點。
(二)進一步明確流域管理的思路和目標
長江流域要圍繞“保障防洪安全、合理開發利用、維繫優良生態、穩定河勢河床”的總體目標,正確處理江湖關係、調水區與受水區關係、開發與保護關係,抓住關鍵區域,抓緊研究和建立維護健康長江的科學指標體系,積極探索以三峽為核心的水庫群聯合調度和生態調度方案,進一步完善流域綜合防洪體系、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體系和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確保長江防洪安全和水資源的永續利用。黃河流域要以“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為主要目標,加快構建和完善防洪減淤體系、水沙調控體系、水資源統一管理和水量統一調度體系、水質監測保護體系,確保花園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時下游地區防洪安全,通過“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塑造協調的黃河水沙關係,加強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解決好水資源短缺和生態惡化問題,讓黃河更好地造福中華民族。淮河流域要以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扭轉流域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提高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為主要目標,加快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建設,掀起新一輪治淮建設高潮,擴大中游行洪能力和下游河道泄洪能力,改善低窪易澇地區的排澇條件,結合南水北調東線等水源工程建設構建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加強水污染防治和綜合治理,改善水利工程調度運行方式。海河流域要把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作為流域管理的核心工作,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與骨幹河道、水庫工程和地下水水源等有機結合,合理調配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再生水等多種水源,著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著力保護重要水源地,著力控制地下水超採,著力改善生態用水條件,確保京津地區防洪安全。珠江流域要以保障下游三角洲地區的防洪安全、維繫流域良好生態系統、提高水資源供給能力、建設綠色珠江為主要目標,加快流域控制性樞紐建設,增強對洪水和水資源的調控能力,有效治理珠江三角洲、重要高原湖泊的水污染以及石漠化問題。松花江遼河流域要以保障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糧食主産區灌溉用水需求,維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供水利支撐為主要目標,逐步形成“東水中引、北水南調”的水資源配置格局,保障重要城市和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的水資源需求,提高重點城市和重點地區的防洪能力,加強重點河湖的水資源保護,加快黑土區、西遼河等地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效保護重要濕地。太湖流域要以鞏固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流域水環境、建設現代化流域為主要目標,建成由江湖堤防、海塘、水庫塘壩、河網、骨幹閘壩、自動監測、實時調度等構成的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的現代化管理調度體系,實現“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結合引江、生態修復等措施,修復和維護水體的環境和生態功能。
(三)進一步夯實流域管理的基礎
以流域綜合規劃修編為契機,結合國家和區域主體功能區劃,進一步規劃好流域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總體部署,確立不同功能區、不同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限制性指標,使流域綜合規劃成為實施流域管理的重要依據,成為統籌流域區域協調發展、維護河流健康的行動指南。同時,以流域綜合規劃為龍頭,防洪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為基礎,加快建立和完善流域規劃與區域規劃相結合、綜合規劃與專業規劃相統一、水利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其他行業規劃相銜接,功能齊全、覆蓋全面、層級配套、目標明確、操作性強的水利規劃體系,強化水利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建立和完善覆蓋全流域的水文水資源監測系統、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水資源調度管理系統、水資源保護管理系統、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網絡等,努力提高流域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進一步強化流域機構的管理職能
當前,流域機構要重點依法履行好三類職責。一是全局性職能,如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優化配置、洪水調度、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資源調度等。二是調處性職能,主要是省際間在水資源治理、開發、利用、保護等方面所産生的矛盾和糾紛的協調處理。三是控制性職能,包括河流功能區劃的控制、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指標控制、省際河流斷面水量水質監測控制,以及對流域水資源調配有重大影響的控制性水工程的建設、管理與調度。履行職能需要一定的手段,要特別落實好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取水許可制度、水資源論證制度、防洪影響報告書評價制度和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對重點河段、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的監督和管理。
(五)進一步建立靈活高效的協調機制
統籌防洪、供水、發電、航運、漁業、旅遊等各方面的目標,加強與流域涉水部門、相關行業、主要用戶以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不同地區的協調與合作,加強與涉水部門、行業和機構的聯絡,積極探索建立各方參與、民主協商、共同決策、分工負責的議事決策機制和權威高效的執行機制,著力構建統一、協調、規範、高效的水利突發公共事件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不斷完善信息交流、發佈和共享機制,大力暢通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機制,團結治水,合力興水。
八、關於深化水利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七大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
近年來,水利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得到加強,水資源論證制度、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水功能區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公共財政在公益性水利事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的勢頭不減。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工程建設“三項制度”逐步完善,水管單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水價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水費實現了由費到價的轉變,價格機制開始在水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節水型社會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試點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農村水利體制尤其是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正在逐步建立。
但要看到,目前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利投融資機制、水價形成機制、水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基層水管體制改革遇到許多困難、進展很不平衡,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亟待進一步加以落實。建立和完善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的長效機制,需要繼續付出艱辛努力。
(一)把握水利改革的方向
