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甘肅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重大突破:土地長出"奇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1日   來源:甘肅日報

    金秋九月,甘肅省廣河縣城關鎮十里墩村,如汐似潮的玉米遍佈溝岔梁峁、梯田坡洼,空氣中瀰漫著豐收的氣息。曾因春季“卡脖子旱”而無法出苗的山旱地,竟然種出了畝産高達1000多公斤的玉米。村民馬春海掰下碩大飽滿的玉米棒子,道出了原委,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讓土地長出了“奇跡”。

    村民馬福祿自編順口溜稱讚:“雙壟溝播玉米棒子,掰下來能裝幾倉子,粒粒就像金豆子,拉到市場上變票子。”“全膜雙壟就是好,等於挖了集雨窖,不用水泵把水澆,莊稼健壯産量高。”

    備受甘肅省廣大農民歡迎的這項農業技術,就是被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稱為“旱作農業的一場革命”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這項技術結束了甘肅省半乾旱地區被動抗旱的局面,改寫了旱作農業産量低而不穩的歷史,在國內率先闖出一條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變傳統技術為現代技術的旱作農業新路子,“正在旱作農業區引發著一場新的革命”。今年已在甘肅省推廣面積達289.5萬畝,預計增産糧食達4億多公斤,為提高甘肅省糧食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挖內潛 科技神威保增産

    面對今年國際糧價大幅飆升、全球糧食供需緊張的嚴峻形勢,我國大力發展糧食生産,夏糧取得豐收。甘肅省為實現糧食生産穩定增長,今年出臺發展旱作農業的意見,制定全省糧食生産能力在現有基礎上到2010年增加50萬噸的目標。50萬噸,不是小數字,尤其在甘肅省這樣一個乾旱山區,靠什麼來實現?甘肅省把重點推廣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作為乾旱半乾旱區提高糧食産量的核心技術。

    甘肅省廣大農技人員不斷創新旱作農業新技術,從2003年開始試驗、示範,2005年大面積推廣,探索出了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集成技術,成為甘肅省糧食增加單産的“科技保障”。

    榆中縣小康營鄉小康營村曾因乾旱缺雨,村民王維仁把種莊稼稱作“賠本”買賣,大旱之年,顆粒無收,連種子、化肥等本錢都收不回。而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讓他和村裏人擺脫了“旱魔”,搭上了科技高産車。“今年遭遇霜凍、旱災、冰雹等自然災害,但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畝産600多公斤,真是凍不死、旱不垮、打不爛的‘鐵桿莊稼’。”

    長期以來,像小康營村這樣的甘肅省中東部乾旱半乾旱山區,旱災頻發。甘肅省廣大群眾在漫長的抗旱實踐中,採取壓沙保墑、修梯田塘壩、打集雨水窖等一系列旱作農業蓄水保墑措施,但戰勝“旱魔”的長期願望仍未實現。如何科學“蓄住天上水,保住地裏墑”、解決長期以來的被動抗旱問題?甘肅省廣大農技人員創新探索,組裝配套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工程措施與生物技術相結合、蓄墑技術與保墑技術相結合、傳統抗旱措施與現代抗旱技術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結合,變單一的抗旱技術為綜合的抗旱技術,為降水在300毫米左右的半乾旱地區農作物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工集雨小環境,從根本上解決了西部乾旱地區春季降雨少、作物無法出苗和保苗的難題,為“風險”旱作農業“買”了保險!

    記者在榆中縣連搭鄉石頭溝村的試驗田裏看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玉米棒子粗壯結實,豐收在望;半膜覆蓋、全膜平鋪的玉米棒子乾癟未熟;露地玉米不結棒子、只有低矮的秸稈。據甘肅省旱作區不同生態區域內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試驗表明,種植玉米比相同條件下的半膜平覆增産都在35%以上,種植馬鈴薯比露地栽培增産30%以上,旱地玉米平均畝産500公斤,最高可達1000公斤,將傳統耕作方式下的“絕收年”變成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下的“豐收年”。

    省農牧廳副廳長、農學博士生導師尚勳武説:“由國家審定的一項良種,研究人員至少研究十多年時間,目前增産幅度大約是5%。‘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增産幅度達到20%左右,真是很了不起!而甘肅省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增産幅度達到30%以上,可以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相媲美!”

