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就廣交會改革有關問題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3日   來源:商務部網站

    第10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將於10月15日舉辦,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近期就廣交會改革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問為什麼説不斷滿足對外貿易發展需要和企業參展需求是廣交會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動力?

    答:自1957年創辦以來,廣交會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心下,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廣東省、廣州市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代外貿人的共同努力,已經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2008年第103屆廣交會參展企業達1.8萬家,參展商品達數十萬種,到會客商近20萬人,出口成交372億美元。廣交會對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

    1974年以前,廣交會經歷了二次遷址。1957年第1屆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創辦,1958年第3屆至1959年第5屆在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舉辦,1959年第6屆起至1974年第34屆在海珠廣場展館舉辦。1974年第35屆起,廣交會遷至流花路展館舉辦,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比海珠廣場展館擴大了一倍。這幾次遷址,都是因參展商品和客商人數不斷增加,原有展覽場地不足,需要尋求更大的展館。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由專業外貿總公司壟斷經營,廣交會由各專業外貿總公司組織交易團參展。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貿易逐步發展,經營渠道逐漸拓寬。出口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增長到1990年的621億美元,外貿企業從107家增加到2070家。廣交會組團單位由專業外貿總公司擴大到國家部委工貿公司,先後成立了機械設備、電子等交易團。同時,流花路展館通過多次加層、擴建和改造,建築面積從11萬平米增加到13萬平米,展覽面積也相應得到擴大。

    隨著外貿經營管理權下放,專業外貿總公司與地方公司脫鉤,食土、紡織、輕工、機電、五礦、醫保等六個進出口商會相繼成立,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外貿企業隊伍進一步擴大。1993年,出口總額達917億美元,外貿經營企業5474家。廣交會從1994年第76屆起將組展體制改為“省市組團,商會組館”,同時按國際慣例分商品類別設置展區,極大地調動了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商(協)會參與廣交會的積極性,方便了客商採購和出口成交。此後,為滿足廣大企業參展需求,廣交會對流花路展館不斷進行挖潛改造,先後將商場、倉庫、服務場所和辦公用房改成展館,展位規模由1994年的4200個增加到2000年的7000個。

    2001年至今,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外貿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出口從2001年的266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00億美元,外貿企業從2001年的4.4萬家增加到2007年的37萬家。廣大中小企業通過廣交會開拓國際市場的願望日益強烈,展位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在流花路展館已充分挖潛的情況下,廣交會從2002年第91屆起,由“一館一期”改為“一館兩期”,一期為一期為工業品、紡織服裝和醫藥保健品,二期為日用消費品、禮品;展位總數增加到1.57萬個,實際展位等於翻了一番。隨著琶洲展館A區(7000個展位)的建成,自2004年第95屆起,廣交會由“一館兩期”改為“兩館兩期”,展位總數擴大到2.75萬個。2008年琶洲展館B區(6900個展位)投入使用,廣交會繼續按“兩館兩期”模式舉辦,展位總數達到4.2萬個。

    問:請問為什麼説琶洲展館的全面投入使用,為深化廣交會改革提供了契機。

    答:廣交會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在發展中也面臨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展位雖經多次擴容,但與8-10萬個的現實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大缺口,供求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由於展位規模有限,無法充分滿足企業需要,影響了參展隊伍的擴大和優化;流花路展館經充分挖潛後,不僅已無法為進一步擴充展位提供空間,而且留下了安全隱患;現場服務水平與展覽規模不相適應,不能滿足展客商的要求;圍繞展位的利益和矛盾比較集中,各方關係難以平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008年10月,琶洲展館將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佔地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110萬平方米,總展覽面積達34萬平方米,展位總數1.8萬個,比流花路展館增加1.1萬個,有條件更好地滿足企業參展需求。在展位供求矛盾得以根本緩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在繼續發揮“省市組團,商會組館”這一獨特組織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關係,明確職責,規範管理。同時,現代化展館和一流設施,有利於廣交會建立一支適應現代化展覽要求的管理隊伍,提高為參展商和採購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廣交會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廣交會更好更快發展。

    問:請問廣交會改革方案是怎麼出臺的?

