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事情是為了做,而不是為了做給人看。換言之,我們觀摩檢查,不是為了觀摩檢查而觀摩檢查,而是為了掌握情況、發現不足,激發幹勁、促進工作。
觀摩檢查的過程,既是一個看的過程、學的過程,也是一個比的過程、評的過程。看而知不足,學而知不足;比而知不足,評而知不足。而比知不足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先進,鞭策落後;找到辦法,取長補短。
白天觀摩檢查,晚上彙報點評。既擺足成績,又點透問題;既指明努力方向,又提出解決辦法。正是這種務實的作風、有效的機制,使記者在身臨其境、所見所聞中,獲得了全新的視角,能夠從更為高遠的視野,對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做出審視。
項目落地才是真--
解決發展不足的問題,必須從解決投資不足抓起。時下最當緊的,是要把項目落地工作抓好抓實
觀摩檢查中了解到,山西省各個市的項目庫裏面都有超過一萬億元的項目儲備,今明兩年計劃投資額也都在2000億元以上。前不久舉行的中博會上,山西省簽訂50億元以上項目投資約2萬億元,擬引資約1.7萬億元。這些,都是十分令人欣喜和振奮的好消息。
目前最迫切的,是推動合同資金轉化為實際投資,促使紙上項目轉化為地上項目。如何抓好這些簽約項目的後續跟進,讓簽約成果轉化為未來五年,甚至更為長久的發展動力。這是留給各級政府、項目單位的一項課題。
如何減少項目的不確定性,提高落地率呢?一方面,各地需要動腦筋、想辦法、下真功夫,密切聯絡、真誠服務簽約客商;另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促成簽約項目儘快落戶、儘快開工、儘快投産,確保這些項目引得進、留得住、見成效。而對儲備項目,則需要加大項目科學論證的力度。如果説項目儘管是資源性的,但用的技術路徑是世界最先進的,就會具有合規性、有效性。
觀摩檢查中還發現了一些抓招商引資,促項目落地的好做法,值得各地借鑒。如長治成立金融辦,在推進抓落實上本地化、項目化、責任化,具有推廣性意義。再如呂梁,提出了日報出勤、周查在崗、月看績效、主要領導用主要精力解決主要問題,還提出了領導挂帥、一線工作、掛牌督辦、現場辦公、限時辦結、責任追究。晉城敢於出擊、主動對接,更是令人稱道。晉城和上海比,一個是半山腰的小個頭,一個是山頂上的大個子,可晉城敢於爬上去和上海對接,而且把項目引來了。為什麼?還是資源為王,因為有煤、有煤層氣。"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就是這個道理。這説明,以資源換項目、換技術、換資金,還得展示出敢於登高、敢於攀高的氣概。
統籌發展抓協調--
從城鎮化滯後、工業化不夠,工業項目畸輕畸重、第三産業乏力入手,解決三次産業不平衡問題
觀摩檢查中發現,個別市GDP的能耗,不僅沒有按要求下降,相反增加了1到2個百分點,其背後是因為還是以高耗能資源型項目為主,缺少加工型、製造型、高科技型的項目,不能夠實行一種項目的替代、能耗的替換。工業項目畸輕畸重的問題,仍然突出。
這説明,我們的轉型儘管已經起步和大力推進,但轉型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伴隨著轉型綜改區建設的全過程。如何解決呢?還是要提升改造資源型産業。資源型産業的唯一齣路就是循環經濟。怎麼搞循環經濟?第一引進高端技術,第二必須延長産業鏈,第三大力發展園區,項目必須進園區,不進園區不批土地,不給支持,環評都不給。只要這三條抓住了,就一定會抓好。
觀摩檢查中還經常有這樣的感覺,有些市看的項目少、項目點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按照1天觀摩檢查1個市的安排,11個市走下來,多的一天能看十六七個項目,少的則只有七八個。
出現這樣大的差距,固然有地域廣的原因,但根本還在於城鎮化滯後、工業化不夠,工業項目密度太小,經過的多是廣漠的農村、大量的莊稼地。
相對於資源型地區,傳統農業地區要走出"城鎮化滯後、工業化不夠"的困局,只能是先修坡、後治窩,先工業化、再城鎮化。因為農民年收入不超過萬元不可能進城,沒有工業化的中等水平不可能接納農民進城打工。只有實施大的招商,更多地去尋求工業化的項目、新型工業的項目,才能實現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繼而從工業化、城鎮化向"四化"推進。解決縣與縣的不平衡,採取魚走魚路,蝦走蝦道的辦法,搞特色農業富民。總之,就是要各用其長,發揮優勢。