    力拓外延 推廣打造致富路

    廣河縣莊禾集鎮司家坪村因乾旱,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然而這兩年,地頭上悄悄興起的新變化卻讓很多外出務工的農民回到了家。村支書李德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全村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5000畝,每畝地政府補助地膜60元,農民自己投入30元,畝均産量1000公斤,畝均增收200元,僅此一項為全村增收100萬元,種植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同時,用雙壟玉米秸稈規模養羊、養牛,帶動農戶年收入兩三萬元,比外面打工強。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開闢了甘肅省乾旱半乾旱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圍繞甘肅省旱作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在相關會議上指出:“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對促進甘肅省農業增産、確保糧食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500萬畝,就可增加糧食産量50萬噸,農民人均可從中增加收入40元。”

    省委、省政府將這項技術列為全省重點推廣的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在全省旱作農業區普遍推廣,僅今年一年用於這項技術推廣的專項經費達5000萬元,公開招標採購了3000噸地膜、2450台起壟機械,對30個旱作農業縣項目區進行補貼。農業、財政、科技、水利、金融等部門協作配合,形成了扶持該項技術推廣的良好機制。農業部也給甘肅省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各市縣籌集整合資金6501萬元,用於項目配套。

    全省上下一致努力,今年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迅速推廣到289.5萬畝。春天,甘肅省中東部乾旱半乾旱山區農民搶墑頂淩覆膜,溝溝岔岔間勾畫出一壟壟銀色的全膜雙壟溝播壯美畫卷。秋天,經歷了持續大旱、昔日幾乎荒蕪的田地裏,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普遍長勢喜人。全省預計可增産玉米4億多公斤,加上秸稈收入,農民可增收8億多元。甘肅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成為一項扶貧致富和利民惠民工程,趟出了一條旱作農業區抗旱增産的路子,一舉打破了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歷史。省委、省政府決定再籌集1.2億元資金,計劃2009年在全省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500萬畝。

    今年6月以來,來自農業部、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和全國各地的領導和專家先後來甘肅省考察。認為甘肅省推廣的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旱作農業集成技術,是旱作農業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推進了旱作農業區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的轉變,對乾旱半乾旱地區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北方旱作地區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農業部將在全國類似地區組織推廣。

    改善生態 旱垣黃土變綠地

    行進在廣河、會寧、通渭等甘肅省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縣區,山峁溝梁間的雙壟玉米鬱鬱蔥蔥。當地村民們給記者傳遞著同一個喜訊:往年,地裏小麥已收割,到處光禿禿一片,真是秋幹氣燥。今年,有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地裏能種玉米了,空氣變得很濕、很新鮮。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帶來的生態效應不僅這些。

    甘谷縣安遠鎮王馬村村民王效忠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積累了大量的玉米秸稈,他將玉米秸稈通過青貯,養了30隻羊,既解決了每年11月至來年4月枯草期的飼草問題,又用羊糞作沼氣原料,解決了燃料問題,不再去上山砍柴,産生的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還田,防止了雙壟玉米的葉面病蟲害,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施用,形成良性生態循環鏈條。每年僅此一項節省煤、化肥、農藥等開支2000多元。

    今年,由於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全省玉米麵積超過800萬畝,比去年凈增50多萬畝,預計將增加玉米秸稈150萬噸,為山區農民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豐富充足的原料,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將那些廣種薄收、地處交通不便的地退耕還林(草)、林中間種牧草,保護了生態環境。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動了甘肅省旱作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化,初步形成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發展格局,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旱作農業區如今邁向恢復、優化生態環境的路子。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動甘肅省玉米種植形成了區域化佈局,促進了旱作農業區現代農業的發展,為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天水市秦州區下寨子村發展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初步形成了“玉米種植-奶牛養殖-雙孢菇生産-沼氣-果園栽培”為模式的循環經濟産業鏈,為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生産出口的雙孢菇罐頭、玉米尖芽罐頭提供了原料,村民們一年至少可增加收入60萬元,農戶人均增收1100元。

    如今,隴原中東部廣大乾旱半乾旱地區露出穩定增産增收的曙光,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洋芋、蔬菜等作物綠意盪漾,生機無限。(記者 王朝霞 實習生 徐楊)

 
 
 相關鏈結
· 甘肅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
· 甘肅:大學生到村任職滿三年可轉為鄉鎮事業幹部
· 農業部組織專家對甘肅涼州區玉米高産田測産驗收
· 2008年國慶長假期間甘肅省社會治安形勢總體平穩
· 甘肅省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和模範代表抵京接受表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