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環境與發展中國(國際)論壇暨第四屆中國國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覽會17日在北京展覽館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榕明,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宋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等領導出席開幕式。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並作主旨報告。
周鐵農在致辭中指出,環境保護關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也關乎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改革開放30餘年來,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環境保護事業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前進,尤其是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建設生態文明、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和“兩型”社會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新時期,同時,也是實行經濟與環境同步、並重和雙贏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第一要務。但是,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治污減排、維護生態和諧、環境友好,使人民群眾既享受到經濟發展物質豐富的實惠,又享受到清潔、優美、舒暢的生活環境。
周生賢在主旨報告中説,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近幾年來,我們堅持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向,以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為主題,以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危機後環保工作為主線,以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以污染減排為抓手,環境保護成效不斷顯現,完成“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已成定局,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環境監管機制不斷創新,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綜合作用日益顯現,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好轉。但也要看到,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保護環境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唯一抉擇是要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
周生賢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環保事業大發展的30多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30多年。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曾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注重末端治理的環保老路在中國走不通,也走不起。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生態文明視野下,在新型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立足基本國情,借鑒經驗教訓,不斷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代價小”就是要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效益好”就是要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相統籌,尋求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排放低”就是要堅持污染預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用適當的環境治理成本,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續”就是要堅持環境保護與長遠發展相融合,以環境保護的不斷加強推動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總之,探索環保新道路,需要用新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用新的視野把握好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機遇,用新的實踐推動環境保護取得更大的實際成效,用新的體制機制保障環境保護的持續推進,用新的思路謀劃環境保護的未來,抓緊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從國家戰略層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再生産全過程和生態文明建設主戰場全力推進。
周生賢説,推進污染減排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重要內容,“十一五”期間,通過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明確為“十一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層層落實減排責任並嚴格考核,充分發揮“政策組合拳”的協同效應,不斷創新環境監管手段,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今年是“十一五”環保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二五”環保思路的關鍵之年,我們將要進一步樹立綠色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等理念,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著力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全面完成“十一五”環保任務,認真謀劃“十二五”環保思路,奮力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據了解,第六屆環境與發展中國(國際)論壇由環境保護部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主辦,中華環保聯合會承辦。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國際組織600余人將圍繞“推進治污減排,探索環保新道路”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