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廣東的又一創舉———首個“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引起全國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內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富廣東”頭銜聲名遠播。然而,在平均富裕水平之下還有很多生活困難的人。
據統計,目前,廣東全省仍有3409個貧困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農村貧困戶仍有70萬戶、316萬人。特別是還有200多萬戶農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粵東西北地區的社會保障設施、保障水平仍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為了號召全社會共同扶貧濟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的提議下,廣東在全國率先設立“扶貧濟困日”。省委、省政府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讓扶貧濟困“常流水、不斷線”,幫助貧困人群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
今年6月30日是首個“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日前後,廣東各部門、各單位、各社會團體以及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等,群情振奮,愛心涌動,儘自己一份綿薄之力,共籌得扶貧濟困善款達30億元。據悉,善款將全部用於幫扶我省城鄉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
省領導帶頭捐款,深入基層扶貧濟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東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極不平衡。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制約廣東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難題,想方設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2009年10月26日,汪洋在聽取我省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情況彙報時提議:2010年可以考慮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一次“幫扶活動日”。之後,他又提出要依法設立“扶貧濟困日”,使扶貧濟困活動“常流水、不斷線”。
今年1月召開的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廣東要設立“扶貧濟困日”,鼓勵對口幫扶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深入貧困地區,獻愛心,搞幫扶。
經過依法申請並經國務院批准,自2010年起,每年6月30日被確定為“廣東扶貧濟困日”。這是自2001年中央規範節日、紀念日、活動日設立程序以來,批准在省級區域內設立的第一個活動日,同時也是全國各地首個“扶貧濟困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扶貧濟困,共建和諧”。
6月30日當天,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市同步啟動了“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省領導帶頭宣傳發動企業家和社會各界參與廣東扶貧濟困活動,帶頭捐款,帶頭深入城鄉社區、農村訪貧慰問,為貧困群眾辦實事。
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機關和直屬部門積極組織捐款。同時,與民生領域密切相關的部門,結合本部門特點,開展獻愛心活動。各地市、各行業,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都在積極行動,踴躍捐款捐物,支持“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開展。
全社會行動起來,認捐金額30億元
全社會行動起來是首個“廣東扶貧濟困日”的最大特色:各級黨政機關和社會各界通過送醫送藥、送物資、送技術、送圖書、辦實事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愛心捐贈活動、訪貧慰問活動、扶貧濟困活動。許多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及廣大群眾都踴躍捐款捐物,全心全意“扶貧濟困,共建和諧”。
據統計,截至6月30日,全省各界認捐款已達3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級的認捐包括:廣東珠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合生創展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新南方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珠光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認捐4.2億元;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認捐2億元;恒大地産集團認捐1.2億元;星河灣地産控股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分別認捐1億元。
此外,還有90個(位)企業、團體和個人認捐金額在50萬—8000萬元之間。
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中國聯通廣東分公司、中國電信、中行廣東分行、農行廣東分行等單位、行業利用業務渠道建立捐贈平臺,動員廣大用戶、客戶踴躍參與愛心捐贈活動。
同時,省委宣傳部也積極組織各新聞媒體掀起了扶貧濟困宣傳高潮,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善款全部用於扶貧,切實把好事辦好
據了解,今年“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所募集款物全部用於幫扶我省城鄉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今後3年優先用於幫扶全省3409個貧困村、70萬戶316萬貧困人口,兼顧幫扶城鄉其他困難群體和發展公益事業。活動募捐的統計時段為2010年6月8日至7月15日。
按照規定,活動募集的捐款,省級統一由省慈善總會和省扶貧基金會負責接收,各地分別由地級以上市慈善會負責接收。
捐贈人對捐款使用有明確意向或指定項目的,由有關部門按照捐贈人意願安排使用;捐贈人沒有明確意向或指定項目的,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根據扶貧濟困工作需要,統籌安排使用。
省各有關單位、各人民團體,中直駐粵各單位募集的捐款,由省慈善總會和省扶貧基金會統一接收後,按規定優先用於本單位“雙到”定點幫扶村。
針對個別地方和部門在扶貧濟困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強制性捐款的現象,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堅決制止和迅速糾正強制性捐款行為,保護好社會各界參與扶貧濟困的積極性,切實把扶貧濟困這件得民心合民意的好事辦好。
據了解,審計部門將對捐贈款物接收和使用情況進行跟蹤審計並公佈結果。監察部門將對捐贈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以及有關部門履行監管職責的情況開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