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風雨尋寶路 拳拳赤子心——寧夏地礦局探礦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28日   來源:寧夏日報

    一袋鹽巴、一包掛麵、一塊鹹菜,沒有丁點青菜和水果,在方圓幾十里渺無人煙的大漠深處,除了星光月色和自個叼著的那支忽明忽暗的煙頭,沒有任何能夠驅趕黑夜的光源。這樣的情景,對於每個地礦人來説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在寧夏大地上,活躍著這樣一支地質隊伍,他們在全區開展基礎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農業地質、災害地質、城市地質、旅遊地質等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寧夏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技術支撐。50年來,寧夏地礦人乘改革東風,辛勤耕耘、開拓創新,以昂揚的精神面貌站在時代的潮頭,在這個風雲激蕩的變革大時代,書寫出一曲曲輝煌璀璨的華彩樂章。從人跡罕至的山川峻嶺,到渺無人煙的戈壁荒漠,每一寸土地都留有寧夏地礦人的足跡。他們踏遍山山水水,先後圈定了鄂爾多斯盆地西緣、賀蘭山和寧南弧形構造帶3個成礦帶,發現各類礦種(包括亞礦種)49種,其中能源礦産6種,金屬礦産8種,非金屬礦種33種,水礦産2種。探明礦産33種,累計探明礦産地209處。

    一份份凝結著心血的地質報告,一座座流光溢彩的礦山新城,一項項重點工程項目的施工以及一個個知名品牌企業的崛起,地礦人作為幕後英雄,以自己的無私奉獻和辛勤耕耘,用強有力的資源奠定了寧夏實現西部崛起的堅實基礎。正如寧夏地礦局局長徐佔海所説:寧夏每一個礦産地都是地質隊員汗水和鮮血凝成的聖地。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50年來,地礦人高唱著這首《勘探隊員之歌》,在寧夏大地上跋山涉水、奉獻青春、拋灑汗水,馳騁于神州的大江南北。

    加大對彭陽地區煤炭資源的勘查力度,爭取找出更多的資源,解決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問題,是自治區政府給寧夏地礦局出的一大“考題”。2008年2月春寒料峭時,一支年輕的野外勘查隊伍便奔赴彭陽草廟地區,這支隊伍就是寧夏地質調查院草廟煤炭勘查項目部,孫志鵬則是他們的“領頭雁”。每天早晨,孫志鵬和他的隊員就帶上乾糧和水,迎著朝霞出發了,依據普查設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認真地選擇鑽孔孔位、修整鑽機進場的道路。有時,為了使鑽孔施工場地儘量少佔用老鄉的耕地、進場的道路修整工程量小,反復多次踏勘。面對工期緊、任務重的壓力,孫志鵬帶領項目部人員,一人當作兩人用,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6月中旬,酷暑來臨,黃土高原區正午的太陽照射在地面,就像蒸籠上的霧氣一樣,讓人難以招架;7月雨季,鑽孔也深了,施工難度越來越複雜,雷電、洪水時時威脅著工程的進度與安全……但一切困難都沒有讓他們退縮。11月底,項目部完成鑽孔7個,鑽探任務2萬米,地質填圖340平方公里,實施二維地震點2650多個,質量達到設計要求,實現安全施工“零”事故的目標,如期交出合格“答卷”。

    種種惡劣的自然條件,時時處處考驗著兢兢業業的地礦人,是“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傳統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的三特別精神,支撐著幾代人對地勘事業的追求,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孫永明便是他們中的典型。

    自1970年離別繁華都市,孫永明在寧夏的地質野外一線一幹就是40年。面對寧夏中南部嚴重缺水區十年九旱,當地100多萬回漢群眾僅靠吃苦鹹水、窖水度日的現狀,孫永明歷時20年堅守中南部地區找水。他收集大量資料,綜合系統地研究分析了中南部地區地下水分佈與地質構造的依存關係,提出乾旱半乾旱地區具有指導意義的8個含水層(組);發現了可供開發利用的富水地段22個,分佈面積達3000余平方公里;組織了水文地質勘查地面測繪面積2.4萬平方公里,佔寧夏總面積的47%,施工水文地質勘探孔134個,總進尺4.3萬米。經過不懈努力下,孫永明和他的同事終於在固原縣黑城苦鹹水地區找到了成片的淡水資源,結束了黑城鎮10萬人祖祖輩輩吃苦鹹水的歷史,實現了寧南找水的第一個突破。當地老百姓在試井出水現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自發喊出了“共産黨萬歲”,這眼井後來被當地百姓稱為“亙古第一井”。

    半個世紀的滄海桑田,半個世紀的艱辛磨礪,半個世紀的輝煌與夢想,寧夏地礦人幾經風雨、幾經更迭、數次調整,隊伍實力不斷壯大,地勘經濟逐步發展,地礦經濟每年以兩位數持續增長。寧夏地礦局已從單一的地質找礦,發展為以地質勘查為主業,礦業開發、地質工程和多种經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地質工作拓展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截至目前,該局擁有區域地質調查、遙感地質勘查、固體礦産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等13項甲級資質,各類建工資質40余項。勘查施工區域覆蓋寧夏,輻射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天津、湖北、廣東、福建等省區。全局12家地勘單位通過ISO9001或9002質量體系認證。

    新疆特克斯縣薩爾昆蓋一帶1:5萬礦調項目,是2007年寧夏地礦局及物勘院實施“走出去”戰略後中標的第一個省外地勘項目,白亞東擔任了物化探勘查的項目負責兼技術負責。該項目工區位於新疆伊犁地區特克斯縣薩爾昆蓋一帶,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達到4425米,且地形切割強烈,懸崖絕壁屢見不鮮,行走非常艱難。由於該區域通訊交通不便,多數時間只有靠步行,每次出工時,白亞東和他的“戰友”們都要帶好一週的食物,一天能吃上一碗湯麵條便是最奢侈的生活。在新疆的幾個月裏,所有人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有的人被毒蛇咬傷;有的人與嚮導失去聯絡,連續走了20多公里山路連夜趕回駐地;有的人在本該趕回駐地的時候,為了保證項目進度,一直等到大雪融化,連續16天工作在密林裏……

    像白亞東及其團隊這樣的事例,在寧夏地礦局隨手拈來,數不勝數,是什麼支撐他們對這份事業有如此熱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們有一多半時間都在野外工作,節假日也難和家人團聚,難道他們就沒有愛?難道他們就沒有家嗎?不!有誰能放下年邁的雙親,有誰能舍得下心愛的妻子,又有誰能拋得下襁褓中的嬰兒呀!而在他們的心中想的卻是:不是我們不要家,只因小家之上還有大家;不是我們不懂浪漫,只因浪漫與職責不能並存。”寧夏物勘院李樂峰的話語倒出了所有地礦人的心聲。

    放眼寧夏,遙看區內外,處處閃現寧夏地礦人忙碌的身影,處處留下他們探索的足跡。在他們身後,黑色的鐵、黃色的銅……沉睡地下數億年後,睜開眼露出頭,成為寧夏加快崛起的“血液和糧食”。(記者 張 瑛 洪 琦) 

 
 
 相關鏈結
· 申請探礦權須提交勘查實施方案7月1日起正式施行
· 雲南省全面規範礦政管理 全省探礦權總數下降12%
· 國土資源部解讀進一步規範探礦權管理問題的通知
· 安徽實施新一輪礦産資源整合 壓減採、探礦權數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