水利總體上是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既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也要努力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既要加強政府的調控和引導,也要發揮和調動社會與公眾的積極性。水利改革要在打基礎、管長遠、解難題、促發展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法治化進程、促進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二)突出水利改革的重點
一是建設國家水權制度。建立覆蓋流域和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取水許可總量控制體系和覆蓋各行各業的總量控制指標與用水定額指標,鼓勵水權的合理流轉,規範轉讓行為,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與節約保護。二是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強化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籌水量、水質、水能、水域的管理和保護。加強行政區域涉水行政事務的綜合管理,統籌城鄉水資源評價、規劃、配置、調度、節約、保護與水源地建設、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等工作。三是加快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研究建立水利投入的長效機制。水利的公益性特點決定著公共財政投入是水利投資的主渠道,要爭取增加並切實用好預算內基建投資和財政支農資金,保持重點水利工程和關係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的穩定增長。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民辦公助”投入機制,建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認真做好拓寬水利建設基金研究等工作,積極爭取擴大水利資金來源。增加地方水利投入,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水利建設。爭取國家財政金融稅收政策對水利的支持。四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國務院關於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意見的要求,在水利工程分類定性的基礎上,將公益型水管單位和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公益性部分的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落實水管單位職工的基本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政策,做好人員安置,推進管養分離,深化內部改革,儘快使水利工程管理走上良性運行的軌道。五是推進農村水利改革。加快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逐步建立用水戶自主管理與國有水管單位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積極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産權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權,搞活經營權,盤活存量資産,落實管護責任。完善村級“一事一議”籌資投勞政策,穩定鄉鎮水利站等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六是繼續推動水價改革。合理確定各類用水的水資源費徵收標準,改革水費計收方式,逐步推進水利工程供水兩部制水價、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生産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推進農業用水計量收費。七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探索建立適應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實際的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八是改革水行政管理體制。以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逐步理順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按照建設法制型、服務型、效能型和廉潔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效能,規範行政行為,提高公信力和執行力。
(三)增強水利改革的協調性
當前,水利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改革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明顯加大。要認真研究和具體設計改革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區分輕重緩急,合理確定改革的先後順序,努力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高度重視在改革的進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有關方面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機結合起來,爭取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爭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確保各項改革平穩推進,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九、關於水利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是管長遠的,推動水利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政策法規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水利政策法規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水法規體系趨於完善。修訂並頒布實施《水法》,就水資源的規劃、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管理等方面,確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制定和修訂了一批行政法規和部規章,各地出臺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二是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日益深入,水行政許可不斷規範。對106項審批項目及有關設定依據進行了集中清理,初步形成了規範行政許可行為的新機制。三是水行政執法力度加大,水事秩序明顯好轉。開展了各類專項執法活動,每年查處各類水事違法案件近5萬件,有力地打擊了水事違法行為,維護了正常的水事秩序。四是水事糾紛調處工作成效顯著,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2000年以來,全國調處各類水事糾紛6萬多起。晉冀豫漳河上遊、鄂豫丹江荊紫關等重大省際水事糾紛的調處取得突破,許多複雜的水事糾紛得到圓滿解決。五是水利政策研究不斷推進,立法和決策支撐效果顯著。開展了水權制度、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利投融資機制、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水利發展機制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並出臺了一些政策性文件。各地結合實際出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水利政策,推動了地方水利發展與改革。六是普法工作有序開展,全社會水法制觀念明顯增強。
但要看到,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水資源條件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水利工作所面對的利益主體更加多樣,利益關係更加複雜,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流域區域、城市農村的水事矛盾更加突出,需要研究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水利政策法規建設目前還不能滿足水利發展與改革的要求,水利法規體系還不配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比較明顯,化解水事糾紛的機制還不完善,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水利政策法規建設質量還要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水法制意識仍需繼續強化。加強水利政策法規建設,保障水利長遠發展,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全水法規體系。按照水法規體系等總體規劃要求,針對涉水事務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突出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和流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繼續推進水法配套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加快《抗旱條例》、《河道採砂管理條例》、《節水條例》、《太湖管理條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的制訂和修訂工作。
