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中金融改革是綜合改革的主要內容。金融改革的目標,是把天津濱海新區建成全國金融改革試驗區,建立與北方經濟中心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改革的重點是擴大直接融資,主要內容有4項,一是大力發展股權(産業)基金,二是創建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三是推動資本開放,即香港股票直通車,四是建立未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前2項改革已見成果。自2006年底天津設立渤海産業基金至今,國家發改委已核準和同意備案設立産業基金20家,總額為2000億元。在天津設立的各種基金有200多家。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第3項改革因故推遲,第4項改革已列入國務院批准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方案中。
去年6月召開第二屆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2個月後美國發生二戰後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嚴重衰退。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發生什麼影響?怎樣提高中國資本的形成能力?怎樣擴大中國對外投資?這些已成為這次會議討論的熱點。為此,我就上述3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討論。
一、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1、資本的跨國流動是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趨勢。
近10年,由於全球經濟和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國際資本快速增加。跨國公司投資能力空前擴大。到2008年底,全球養老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和外匯儲備、公共基金等已超過50多萬億美元,其中僅養老基金就高達20多萬億美元。這些基金主要投資于本國,但也有大量資本經過直接投資、金融證券投資和外匯儲備經營,為追求資本的安全、流動和收益,不斷從一個國家和地區流入另一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資本流動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發展,中國也從國際資本流動中受益。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國際資本流入中國。2008年,流入我國直接投資為924億美元,到年底已累計達到1萬億美元。國際資本流入,有利有弊,利大於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促進我國在世界崛起。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所存在的問題。一是國際資本流動的結構不合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將廉價商品出口到發達國家,獲得大量外匯。這些外匯的絕大部分,又以購買債券或存款方式流入發達國家,只能獲得3%—4%的收益率。而發達國家集中本國和流入的資本,以長期直接投資方式,流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獲得10%到20%左右的收益率。2008年底,我國對外金融資産總額為29203億美元,其中對外直接投資不到6%;而對外金融總負債14013萬億美元,其中外國來華直接投資佔63%。二是國際金融機構對國際資本流動難以監督,加之某些國際資本惡意炒作,往往引發金融危機,不利於全球金融市場穩定。三是國際資本絕大部分使用美元,美元的貶值,給資本所有者帶來嚴重損失。
2、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趨勢出現逆轉。
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從2007年增長5%,降為2009年增長負0.5至負1%,全球股市下跌40%左右,全球資産縮水50萬億美元。全球資本大為減少,其中僅養老金縮水20%,損失5萬多億美元。誰能想到花旗銀行股票會從33美元一股降為1美元一股,通用公司股票下降99%,直到破産。為了彌補企業資本損失,提高金融資本杠桿率,發達國家資本大量回歸。2007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18330億美元,同比增長30%。2008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4491億美元,下降21%,其中,發達國家為8401億美元,下降32.7%;發展中國家5177億美元,小幅增長3.6%。今年1-4月,我國實際引進外國直接投資27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2007年美國、歐元區、英、加拿大、日本和新興市場國家對外證券投資流入量為30913億美元,流出量為17369億美元,凈流入13544億美元。受此次危機影響,2008年全球對外證券投資增速明顯放緩,2009年投資規模大幅縮減。由於美國發生嚴重經濟危機,股市大跌,投資者大量出售股票,導致資金流向亞洲,帶動股市上漲。年初至今,中國內地股市上升50%,香港股市上升29%,台灣股市上升49%,印度股市上升53%。一大批外國機構投資者成為亞洲股票的買家。與此同時,我國在股權投資方面表現活躍,佔到今年迄今亞洲所有股權融資發行交易的54%,高於2008年的37%。
3、預期國際資本流動將有恢復增長。
