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産服務的職能和作用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 局長 鄭國光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産服務的職能和作用。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把握我國農業生産特徵、著眼于推動我國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氣象部門需要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
農業生産離不開氣象服務的支撐和保障。我國是農業大國,而農業生産高度依賴天氣氣候條件,天幫忙則豐收,災害多則歉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增多增強,農業病蟲害趨多趨廣,給農業生産帶來嚴重影響。全球氣候變暖還導致水資源短缺加劇,土地沙化、鹽鹼化速度加快,嚴重影響水、光等農業氣候資源分佈。受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和水、光等氣候資源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産面臨的自然風險更多更大。據統計,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佔農業生産總值的15%—20%,遠高於自然災害損失佔全國GDP2%—5%的比重。同時,養殖業、漁業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呈上升趨勢。因此,大力促進農業生産,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必須更加重視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一些問題,努力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擴展對氣候資源的利用,強化氣象科技的支撐。面對農業生産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氣象部門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新時期農業生産的實際需求為牽引,充分發揮氣象預報預警、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全面提升支撐和保障農業生産的能力。
強化農業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産一直未能擺脫氣象災害的影響,而且農業發展水平越高,防災減災任務越艱巨。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評估,實現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災前及時預警、災中跟蹤服務、災後影響評估,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氣象災害防禦的重點。氣象部門應繼續加強農林牧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氣象條件預報預警,為重大病蟲害防治提供氣象保障;加強海洋漁業防颱風氣象服務,保障海洋漁業安全;加強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監測預警,保障生態安全;加強農業生産的抗旱減災和防雹工作,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和防雹,紮實開展農村雷電災害防禦,保障農業生産安全;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減輕農業生産的週期性和地域性災害風險;圍繞農業生産各個環節的具體需求,以鄉鎮精細化天氣預報為基礎,綜合運用各類氣象信息,密切結合農業生産中作物生長進程和農業生産各環節對氣象條件的不同要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為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産防災減災、趨利避害提供科學指導。
加強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農業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行業。氣象部門應繼續加強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著力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研究,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産和安全的影響,科學應對我國農業生産的長期氣候風險,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農業生産的負面影響;加強極端氣候事件預測及其對農業生産影響的預評估,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繼續做好世界主要産糧國主要作物産量預報,進一步完善國內主要農作物産量氣象預報,拓展糧棉油作物之外的農産品産量預報,努力提高異常氣候條件下産量預報的準確度,為制定農業宏觀政策和農産品購銷、儲運提供重要參考,為國家糧食安全預警提供科學信息;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工作,科學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佈局,促進我國農業氣候潛力的挖掘與氣候資源持續高效的利用;根據區域農業生産特點,對發展外向型、城郊型現代化農業和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等提供針對性服務。
加快農業氣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氣象公共服務體系,是氣象服務和保障農業生産的重要支撐。氣象部門應繼續加強農業氣象觀測、試驗和業務服務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推動農業氣象觀測、試驗和業務服務工作有序發展;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監測體系,加強農業氣象專業觀測系統、農業氣象預報系統、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和評估系統、農業氣候區劃系統建設;加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建設投入,優化觀測站網佈局,改進觀測手段,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預測和監測水平;建立和完善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積極拓展農業氣象服務領域,完善多渠道農業氣象信息傳播平臺,著力解決農業氣象服務信息發佈“最後一公里”瓶頸等問題;加強農業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持續推動農業氣象監測預報技術、農業氣象災害防禦技術等農業氣象科學技術自主創新,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技新突破;加強農業氣象科技和農業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深入開展農業氣象適用技術的推廣和諮詢服務,促進農業氣象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強農業氣象人才體系建設,提高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隊伍整體素質。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