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啟動已有三年。三年來,從河湟山川到柴達木盆地,從青海湖畔到三江源草原,古老的高原農村牧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處處營造著充滿勃勃生機與活力的新天地。
作為一個欠發達省份,青海省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新牧區困難多,任務重,具有特殊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全省各地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部署,把做好村級規劃編制和村莊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抓手,通過政策推動、合力共建、抓點促面、整體推進,村級規劃和村容整治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使青海省廣大農村牧區舊貌換新顏的步子越走越快。
全省各地充分調動和發揮村民的積極性和主體作用,協調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規劃編制工作,把發展農村牧區生産力作為根本任務,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牧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作為基本要求,把促進農村牧區和諧社會構建作為重要內容,把發揚民主、科學論證作為行動指南,加強技術指導,規範規劃審批,保證了村級規劃工作的穩步推進。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00個村完成了村級建設規劃、産業發展規劃、基礎建設規劃“三位一體”規劃。對全省900個村的支部書記、村主任進行了培訓。
同時,各地通過開展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活動,解決柴草亂垛、棚圈亂搭、糞土亂堆、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畜禽亂跑等問題;結合扶貧整村推進、新能源推廣等項目實施,開展改圈、改廁、改水、改廚、改路“五改”活動。其中,僅海東地區就修建垃圾存放點1625處,搬遷柴垛6萬餘堆,糞堆10萬多處,拆除殘墻斷壁近2萬米,有礙村容的棚圈6539間,填埋垃圾近3.5萬噸。
“村裏的環境漂亮了,來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們農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小莊村村民馬克岳説。
小莊村是一個以土族民俗為主的“農家樂”旅遊村,也是全省新農建設試點村,全村以村容村貌整治為突破口,積極發展民族旅遊業。目前,旅遊接待戶已發展到了45戶,旅遊收入佔到人均純收入的近七成左右。
三年來,省財政對1000個開展村級規劃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了資金補助。其中,西寧市累計安排新農村建設資金2.7億元,開展住房改造、院墻修建、道路硬化、人畜飲水、衛生廁所修建和“一池三改”工作;海東地區各縣每年安排財政資金100多萬元,用於試點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産業發展項目建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利用州級信用平臺,籌措資金7560萬元,實施防災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牧民發展生産。通過引導財政資金向試點村適度傾斜,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村容整治的力度明顯加大,村容村貌有了明顯變化。
各地在村級規劃和村容整治工作中,堅持因地制宜,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新建村著力培育以線辣椒和核桃種植為主的特色種植業,以牛羊育肥販運為主的養殖業,以餐飲業為主的勞務經濟,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成為生産發展的典型;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下一村積極開展“五星級文明戶”、“好公婆、好媳婦”、“整潔之家”等創先評優活動,成為海東地區鄉風文明的典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鎮甘樹灣村規範村務公開形式、村務公開時間、村務公開內容,在管理民主方面先行一步。(作者: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