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宋秀岩:堅定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6日   來源:青海日報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青海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既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發揮青海省比較優勢、構築發展新平臺、樹立發展新形象的最佳選擇。提出這一重大戰略舉措,有利於解決目前我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有利於進一步促進青海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海特殊的生態地位和貧窮落後的省情,決定了處理好加快發展和保護生態的關係,是青海實現科學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青海各族人民始終面臨的一項艱難抉擇。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把生態文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緊密結合起來,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們今後奮鬥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我們更好地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指明了方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是青海這樣一個欠發達地區,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是青海這樣一個重要生態區,借助比較優勢,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具體表現。在人類文明史上,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一個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進化和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七大在深刻把握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念的昇華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對人類文明理念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是生態文明要求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以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生態文明要求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改變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強調人和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協調發展;三是生態文明要求在生産關係、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上體現生態理念,強調在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可持續發展下的生産觀和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下,實現全面發展。生態文明具有的本質和特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是新時期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我們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具體實踐。

    獨特的生態環境是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優勢所在。青海高原孕育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面積高寒濕地、高寒荒漠、高寒草原、灌叢和森林等生態系統,是地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帶。青海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世人形象地比喻為“中華水塔”、“地球之腎”,據統計,黃河49%的水量、長江26%的水量、瀾滄江16%的水量從青海流出,三條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億立方米,哺育了中國一半的人口,支撐了江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三江源地區獨特的生物區係和植被類型,還對長江、黃河流域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黑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具有深刻影響。青海高原的生態環境,不僅事關青海長遠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氣候形成和演變,對抵禦全球氣候變暖也有著重要作用。目前,青海草地生態退化嚴重,沙化面積增大,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現實要求,迫切需要我們實施生態立省戰略。青海面積大、人口少,經濟總量在全國經濟中份額很小,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青海真正能給全國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在全國能夠立得住、打得出、樹得起的區域品牌,也就是我們獨特的生態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講,青海生態環境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是我們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能夠借助的競爭優勢。

    欠發達的省情客觀上要求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在現階段,經濟欠發達是我們的基本省情。在工業化水平的初級階段,實現青海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實施資源轉換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實踐證明了的符合青海省實際的發展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需要建設適合省情實際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在發展方式上體現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求。生態立省戰略要求我們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並重,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對生態不是被動的、保守的和純自然狀態的保護,不是放棄發展的保護,不是與經濟增長相對立的保護,而是遵循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發展新型工業化和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兩者不是互為否定和矛盾,而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因此,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是青海省在科學認識欠發達基本省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的一項新方略、新定位,也是推進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的新平臺。

    生態立省,是時代的抉擇,也是青海各族人民的正確抉擇。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中,生態越來越成為地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誰搶佔了這個戰略制高點,誰就贏得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先機;誰抓得早、抓得準、抓得住,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掌握了競爭優勢。我們要充分認識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做好生態立省這篇大文章。

    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基本構想

    確立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在實施資源轉換、科技創新、生態保護建設、民生改善等戰略中,體現生態文明,堅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統籌兼顧,協調推進自然、經濟、社會等方面又好又快發展。當前實施生態立省戰略,要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發展生態經濟為核心,以培育生態文化為靈魂,堅持在綜合循環利用資源中謀求又好又快發展,在保護建設生態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保護建設生態環境是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任務。生態是青海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青海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希望所在。基於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省情和困難,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必須從編制主體功能區劃、實施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做好環境污染治理、完善投入保障機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編制好主體功能區規劃。青海地域遼闊,氣候地貌、地理環境、生産發展差異較大,保護建設生態需要因地制宜,重點突破,這是我們在進行生態治理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今年,我們根據全省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將全省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進一步明確了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重點和要求。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要在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盡可能好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生態建設方面,全力實施好各項生態保護建設工程。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們把發展重點放在了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今後要把生態工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實施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做好三江源保護區中期評估的相關工作,爭取早日實施接續工程,同時,抓緊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工作,高質量地推進這些骨幹重點生態治理工程,以點帶面,積累經驗,鞏固成果,逐步解決好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柴達木等重點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退化治理和生態恢復。要針對草原保護建設中草場超載嚴重這個最大實際,通過借助國家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生態産業,實施禁牧搬遷,組織開展草原管護、草原鼠害治理等措施,按照“老的養起來、小的移出來、年輕的培訓好”的思路,推進減人減畜和護草增草工作,促進人數、畜數減少與群眾生産生活發展、生態改善的良性循環。