    答:自2007年5月啟動廣交會改革工作以來,商務部黨組高度重視,5次專門研究改革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主管司局廣泛徵求各方意見,逐步修改完善方案,最後得到了各方的共同認可。

    首先是集思廣益,探索思路。2007年6-7月,我部在成都等地召開了6場座談會,組織商(協)會、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企業代表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廣交會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發展思路。在第102屆廣交會上,我們又召開了2次座談會,走訪參展企業,組織專題研究,與商(協)會、交易團和參展企業進行交流,聽取建議。2007年12月,改革的初步思路形成,部黨組批准同意按思路開展工作。

    二是科學論證,分步推進。按照部黨組提出的分步推進原則,今年1-4月,我們就廣交會拆分展期方案先後3次組織交易團、商(協)會、展覽專家和企業代表座談,書面徵求了50個交易團、6個商(協)會和外資協會以及部分企業意見,通過電子問卷調研,現場訪問等方式徵求了採購商意見,各方普遍贊同分三期舉辦。今年4月,部黨組批准自第104屆起廣交會拆分為三期舉辦的改革。關於展位分配、展位使用管理等改革措施,我們多次書面徵求7個商(協)會和50個交易團的意見,並召開商(協)會、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參展企業共同參加的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逐步形成了共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方案,並獲得部黨組的批准。

    三是深入溝通,完善方案。今年7月以來,根據部黨組要求,我們又就方案中參展企業資格復核、品牌展位安排、展位位置安排、特殊展區規模和中央企業參展等商(協)會和交易團關心的幾個問題,多次與相關單位協商,並根據協商情況進行了必要的調整。7月底,部黨組批准了改革方案。

    總的來看,經過一年多的廣泛調研、徵求意見和修改完善,改革方案集中了各方面智慧,反映了各方面意見,解決了各方面關注,保障了廣大企業的利益,得到了地方省市、仲介組織、外貿中心和外貿企業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問:請您簡要介紹廣交會改革的主要內容。

    答:按照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同志提出的“積極穩妥、分步推進、服務企業、提高水平”原則,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職責定位,服務地方和企業。商務部作為主辦單位主要負責審定廣交會中長期發展規劃及相關制度安排,指導各方開展工作。外貿中心作為承辦單位主要負責制定廣交會中長期規劃,實施辦展方案,負責營銷推廣、展會服務和信息發佈等廣交會期間的行政管理組織工作,並協助廣州市做好安全保衛工作。簡政放權,展位分配權下放給地方,由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安排企業參展。充分發揮商(協)會行業協調作用和仲介組織功能,依託廣交會更好地促進行業發展和行業自律、互律。

    (二)理順中央企業參展關係,對中央企業交易團進行整合。聯合、新時代、五菱三個交易團中,將中央企業中屬地方的300多家企業按照屬地原則改隨地方交易團參展。所有中央企業整合為一個交易團參展。

    (三)建章立制,完善健全懲防體系。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互相監督和制衡的管理機制,是此次廣交會改革的重點。按照“決策、執行、監督”分設的原則,商務部制定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出口展品牌展位數量安排辦法》、《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出口展一般性展位數量安排辦法》、《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出口展展位位置安排辦法》和《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位使用和展位倒賣查處辦法》等4個管理辦法,統一標準、規範操作,切實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宗旨,減少操作中的不確定性;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展位安排和使用的透明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形成各方共同參與監督的有效機制。

    (四)擴大展覽規模,緩解供求矛盾。廣交會從第104屆起將由“兩館兩期”改為“一館三期”,展覽總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展位總數將從第103屆廣交會的4.2萬個增加到5.4萬個,參展企業將從1.8萬家增加到2.1萬家,更多企業將獲得參展機會,展位供求矛盾有望得到基本緩解。

    (五)適應國際潮流,提高辦展專業化水平。廣交會分三期舉辦後,展品類別從5大類細分為15大類,專業展區從34個細化為50個,其中27個展區展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均達到國際大中型專業展覽的水平。廣交會將在保持綜合展優勢的同時,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綜合展和專業展的有機結合。

    總之,此次改革就是要抓住全面移師琶洲展館的契機,滿足廣大中小企業企業參展的需求,同時通過制度創新,逐步建立“部門宏觀管理,地方組團參展,商會行業協調,中心統籌辦會,四方聯動互促,管理規範科學”的運作體制。通過改革,把廣交會打造成為機制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學、效果更加突出,影響更加重大的對外貿易平臺。

    問:廣交會分期改革後,參展規模擴大,參展的國內企業增加,請問準入門檻會否降低?

