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興林富民的“希望之門”
隴原,全國少林省份之一。不説自然條件差了,林地的生態效益突出,但經濟上見效慢,有沒有興林富民的潛能?
合水縣店子鄉連家莊村村民胡振東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他用林改中分到的15畝林地,再流轉了村裏其他人90畝林地的林下放養權,養起了生態放養雞,搞起了林下經濟。1月11日,胡振東在電話裏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元旦期間,他養的放養雞大受市場歡迎,能出欄的1萬隻雞供不應求,凈賺了20多萬元。
讓胡振東有如此收入的,正是繼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甘肅省農村又一次偉大的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帶來的結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甘肅省從2008年10月開始在合水、涇川、清水、宕昌、安定、永靖、臨澤等7個具有代表性的縣區開始了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歲末年終,7個試點縣區傳來捷報,他們已基本完成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任務。
這一場確權到戶、盤活林地的“綠色變革”,不但讓隴原農民成了山林真正的主人,也讓像胡振東這樣的農民迸發出熱情和創造力,轉化為甘肅省林業生産力大解放的不竭動力,開啟了民富林興的“希望之門”。
林改群眾説了算,生態得以受保護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説明林改在甘肅的難度:全省林地面積1.47億畝,其中集體林地5996.4萬畝,佔41%。而集體林地中,公益林地5473.23畝,佔91%。
林木砍起來快,長得慢,公益林比重還如此高,林改行嗎?
林業部門犯難的是,人們常説:“在甘肅,養活一棵樹比拉扯一個娃娃都難。”好不容易把樹栽活了,現在説分就分,群眾把樹砍了咋辦?
但對於大部分農民群眾來説,林改的樹大多是像刺槐這樣的生態林,沒啥效益,這使得他們也沒啥積極性。
針對這些疑慮,7個試點縣區通過媒體宣傳、會議動員、算賬對比、典型引導等形式,使廣大群眾在利益權衡中充分認識到,現在林改就是家庭承包經營由“田裏”向“山上”的延伸,讓集體山林從“我們的”變成“我的”,農民分到手的將是能夠惠及子孫的金山銀山!
群眾主動參與搞林改的激情被激發出來了。但新問題又來了:在甘肅省林改試點縣,一方面要明晰産權,勘界發證,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林地大多山大溝深、坡陡地碎,而且還牽涉到地裏林多林少、樹大樹小等問題,到底怎樣才能把林地公平合理地分下去?許多人一時間感到無從下手。
在堅持各級組織主導作用的同時,始終將農民群眾作為林改的主體,不約而同地成了各試點縣區的共同選擇。
林權分不分、怎麼分、什麼時候分、分到什麼程度,都是由農民説了算。各村紛紛推選出德高望重、辦事公道的村民,組成林改理事會,代表群眾評估分配、勘界確權,重要事項必須由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還根據流程,實行四榜公示。
只有充分尊重林農的意願,保障廣大林農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贊同。截至2009年12月底,7個試點縣區已完成勘界確權601.55萬畝,佔應改面積的99.2%。其中家庭承包經營面積569.86萬畝,佔勘界確權面積的94.7%。摸排林權糾紛1905起、面積29.5萬畝,已調處1904起、面積28.2萬畝,調處率達99.9%。
山,還是那些山;人,還是那些人。可林改一來,群眾造林、護林的熱情便一下高漲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
2009年春天,涇川縣灣口村67歲的村民趙振科補栽了200多棵刺槐苗,他告訴記者:“林改前,山林是集體的,家裏用柴,想砍哪就砍哪!現在林子分到戶了,哪還能亂砍?現在我就放心大膽地栽,就是以後自己不在了,饃饃不吃在籠籠裏放著呢!兒子、孫子還能指望上。”
這樣一組數據頗具説服力:2009年春季,全省7個試點縣區分到林地較早的農戶自購苗木,主動投工投勞,植樹造林2.3萬畝。據不完全統計,秋季農戶造林10.77萬畝,其中經濟林果佔59.6%,造林質量顯著提高。
林下經濟闖新路農民開始得實惠
明晰産權、承包到戶,只是林改邁出的第一步。甘肅省林業部門明白,特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甘肅省林改只能走保護型的生態改革路子,而能否做到保護生態與促進農民增收相協調,則是甘肅省林改成敗的關鍵。因此,從林改伊始,甘肅省便因地因時積極推進相關配套改革。
林下經濟開啟著農民群眾致富新天地。
在合水縣,不只是涌現出了像胡振東這樣的生態放養雞養殖戶12戶,在林下養雞10多萬隻,農民還開始在林下種柴胡等中藥材4000多畝,種黃花菜8000多畝,種苜蓿草3.2萬畝,有的還養蜂。而在清水縣、宕昌縣,已分別發展林下養雞46萬隻、16.5萬隻。
在農民群眾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同時,林業部門也努力通過服務,為農民拓展一條條增收新路。
明晰産權是核心,規範流轉則成了發展林下經濟的關鍵。一些試點縣區開始通過建立林業綜合服務機構,在進行森林資源資産評估後依法流轉,簽訂流轉合同,在確保流轉收益歸林權所有者的同時,鼓勵山林經營權向有經營能力、懂管理的人轉移。清水縣在隴東、草川兩鄉16村完成林地流轉10萬多畝,有3186戶農民與凱迪公司草簽了林業用地轉讓合同,轉讓金額100萬元。
與此同時,為了將明晰産權、分山到戶的農民手裏的這一生産資料“死錢”變成“活錢”,林業部門開始利用林業綜合服務機構展開林權證抵押貸款業務,從而使“貸款難”這一長期以來困擾隴原農民的一大難題取得重大突破。
涇川縣高平鎮後莊村村民袁立榮就嘗到了這一意想不到的甜頭。
這幾年,袁立榮一直想打個時間差,在冬季存儲些蘋果賺些錢,可就是因為手頭緊,想貸款,又沒個地方。
2009年9月底,袁立榮到鎮上信用社用林權證抵押貸了3萬元,再湊了些錢,收了2.5萬公斤的蘋果。現在這些蘋果正存放在別人的冷庫裏,“我打算過年時上市,美美賺上一筆。”袁立榮對記者説,“真是沒想到,林權證解決了我們農民沒啥抵押的難題。”
在這些年靠養豬這一養殖業開始富起來的涇川縣黨原鄉丁寨村,林權證抵押貸款更成了“及時雨”,聯戶擔保貸款268萬元。據統計,涇川、臨澤、清水、安定4縣區已為349戶農民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573萬元。
借著林改的步伐,各試點縣區還清楚地認識到,改革後的林權分散了,如何使千家萬戶林農走上林業發展所需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形成“拳頭”的力量?各試點縣區還以親情、友情、資金、技術為紐帶,組建家庭林場、股份林場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涇川、臨澤2縣已建成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29個,臨澤、安定、清水3縣區則發展起了20個紅棗、葡萄、三防、種苗、造林協會。
有了試點縣區的成功經驗,省委、省政府宣佈,2009年10月起,甘肅省全面啟動集體林改工作,將利用兩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省産權明晰、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任務。
大幕開啟,戰艦起航。我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一定會為隴原描繪山川秀美、生態文明這幅宏圖添一抹新綠!(記者 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