由於全球各國共同努力,加之美國等發達國家採取救助措施,世界經濟已經出現企穩跡象,有可能在2010年恢復增長。2009年5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進一步上升,創造6年來新高;歐元區採購經理人指數明顯上升,達到1年來新高。這些顯示消費者和企業家對未來預期較為樂觀,表明世界經濟逐步走出低谷,但今後幾年全球經濟只能緩慢增長。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國際貿易活動將重振活力,國際資本流動將重新恢復增長。但是,在這一輪金融危機過後,全球資本流動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格局,美國等發達國家不斷增加儲蓄,對外直接投資會大幅度減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不斷擴大內需,出口有所減少,國家外匯儲備不僅增長趨緩,還有可能下降。
二、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增強中國資本形成能力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産生巨大影響,但對金融業影響較小,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近10多年來集中力量剝離銀行不良貸款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的結果。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發展更多是歷史機遇。面對這場危機,我們要加速增強中國資本形成能力。資本來自企業積累和財政分配,但更多的是通過發展資本市場,把城鄉居民、工商企業、各級政府暫時不用資金轉化為社會資本。
1、增強中國資本形成能力的緊迫性。199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提出要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充實企業資本金。時至今日,這項改革不如人意,直接融資比例不升反降,導致社會資金使用結構不合理。一是信貸資金增長過快,資本匹配不足,不利於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近幾年,全國工商企業凈資産每年增長15%左右,而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增長30%左右,這兩項比例是不匹配的,企業實際資産負債率上升。今年4月我在博鰲論壇上,針對一季度貸款增加4.8萬億元,預測貸款超量增長難以為繼。提出要提高社會資本形成能力,以支撐貸款合理增加。現在,為了擴大貸款,已調低有關行業固定資産投資所需資本金的比例,允許一部分貸款用於資本。從短期看這是需要的。但是,根本出路還是要在提高我國社會資本形成能力方面有重大突破。二是國內社會資金相對寬余,但資本形成能力較弱,轉而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國資本,既增加了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又降低了我國社會資金使用效率。
2、增強社會資本形成能力已具備條件。
預測今後5年,我國工商企業凈資産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除此以外,擴大直接融資的渠道和資金迅速增加。2008年底各個層次養老金1.7萬億元,前5年每年增長34%,後5年如果每年增長30%,可增加4.5萬億元;商業保險資産3.3萬億元,前5年每年增長30%,後5年如果每年增長25%,5年可增加近7萬億元;城鄉儲蓄為22萬億元,前5年每年增長15%,後5年如果每年增長13%,可增加18.5萬億元。以上3項,5年共可增加資金30萬億元。另外,扣除必鬚生活和生産資料外,有數百萬元資金結余的自然人不斷增加。這些資金可以有較大比例投資于股票、債券和基金市場,並轉化為社會資本。
3、多渠道擴大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來自財政分配、企業利潤等,但是,更多應是通過投資銀行、資産管理機構等把上列各項社會資金轉換為資本。
第一是鞏固和擴大股票市場。今年以來,上證綜指在振蕩中穩步上升,這種上升是有基礎的。中國證監會已徵求社會對IPO啟動的意見,市場反映是正面的。創業板正在推進。我預測中國股市將平穩發展,在增加企業融資中發揮更大作用。與此同時,我們希望更多支持産權交易的發展,儘快在天津設立未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
第二,統一管理和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現在國家發改委核準發行企業債,證監會核準發行公司債,人民銀行核準發行企業票據,管理分散。到今年3月,全國各種債券總額為15.2萬億元,企業、公司債只佔5%,這種狀況既不適應企業融資,也不利於為外國提供投資工具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國發(2009)26號文已提出“完善債券市場化發行機制、市場約束與風險分擔機制,逐步建立集中統一的債券市場監管規則和標準”,責成“證監會、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負責”此項工作。
第三,發展基金市場。早在1997年中央文件就提出要發展基金市場。現在最緊迫的是,要在完善對證券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管理的同時,加快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國發(2009)26號文提出“加快出臺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並責成發改委牽頭負責。據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近日公佈,有關監管部門已取得一致意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即將報批公佈。這將是我國基金市場改革的重大突破。這個辦法公佈後,最重要的是要規範基金投資人和管理人的權利和責任,促進基金管理市場的發展。去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已決定投資鼎暉、弘毅基金各20億元。今年內,我們計劃再選3-5家基金,承諾投資100億元
三、積極擴大對外投資,提高中國資本的競爭力
