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管理,已成為上海市提升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辦學水平的一種利器。在昨天(9月27日)舉行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委託管理工作推進大會上,從全市範圍內遴選出的46所品牌學校、教育仲介機構等,正式領受任務——經政府“做媒”和雙方“自由戀愛”,對46所農村中小學校開始第三輪委託管理。
根據上海市教育評估院發佈的對第二輪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委託管理工作績效評估報告,與首輪託管相比,第二輪更加有序有效,受援方對託管的認同度也明顯提升。
委託管理,是上海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的一項重大舉措。2007年,本市形成了託管的基本構思——由市教委出資購買專業化服務,委託優質學校或教育仲介機構管理相對薄弱的農村中小學校,植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學校文化,幫助它們迅速提升辦學水平。提出這一策略,針對兩大難題:一是義務教育學校的硬體基本均衡後,城鄉之間辦學理念、學校管理、師資隊伍和教學質量等的差異更顯突出;二是在現行屬地化管理體制下,學校的人、財、物等資源難以實現跨區域流動,優質教育資源無法真正輻射。
為此,上海市進行了兩輪4年多的積極嘗試,通過“團隊契約式支教”方式輸出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學方法和師資,使一批農村初中的教育質量和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第二輪為期兩年的委託管理,受援學校從20所增加到43所,直接惠及農村學校班級890余個,學生32000余人,43所學校內涵發展各項指標的評價結果均為“合格”,其中9所學校為“優秀”。
上海市教育評估院昨天發佈的評估報告稱,受援學校師生進步明顯,且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機制。一方面,支援機構通過引導教師制定個人發展規劃、推進教研組建設、實行師徒結對、專家引領、同行交流、頂崗培訓等多種形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了多種平臺;另一方面,各校優化辦學思想,將關注每一位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培養興趣,提高綜合素養。
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是委託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據介紹,目前大部分受援學校在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已建章立制,為後續發展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各區縣也積極探索區域內的學校委託管理,放大了託管效應。崇明等區縣借鑒全市層面託管工作的制度框架和運作模式,組織開展了區域內的託管;浦東新區則將託管模式用於新學校的創建。
昨天的推進會表彰了第二輪上海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委託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記者 蘇軍 通訊員 焦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