    在環境治理和資源節約方面,重點解決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下大氣力做好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加快企業污染整治,加大污水、垃圾處理、廢舊資源再利用工作力度,強化各項節能減排措施,著力解決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營造一個天藍、水碧、空氣清新的人居環境。

    在投入保障方面,以國家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為契機,強化各項保障措施。國家開展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重要生態功能區群眾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提供生態環境建設投入保障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我們推進生態保護建設的一個重大機遇。我們一定要提前研究,紮實工作,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力爭國家率先在青海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綜合試驗區。優先對生態保護區禁牧搬遷牧民的生産生活基本需求,教育、醫療和社保基本需求進行補償,解決好禁牧搬遷牧民的基本生計問題,切實提高生態工程的實施效果。

    確立發展生態經濟是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重要支撐和核心。實施生態立省戰略,需要強有力的經濟支撐。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寓資源開發于生態建設中,融産業發展于生態建設中,對現行的生産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經濟形態,走生態立業的發展道路,以生態經濟的發展壯大,促進生態建設。

    在工業方面,要把循環經濟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作為深化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特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助推器,改革傳統生産方式,不斷提升産業發展的質量和層次。要加快柴達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加速推進循環産業項目實施,率先在工業園區形成企業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共生關聯,形成園區産業間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的共生關係,真正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把循環經濟作為生態工業的重要形態,以生態工業的大發展帶動全省循環經濟的大發展,從而提升全省工業産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切實減緩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生態壓力。

    在農牧業方面,要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和高原特色種植業。青海獨特的高原地貌和冷涼氣候條件,雖然為我們農牧業生産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但同時也為我們發展綠色、特色、生態農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要善於利用這種自然環境的獨特性,發揮生態優勢,凸現生態特點,打好生態品牌,做好産業文章。在農牧區,大力發展以保護草地生態安全為前提,以科學利用草場為基礎,以草畜平衡為核心,以轉變生産經營方式為關鍵,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的生態畜牧業,調整青海省農牧業結構,發展有機、綠色、反季節為特點的高原特色種植業,減輕草場環境壓力,增加農牧民收入。同時,要抓緊做好青海省環境、産品、生産方式等各類生態認證工作,在農畜産品中盡可能地賦予生態內涵,增加生態元素,提高經濟價值。

    在服務業發展方面,以高原特色旅遊引領第三産業加速發展。高原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和民間傳統工藝等資源,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依託大美青海獨有的旅遊資源優勢,發展高原特色旅遊業,推進高原旅遊名省建設,從而帶動第三産業快速發展,是實踐證明在保護生態環境中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最佳結合點。要把發展高原特色旅遊,作為實施生態保護的重要後續産業和替代産業,作為實現發展與保護雙贏最見效的一項産業來抓,把發展旅遊與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文化産業、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以旅遊發展與生態建設互為支撐,旅遊、文化、城鎮化互促、互補、互興的特色發展路子。

    培育生態文化是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靈魂和保障。文化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同時也是推動生産力發展的戰略需要。在全球呼籲綠色和環保的時代,青海具有多姿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深厚博大的原生態文化底蘊,為青海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源頭活水,也日益成為一種得天獨厚的發展品牌。我們要把生態文化作為發展旅遊、培育産業、壯大經濟的靈魂,將生態文化融入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主動用生態文化的角度審視青海省企業、産品和環境的獨特價值所在,用生態文化的手段推介産業、宣傳青海,用生態文化的理念,指導城市建設、産業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全方位增強發展競爭力,增強軟實力。

    要將生態文化轉化為一種新經濟、新産業。構建多民族、多樣性、富有鮮明民族特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高原文化精神,是青海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要構築切合青海實際的文化定位,全方位探討和凝練獨特的青海文化內涵,深刻挖掘和發揚青海高原的文化歷史傳承,打響生態青海的宣傳主題,樹立大氣魄、惟一性的青海生態文化品牌。要以發展特色文化産業為突破口,通過請進來、走出去,辦好各類節慶活動,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大力培育和宣傳青海省的生態文化産業,以文化産業快速發展帶動全社會生態文化繁榮。

    要提高全民參與生態文化建設的意識。全民參與對生態文化建設至關重要,要把生態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産、生活各個層面和千家萬戶,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全民的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社會樹立生態立省的信念,營造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提高全社會參與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積極性,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相關鏈結
· 宋秀岩率青海省政府考察團赴河北省考察學習紀實
· 宋秀岩率領青海省政府考察團赴河北進行學習考察
· 宋秀岩26日考察蘭青鐵路增建二線工程建設情況
· 宋秀岩主持會議研究環保及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