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林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天保工程一期建設述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7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林業發展史上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天保工程一期建設系列述評·綜合成就篇

    翻開新中國的發展史,許多時間節點,因其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時至今日仍然深深地鐫刻在人們的腦海中,熠熠生輝,在時間長河中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2000年12月1日,無疑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這一天,國家林業局、國家計委、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關於組織實施長江上遊、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啟動,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里程碑。從此,我國林業發展戰略從以木材生産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最寶貴的天然林資源開始得到有計劃的保護。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的務林人有了自己的“天字一號工程”。在這些一輩子與林相伴、與林共生的人看來,“天保”就是“保天”,保未來綠色發展的天,保資源永續利用的天,保子孫後代的碧水藍天。

    從砍樹人到護林人,把森老虎請下山

    “前半輩子我伐了3萬多棵樹,支援國家建設;後半輩子我種了5萬多棵,保護生態,把這輩子都貢獻給了國家。”從砍樹人到護林人,造林英雄馬永順的一生,濃縮的是天保工程區一代務林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1998年,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席捲大半個中國,一時間,長江告急、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大水退卻,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天然林保護工程試點啟動。此前,早在1996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在視察四川時就發出了“把森老虎請下山,讓砍樹人變成護林人”的號召。

    從此,長江上遊不再漂下一排排原木,黃河上遊伐木工人的油鋸被高高挂起在工棚裏,大小興安嶺那遒勁有力的伐木號子也變得稀疏而悠揚……到2000年,長江上遊、黃河上中游13個省(區、市)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採伐。2003年,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木材産量由1997年的1854萬立方米調減到1102萬立方米以下,木材産量按計劃調減到位。通過天保工程一期建設,我國長期過量消耗森林資源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資源總量不斷增加,呈現恢復性增長的良好態勢。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天保工程區森林面積13.2億畝,森林蓄積量66.8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3.11%。工程一期建設累計少砍木材2.2億立方米,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79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凈增1.5億畝;森林蓄積量凈增7.2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3.7個百分點。

    山綠了,林子密了,各種野生動植物逐漸多了起來。多年不見的野生東北虎重新虎嘯琿春山林,不經意間與人匆匆打個照面;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擺脫了島嶼化棲息地的牢籠,重新在秦嶺深處覓得佳偶;還有珙桐、蘇鐵、紅豆杉等珍稀植物也抓住時機,舒枝展葉,擴大著自己的種群……

    山綠了,林子深了,大山重新獲得保護,肥沃的泥土留了下來,細小的沙粒被重新固定,輸入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泥沙量明顯減少。據河南省花園口水文站監測,黃河含沙量2007年比2000年減少了38%。長江宜昌段的泥沙含量比10年前下降30%,並正以每年1%的速度遞減。重慶市水土流失面積比工程實施前減少了20%,減少的區縣數達91%。

    從木頭經濟到多元發展,林區經濟“V”型增長

    長江、黃河上中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木材産量大幅調減——一停一限,原本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兩危”局面的國有林區更加窘迫。

    “之前,所有的經濟來源就是木頭,砍得多了,日子就寬鬆一點;砍得少了,日子就緊巴一點。工程實施,木頭不讓砍了,我們未來的生活怎麼辦?”工程啟動之初,很多林區人不理解,擔憂未來的生計沒有保障。

    擔憂也好,未來的生計沒有保障也罷,國家的方針政策必須原原本本地執行,這是咱林業人歷來的傳統。陷入絕境的林區經濟開始在不依賴木材的情況下重新整裝上路,尋找林區振興的新方向。

    柳暗花明,經過天保工程初期的陣痛,在工程政策資金支持下,重新作出選擇的林區開始迸發出新的活力。這種活力,與木頭經濟時代獨木支撐的艱難局面不同,森林旅遊、綠色食品、林下種養多頭並進,沉寂多年的林區經濟展現出了驚人的爆發力。

