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林業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點燃億萬農民新希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04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改革的意義在於更好地發展,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群眾謀利。

    點住了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大要穴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無疑是“十一五”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林業發展中的一大重點和突出亮點。

    “十一五”的5年,這場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綠色變革以雷霆萬鈞之勢磅薄于中國大地。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良好的生態和農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是林改最好的詮釋。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林改已成功“拿下”大半江山

    從2003年福建、江西等4省率先在全國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2007年林改在全國範圍內全面鋪開,再到2010年末81.7%的集體林地明晰産權,短短幾年,“分山到戶,包林到戶”的改革已由試點地區的點點星火,漸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火。

    將這3個時間節點疊加在一起,分明讓人感到天地轉、時光迫、只爭朝夕。當年風起雲涌的林改如今已經“拿下”了大半江山,18個省(區、市)“山有其主”變成了現實,已完成確權的22.36億畝林地生命力被重新激活,上億農戶的致富希望再一次被點燃。

    手握林權證,農民一夜之間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蘊藏在農民群眾中的巨大能量和積極性也像火山爆發一樣得到集中釋放,家家戶戶齊動員、熱火朝天干林業。這股熱情和積極性,正轉化成實現林業生産力大解放的不竭動力。

    統計顯示,到2009年,福建省林改後連續5年植樹造林超過200萬畝。2009年重慶市造林超過了過去10年造林面積的總和,河南、廣西、江西等省(區)均創歷史新高。

    這5年,林改帶來林業生産力的大解放,得到實惠最多的還是林農。林改以來,通過減免稅費、政策性讓利和發展林業産業,以及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加上林改拉動木材價格上漲和林地林木升值,各地農民群眾來自林業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在陜西寧陜,全縣每個農戶林改分得林地186畝,蓄積量558立方米,戶均資産達到50萬元。浙江省安吉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多元,其中僅竹産業一項農民人均收入就達到6500元。雲南省大理州漾濞縣通過發展核桃産業,收入在1萬元~5萬元的農戶1.2萬戶,山區農民收入首次超過了平原壩區農民。

    5年來,和諧山區、和諧林區的建設也逐漸加強,廣大林區呈現出山清水秀人和美的和諧景象。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村支書鄧文山説,“林改後,村支書也當得有意思多了。”

    沐浴時代春風揚帆遠航:林改由林業部門的“重點工作”變為執政黨的“戰略任務”

    從福建、江西等省林改試點一開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5年中,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多次深入林改一線,考察林改工作,指導林改實踐,給廣大幹部群眾以巨大鼓舞。在數次會議上,溫家寶、回良玉分別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聽取彙報、發表意見。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專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為林改注入了強大動力。

    胡錦濤指出,林改就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農村又一次重大改革實踐。2006年1月,他在福建永安農村考察時還特別指出“林權制度改革意義重大”。而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林業改革年。

    國家林業局在當年3月成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指導小組,隨後在福建、江西省分別舉辦了高規格的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高峰論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經驗交流會,定下了改革的主基調。

    2007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啟動,這意味著一個“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大國,將把“七分山”全部交到農民手中,集體林改由此邁向縱深發展的新階段。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出臺,根據中國最高決策層擬定的時間表,林改將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億萬農戶“耕者有其山”的願景,兌現他們“均山、均權、均利”的期待。至此,這場變革從原來自下而上的自發進行轉變為自上而下的全面推進,改革的責任更加重大,範圍更加廣泛,任務更加艱巨。

    2009年6月22日,首次召開的中央林業工作會議,拉開了新一輪農村改革的大幕。會議系統研究了新形勢下林業改革發展問題,全面部署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科學謀劃加快林業改革發展大計。

    兩年中,中共中央為林改發了一份文件,開了一次會議,規格之高、密度之大、措施之有力在林業發展史上前所未有。這些大動作、大手筆,也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關係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林權改革已由林業部門的“重點工作”變為執政黨的“戰略任務”,林業也成為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領域。

    “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百縣經驗交流會的召開再次將改革推向深入。會上,許多地方總結出來的“五級書記”抓林改、“四大班子”齊上陣,成為推進林改進程中最寶貴的經驗之一。

    用一副對聯形容“十一五”期間的林改最為貼切:“島在籠中,關羽不能張飛;人在世上,八戒尚需悟空。”改革使林業獲得了掙脫“牢籠”、展翅高飛的能力,而政策、制度、組織領導是改革持續推進和發揮作用的保障。

    綠色改革創造“綠色就業”:經濟波動隱憂下的中國民生新期盼

    從城裏下崗到回鄉就業,“十一五”期間,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為林改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使得城市就業無門的農民工再次燃起了就業致富的希望。

    2008年以來,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中國經濟調整的兩重衝擊下,如何“擴內需、保增長、促就業”成為中國亟待破解的困局。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即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即使在經濟困難的形勢下也要確保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在這一新時期、新形勢下,把集體林改放到整個農村改革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放到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全局中去定位,成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近3年來,為妥善解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再創業途徑,江西、湖南、陜西、雲南、黑龍江等省區積極採取舉辦專業技術培訓,提供林權抵押貸款和林業開發小額信用貸款,鼓勵引導他們承包造林、辦基地、搞林産加工、發展森林旅遊等措施,為下崗回鄉的農民工再就業鋪就“綠色通道”和“用武平臺”,確保有一技之長的返鄉農民工個個對號入座、得償所願,讓他們人人擇其所需、力盡所能。

    2009年初,江西全省334萬名返鄉農民工中,回鄉務林的農民工佔近40%。山西通過推進林改,為農村提供了100多萬個就業崗位,有效地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許多回鄉務林的農民坦言,國際金融危機這麼嚴重,我們還能安居樂業,收入還能增加,這是林改的功勞。

    只要分到了林子就意味著永久就業。林改為返鄉農民工提供了最合適的就業舞臺,許多在外務工多年的青壯年重回山林後,在當地政府的扶持引導下,對於耕山致富有了更長遠的規劃和安排。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2008年底在參加全國政協中國首屆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態勢分析會時算過一筆賬:“我國現有18億畝集體林地沒有承包到戶,按照人均經營50畝計算,可為農村提供3600萬個就業崗位。”

    “家裏分了山,返鄉心不慌”“一人承包,全家就業”。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通過大量調研後得出結論: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林改為返鄉農民工就地就業和鄉村創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機會,整個林區呈現出安定和諧的局面。 

 
 
 相關鏈結
· 陜西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比原定計劃提前1年
· 回良玉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百縣經驗交流會上講話
· 黑龍江年底前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改革任務
· 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百縣經驗交流會招待會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