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調節水庫(以下簡稱西霞院工程)順利通過水利部組織的竣工驗收。竣工驗收委員會主任委員、水利部總工程師汪洪主持竣工驗收會議並講話。
3月1-2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河南省政府、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有關單位代表和竣工技術預驗收專家組代表組成的西霞院工程竣工驗收委員會,察看了工程現場和移民項目,查閱了相關資料,觀看了工程建設聲像資料,聽取了工程建設管理工作報告、竣工驗收技術鑒定報告和竣工技術預驗收工作報告。竣工驗收委員會經過充分討論,同意西霞院工程通過竣工驗收。
西霞院工程位於黃河干流中游河南省境內,壩址上距小浪底工程16公里,下距鄭州市145公里。工程規模為大(2)型,屬Ⅱ等工程,壩軸線全長3122米,是黃河上最長的大壩。西霞院工程開發任務是以反調節為主,結合發電,兼顧供水、灌溉等綜合利用。西霞院工程利用有效庫容進行反調節運用,將不穩定水流變成穩定水流下泄,既保證了水流的穩定,又保證了黃河河道不斷流,消除了小浪底水電站調峰對下游河道的不利影響,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工農業生産用水發揮了重要作用。西霞院水電站設有4台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4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5.83億千瓦時。水庫可以為下游增加灌溉面積113.8萬畝,每年可向附近城鎮供水1億多立方米。
水庫蓄水後,回水直達小浪底壩下,形成長度為16公里的寬闊水面,成為一個新的旅遊勝景。
西霞院主體工程于2004年1月開工,2006年11月截流,2007年5月下閘蓄水,2007年6月首臺機組並網發電,2008年1月4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截至2010年12月31日,西霞院水電站已連續安全運行1293天,累計發電量14.84億千瓦時。工程在反調節、發電、供水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益。
西霞院工程建設管理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作為西霞院工程建設的項目法人,小浪底建管局高度重視西霞院工程的建設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設初期就提出了"建設精品工程,實現達標投産"的目標,經過不懈努力,西霞院工程已按照國家批准的設計內容全部建設完成。
西霞院工程重大技術問題主要有:電站壩段基礎處理、複合土工膜防滲技術、大壩下游地下水位抬升影響處理等。各參建單位高度重視,通過試驗、研究和論證,得到了妥善處理。
西霞院水庫移民搬遷安置涉及河南省濟源市和洛陽市的孟津縣、吉利區共3個市(縣、區)4個鄉鎮14個村。西霞院徵地補償及移民安置工作全面貫徹開發性移民方針,充分借鑒小浪底工程移民工作經驗,按照"政府領導、分級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管理體制開展實施。移民安置工作進展順利,滿足了樞紐工程建設的需要,總體效果良好,廣大群眾比較滿意,初步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西霞院工程從投産發電至2010年12月,先後通過了水土保持、工程檔案、消防設施、環境保護、移民安置等專項驗收。2011年2月28日,通過了由水利部主持的竣工技術預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