為了更好討論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認真閱讀國家外匯局已經發佈的2008年的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和2008年底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通過對這兩張表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在繼續吸引外資並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應該積極擴大對外投資。中國將從輸出商品的大國,逐步過渡到同時又是輸出大量資本的國家。
1、擴大對外投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通過出口廉價商品,獲得大量貿易順差,投放大量人民幣購買大量外匯,形成超量外匯儲備,再將外匯重點投資美國國債,雖然是我國參加經濟全球化必然經歷的階段,但是,這使我國付出大量社會成本,增加通貨膨脹壓力,也積聚了外國資産縮水的風險。如此下去,已損害到我國根本利益。因此,擴大對外投資已成為改善國際收支,維護我國戰略利益的必要措施。
我國已具備擴大對外投資的條件。到2008年底,我國對外金融資産為2920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金融負債140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凈債權為1519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成為列于日本之後的第二大債權國。我國從2003年開始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國家已採取一系列措施擴大對外投資。今年3月,商務部公佈《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把商務部核準對境外投資,從3000萬美元提高到1億美元,並提供一系列投資便利。5月,國家外匯局發佈《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此《規定》明確境內機構可使用自有外匯資金、國內外匯貸款,人民幣購匯、實物或留存境外利潤等多種資金來源進行境外投資。
在國家有關政策支持下,我國對外投資迅速擴大。2008年對外直接投資556億美元,第一次突破5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4%,到2008年底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1694億美元。今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更是大幅度上升。
2、推進資本項目下可兌換,逐步擴大對外投資。
1996年,我國宣佈人民幣在經常項目可兌換,到2007年對貿易出口收匯基本實行意願結匯。IMF規定資本項目交易有七個方面共43項。到2009年3月底,我國已有11項實現可兌換,22項基本實現或部分實現可兌換,尚有11項不可兌換,主要是外資還不可以直接投資人民幣證券産品,人民幣也不可以對境外投資。我國正在創造條件加快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為擴大對外投資創造條件。
首先,擴大直接投資。逐步擴大外資對中國工商企業和金融企業的投資範圍、投資比例。與此同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投資機構到境外投資。最近一兩年商談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對外戰略投資成功率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反對外國的投資保護和對我國國有企業的偏見,同時,我國國有大型企業集團也要總結經驗教訓,對外鉅額投資不可操之過急。今後,除支持國有企業集團對外投資外,要支持更多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除少數企業集團繼續努力,創造條件進行互利共贏的戰略投資外,要更多進行財務投資;除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外,也要支持企業更多通過國際仲介機構進行對外投資。
其次,擴大證券投資。增加合格投資機構(QDII、QFII)和投資總額,進而過渡到允許個人和企業用自有外匯和人民幣購匯到境外投資股票、債券等金融産品。最後,直到上述管理方式已失去必要性,發展到除國際貨幣基金規定的不可投資範圍外,允許本幣和外幣在所有投資項目進行可兌換。
第三,改善外匯儲備投資結構。不要把中國外匯儲備資産管理現狀簡單描述為陷入“美元陷阱”。但我們應儘快改善國際收支結構,促使外匯儲備資産多元化。這也要有一個過程,近期看,如外匯儲備資産上升,美元匯率穩定,我國還可能擇機適當增加對美元國債的投資。但美國政府應採取實際措施,實現保證外國資産安全的承諾。
3、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開放人民幣國際資本。
這次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美元長期壟斷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在維護本國利益實施貨幣政策時,往往嚴重損害他國利益。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辦法,就是國際社會加強對美國財政、貿易赤字的監督,促其維護美元匯率穩定。同時,促進國際貨幣多元化。預測到今明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列美國、歐盟之後。按照循序漸進原則,經過若干年努力,中國人民幣一定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也將成為投資貨幣。通過對外發放人民幣貸款,外國政府和企業在中國發行人民幣債券,用人民幣支付貿易逆差,雙邊貨幣互換等渠道,外國政府和企業將獲得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或其中一部分人民幣,也可以用於對中國或有關國家的投資。到那時,我國對外投資,不只是使用外匯,也不限于用人民幣兌換成外匯到境外投資,而是用人民幣直接對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