二是加強水利政策法規研究。圍繞影響水利發展的重大問題、長期積累的難點問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提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為水利發展爭取政策支持。要搞好政策措施之間的銜接,包括水利政策與國家宏觀政策的協調,水利政策之間的統一。要善於借鑒國內其他行業和部門的成功做法,善於吸收國外發展水利的先進經驗,善於借助中央和國務院政研機構、綜合部門以及科研機構的力量,提高水利政策研究的水平,促進政策措施的出臺。
三是加大水利執法監督力度。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機制,規範和監督行政權力的行使。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採砂、侵佔河道湖泊、污染水體、破壞水環境等水事違法行為。繼續推進水利綜合執法。
四是做好水事糾紛調處工作。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推進全國水事矛盾焦點地區省際邊界河流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河道整治規劃的編制,完善各流域省際水事糾紛應急預案。積極探索預防和處置水事糾紛的新途徑、新辦法、新機制。
五是大力推進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與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結合起來,繼續完善水行政許可制度,推行水行政許可規範化管理。進一步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深入推行政務公開,不斷拓展政務公開的內容。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實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做好行政復議工作。
六是提高全社會的水法制意識。創新水利法制宣傳的方式方法,推進普法宣傳和水法制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水法律素質和水憂患意識,增強遵守水法規的自覺性,維護水法律法規的權威。
十、關於水利科技創新
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應對水資源領域的重大挑戰,解決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必須始終堅持科學治水,始終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近年來,水利系統認真實施科技興水戰略,緊緊圍繞水利建設主戰場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轉化工作,用高新技術改造水利傳統行業,以科技進步推動水利現代化,在許多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國水利科技水平初步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對接,不少領域尤其是泥沙研究、水文水資源理論和應用研究、壩工技術、節水技術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水利科技發展很不平衡,水利科技對水利發展的貢獻率不高,一些重大科技問題和關鍵技術亟待研究解決,大量先進實用技術亟待普及推廣。
今後一個時期,水利科技工作要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方針,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把握水利事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研發和高新技術利用,加速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大力提高科技在水利發展中的貢獻率,力爭在水安全保障、水資源配置與高效利用、水生態與環境保護、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領域實現科技新突破,為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和生態用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
第一,大力加強重大水利科技問題研究。充分考慮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産業結構不斷調整等背景,根據治水實踐的需要,力爭在一系列重大水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江河治理方面,要研究長江的江湖關係,三峽清水下泄對長江中下游河勢影響,黃河水沙規律與有效調控措施,淮河與洪澤湖的河湖關係,太湖、巢湖、滇池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防洪抗旱減災方面,要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情況下水資源演變規律、極端水旱災害特點及有效應對措施,蓄滯洪區的調整及有效利用,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對防洪的影響及對策。在水資源領域,要研究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的水資源演變規律,微觀領域水的高效利用機理,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與灌溉制度,大範圍的水資源保護和水域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等。還有很多問題,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第二,高度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傳統水利行業中的應用,注重技術更新改造,普及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推進水利科教結合、産學研協作,充分發揮水利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在水利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開展各種類型的水利科技成果展示和技術示範活動,鼓勵水利科技人員深入生産一線,科研課題要來源於實踐,科技成果要應用於生産。
第三,全面推進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按照科學佈局、優化資源、創新機制、提升能力的總體思路,構建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水利科技創新體系。繼續深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和運行機制的創新,不斷加強並完善“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型運行機制建設,提高整合科技資源、組織重大科技活動的能力。大力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促進水利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十一、關於加強自身建設
當前,水利事業既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發展與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不斷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促進水利又好又快發展,必須不斷加強和切實抓好自身建設,為水利發展與改革提供堅強的思想、組織、作風、體制、機制、制度保證和精神動力。
(一)切實加強黨的建設
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為主線,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根本,以“創建文明機關、爭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為載體,緊緊圍繞水利中心工作,找準黨建工作融入業務工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凝聚精神、指導行動,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保證水利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切實加強隊伍建設
大力實施水利人才戰略,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公務員隊伍、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營造水利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三)切實加強作風建設