    於是,四川九寨溝成為舉世聞名的風景名勝區,引得絡繹不絕的遊客從四面八方涌向這裡;大興安嶺的黑木耳被精心包裝,貼上大森林的標簽走上了五星級賓館的餐桌;寧夏靈武的柳編成為工藝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還有陜西的蘋果、板栗,秋天誘人的果實成為百姓致富的法寶……

    依託工程建設,天保工程區逐步擺脫單純依靠林木的經濟格局,大批替代産業、新興産業興起,産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經濟總量和質量都不斷提高。對35個重點國有森工企業監測結果表明,樣本企業總産值從1997年到2000年進入下滑狀態,2000年探底以後出現持續增長,企業負債下降了63.4%,林區經濟呈現出“V”型的發展態勢。以天保第一省四川為例,2009年,林業總産值953億元,比1997年增長10倍多;農民從林業上獲得人均純收入521元,比2000年增長3倍多。

    多元化經濟迅速發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林區的廣大職工群眾,工作解決了,錢袋子鼓了,拖欠多年的工資補上了,林區民生逐步得到改善。據統計,工程區職工年平均工資由2000年的4437元提高到2008年的12645元,增幅達185%。工程區職工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地級統籌,林區職工“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救濟、工傷有保障”,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5項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7.9%、88.9%、84.3%、93.0%和83.8%。

    從林區改革到應對氣候變化,天保長期效應顯現

    “天保工程的意義絕不止于少砍了多少棵樹。”中國綠化基金會主席王志寶説。工程啟動時,王志寶擔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親身參與了工程從調研、籌劃到試點、啟動的全過程。如今,回首工程走過的十幾年曆程,這位年逾古稀的老部長充滿了自豪與欣慰。

    “當年,全國的年財政收入才一萬多億元,黨中央、國務院下決心投入1000多億元啟動天保工程,是何等的決心和魄力。現在回過頭來看,是何等的英明抉擇啊!”王志寶説,工程實施的目的就是將天然林的砍伐停下來,阻止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繼續惡化下去,“但是對國有林區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的觸動以及對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貢獻,這些都是工程啟動之初沒有預料到的”。

    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塊小石子,甫一啟動,天保工程就為工程區帶來一縷清風,為林區體制機制的改革打開了一扇門。隨著工程不斷深入推進,漣漪效應越來越明顯,一直相對封閉、自成體系的國有林區逐漸敞開胸懷,踩著共和國改革開放的步點前進。

    工程實施後,部分條件成熟的地區,按照分類經營的要求,將不再具有木材生産職能的森工企業和國有林場改制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從事木材生産的企業走向市場,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生存及管理機制等問題。部分森工企業改革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吉林森工集團實現全面改制重組,加工業國有資本全部退出,輔業全部轉為民營,社會職能全部移交,職工全部轉換勞動關係,集團進行股份制改造,森工企業剝離辦社會實現歷史性突破。

    “實施天保工程改變了國有林區發展的軌跡,有力地推動了國有林區改革和發展。”從1999年到2010年一直擔任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主任的張志達這樣評價。

    如今,當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熱點,天保工程的實施更顯得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工程實施,使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林業行動,在“激勵造林、再造林”的同時,轉升為與“停伐減産、恢復植被,實行森林可持續經營”並重的機制上來。根據計算,天保工程一期凈增森林蓄積7.25億立方米,共吸收二氧化碳13多億噸,釋放氧氣近12億噸,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巨大貢獻。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鮮活的實例,讓天然林保護這項利國利民的工程顯得豐滿而具有張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天保工程是我國實施成效最顯著的生態工程,是我國林業發展史上的一次歷史性轉折。如今,天保工程二期啟動在即,回首一期往事,工程的實施,不負綠水青山,不負人民囑託,不負子孫萬代。(記者 焦玉海)

 
 
 相關鏈結
· 林業局:繼續實施天保工程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 四川:“天保工程”12年增加森林面積7400萬畝
· 林業局副局長:認真實施天保工程 改善林區民生
· 未來10年我國繼續實施天保工程 投入達2400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