    答:我可以明確地説,準入門檻不會降低。

    首先,全國由外貿經營權的企業約有70萬,目前有明確參會需求的企業大約為8-10萬家,第104屆廣交會參展企業預計能有2.1萬家,只有比較優秀的企業才能獲得參展的機會。第二,對參展企業我們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出口額外,還將增加産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社會責任、信用體系等考核指標。第三,新制訂的四個管理辦法,保證了只有信譽好的企業,質量可靠的産品有檔次的産品,才能參加廣交會。

    所以境外的採購商可以放心,改革後的廣交會與以前一樣,企業和産品都是信得過的。

    問:請介紹第104屆廣交會改善服務工作的舉措。

    答:(一)增加配套服務場地,引入更多的銀行等配套服務點和餐飲設施;增加展會休息區面積,為客商提供更舒適的環境;優化導向指引系統,方便客商採購。

    (二)大力改善琶洲展館周邊地區的交通狀況。一是與廣州市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協商,本屆將按照“大運量公交方式優先”的辦法疏導展館周邊交通,同時打通琶洲展館內有關路段與外圍市政道路交匯所形成的“瓶頸”;二是完善琶洲展館A、B、C三大展區交通導向及指引系統;三是協同海珠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展館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治理。

    (三)繼續加強安全保衛工作。本屆廣交會將使用科技含量高的IC卡證件,既能加快證件辦理速度,又能有效提高防偽能力,能進一步增加安全系數。

    (四)加強組織協調,確保新館全面使用後的正常運作,招展、組展、布展、撤換展的組織實施。

    (五)進口展區一如既往,為境外參展商展品運輸、倉儲、通關、檢驗檢疫提供“一站式”服務。

    (六)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強化展前配對和展後跟蹤,加強網上廣交會與有關國家或行業組織網站的互利合作,拓展和延伸現場交易功能。

    問:請問廣交會改革如何推動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答:廣交會經歷百餘屆的發展,以服務改革開放大局、服務外經貿發展為己任。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廣交會在改革中將採取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優化參展企業結構,擴大品牌展位規模,支持創新産品參展,拓展進口功能,努力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

    一是擴大展覽規模,提升辦展效果,把廣交會打造成做大做強外貿經營主體的平臺。廣交會是我國企業開展對外貿易的重要舞臺。第103屆廣交會參展企業1.8萬家,到會客商近20萬人,出口成交372億美元。分三期舉辦後,廣交會展位將從4.2萬個增加到5.4萬個,參展企業從1.8萬家增加到2.1萬家。廣交會將吸引更多更好的採購商到會,提高展客商參展效益,支持更多中小企業做大作強。

    二是鼓勵創新技術、節能環保産品參展,把廣交會打造成宣傳轉變增長方式的窗口、實踐的平臺。修訂企業參展條件,禁止質檢、環保等部門通報的違規違法企業參展,限制低附加值産品參展,禁止“兩高一資産品”參展。調整申請企業評審指標,加大質量和環保體系、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創新等評分項分值,為更多注重質量安全、附加值高、節能環保和高技術産品的企業提供參展機會。

    三是努力擴大品牌展位規模,把廣交會打造成引領企業走品牌之路的平臺。廣交會自2004年第95屆設置品牌展區以來,集中展示了我國出口品牌産品和企業,出口成交活躍,示範效應明顯,參展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意識不斷增強。第103屆品牌展位6000個,僅佔總展位數的13%;但1200家參展企業成口成交110.9億美元,佔總成交額的29%。改革後,品牌展區展位規模將繼續擴大,第104屆廣交會展位數增長56.5%,達到10000個,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品牌基礎的企業將獲得更好的推介機會。

    四是辦好進口展,逐步擴大影響,把廣交會打造成促進進口、互利共贏的平臺。廣交會自第101屆設立進口展區以來,影響不斷擴大。第103屆廣交會進口展區1.5萬平方米,共有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514家企業參展。俄羅斯經貿部首次組團,組織了4個聯邦州10余家機電産品企業參展,並舉辦“俄羅斯商務日活動”;土耳其外貿署等外國政府部門和工商團體組團參展,進口展的影響日漸擴大。第104屆廣交會將繼續加大招展力度,重點邀請歐、美、俄及對我貿易逆差較大國家企業參展,為境外中小企業進入我國市場建立良好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商機,實現中外企業的共同發展。

    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廣交會除為進出口企業提供成交平臺外,還將致力於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服務:一是要服務於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二是要服務於維護中國製造聲譽,打造中國品牌;三是要服務於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  

 
 
 相關鏈結
· 商務部將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審批權下放到省級部門
· 商務部: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近年來實現跨越式發展
· 商務部召開落實《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座談會
· 商務部:2008年1月-8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
·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廈門、漳州、泉州等地調研
· 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服務外包將成中國經濟新引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