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大力發揚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重實幹、辦實事、求實效、出實績,多幹打基礎、利發展、管長遠的事。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加強調查研究,及時傾聽基層和群眾呼聲,切實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四)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進一步強化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持之以恒地抓好黨員、幹部的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牢各級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思想道德基礎、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牢牢抓住制度建設這個關鍵環節,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抓緊建立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制、反腐倡廉制度體系、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項目建設管理、關鍵崗位的監督。繼續加大執法監察、工程稽查和審計監督的力度,實現“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幹部安全”,做到“工程優良、幹部優秀”。
(五)切實加強基層水利工作
高度重視基層水利工作,加強基層水利隊伍建設,提高幹部職工綜合素質、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增強發展後勁。加大對基層水利部門的支持力度,增加對基層水利的投入,幫助基層水利單位擺脫困難。加強對基層水利改革與發展問題的研究,完善有利於鼓勵、保護和引導基層水利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狠抓水管單位改革、水價等有關政策的落實,理順基層水利管理的體制,增強基層水利發展活力。
(六)切實加強水文化建設
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傳播和諧文化,滿足職工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外塑形象,內強素質,為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輿論氛圍。以水利實踐為載體,弘揚水文化傳統,創造先進水文化,推動水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十二、關於水利現代化
推進現代化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線。水利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沒有水利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近年來,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在探索水利現代化方面邁出了可喜步伐,提出了水利現代化的基本目標和指標體系,建成了具有較高標準的現代水利工程體系,工程設施與裝備的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抗災減災能力和水資源調控能力明顯增強,水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明顯加大,科技對水利的貢獻率得到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有了較大增長。
但是,從全國來看,我國水利現代化建設才剛剛開始。水利現代化是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全方位轉變,它不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過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治水理念、工程設施、水利管理和水利信息化四個方面大力推進水利現代化,逐步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高效的水資源配置利用體系、優良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先進的水利管理體系,有效解決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使水利發展具備先進性、科學性、持續性、高效性、安全性、公平性、規範性、創新性,滿足國家現代化對水利的需求。
(一)推進治水理念的現代化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總結水利實踐,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治水理念和方法,借鑒相關行業的好經驗、好舉措、好做法,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轉變水利發展觀念,創新水利發展模式,推動治水理念不斷完善和不斷發展,指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
(二)推進水利工程設施的現代化
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城鄉、合理佈局、協調推進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防洪保安、水資源配置、水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水利工程建設,形成功能齊全、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體系。進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勘測設計水平,進一步提高工程建設的質量,不斷提高水利工程的運行維護和調度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水利工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
(三)推進水利管理的現代化
逐步建立體制健全、機制合理、法制完備的現代水管理制度,形成權責明確、分工合理、配合協調、運轉高效的水利管理工作格局,實現水利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隊伍、管理效益的全面提升,確保涉水事務管理規範、有序、公正、透明。逐步完善利益相關者參與管理、民主協商的體制和機制,不斷提高水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進水利信息化
電子信息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要以水利信息化建設為核心和重點,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水利現代化進程。建設和完善全國水文水資源信息監測網絡、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全國水資源調度系統、全國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網絡,加強流域、區域、城市、骨幹水利樞紐、調水工程、大型灌區等水利自動化調度系統建設,開發流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通過採用信息化管理技術和手段,提高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動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從根本上擺脫水利行業設施老化、技術落後、管理薄弱的狀況,推進水利管理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水利行業現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同志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我們要積極開拓進取,加倍努力工作,推進水利現代化進程。
——通過堅持不懈的奮鬥,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旱災害損失大幅下降,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潔的飲用水,經濟發展用水穩定可靠,水利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堅持不懈的奮鬥,建成高效的水資源配置利用體系。基本實現水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東西互濟、南北調配、江河互通、調控自如,水資源配置與調控能力和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通過堅持不懈的奮鬥,建成優良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江河湖庫水質滿足水功能區要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顯著改善。
——通過堅持不懈的奮鬥,建成先進的水利管理體系。水利工程設施先進完備,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科技含量明顯提高,體制機制法制健全,隊伍素質能力增強,水利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屆時,一個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山川更加秀美,天更藍水更清,人人共享水利發展改革成果,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水利現代化美好藍圖將變為現實,呈現在世人面前。
同志們,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針,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不斷譜寫水利發展與改革新篇章,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