第三産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除了五台山遊客接待中心、皇城相府五星級賓館等少數亮點外,今年山西省各市第三産業的發展乏力,幾乎成為通病。無論産值佔比還是增長幅度,均處於相對低位,不容樂觀。這與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風生水起,今年有一大批標誌性項目落地;"四化"建設成效卓著,太原晉中同城化加快、上黨城鎮群崛起、臨汾百公里經濟帶和晉中"108綜合發展廊帶"初現端倪等大好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山西省第三産業亟待重視和加強。
打開發展新境界--
不敢想一流,就不能創一流。無論地上還是地下,我們都有一流的資源,也理應成就一流的産業
城鄉生態化山西省提出一年增加森林覆蓋率1個百分點,朔州是1.5個百分點,並提出"過去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現在是自己栽樹自己乘涼"的嶄新理念。觀摩檢查中還看到,朔州這座年輕的城市,無論樓宇、道路還是景觀、綠化,都是高端的規劃、精心的設計,從色調到形態都很有品位,還很有地方特色。這就是想一流、創一流的體現。
而相比之下,我們有些城市在規劃建設中缺乏一流意識、一流眼光,看上去感覺達不到城市交響樂的要求,看的人很乏味,建築的形狀很單一,中規中矩、沒特色,視覺衝擊力不夠,色調不行。還有些城市,經常可以看到閒置土地雜草叢生的情況,這説明城市管理很鬆散和疲沓,需要加大整治力度,分街道、分片區整治管理好、建設好,增強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山水特色、人文氣息。
以一流資源論,我們地下豐富的優質煤包括煤層氣,地上以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平遙古城、皇城相府等為代表的眾多堪稱國寶的古建築,都應在列。那麼,如何借助一流的資源成就一流的産業呢?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怎麼做到兩點之間是直線?就是要先做好規劃,這樣才不走彎路,少走彎路。所以,創一流要規劃引領、規劃領先。注重規劃本身就是在搞科學發展,無論城市、産業還是景區、園區,都應樹立規劃第一的理念。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景點的修復和開發使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成為積極保護和科學利用、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高度融合的先進範式,將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一同推進,顯示出城市建設和民生關懷的大胸懷、大手筆、大氣概,便是一個在想一流中實施一流規劃、在創一流中實行一流建設的典範。
扭住翻番不放鬆--
農民收入翻番是核心任務,要在發展和提升"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上下工夫,抓出特色,整體推進
落實農民收入翻番,各市都有大的規劃,特別是農業大市運城,許多縣都不乏亮點。如夏縣的人均一座大棚、2畝蔬菜,臨猗有多達317個果樹村,新絳農民60%的收入來自於蔬菜,萬榮農民僅蘋果一項實現人均收入6000多元。但需要清醒的是,即便運城蘋果這樣在山西省處於領先地位的産業,無論品種、技術還是品質,與全國先進地區比都不佔優勢。
"十二五"期間如何確保農民收入翻番?核心和重點無疑是"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觀摩檢查中,幾乎每一個市都展出了各有特色的農副産品,但真正能在市場上叫得響並形成特色産業的,還基本沒有。而環顧山西省,我們也缺乏像河南雙匯、江蘇雨潤那樣特大型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
如何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中實現農民收入翻番呢?觀摩檢查組提出了針對性的希望建議:一是晉中平川地區、忻定盆地地勢平坦,草肥水美,又守著大運公路和太原市這個大物流中心,應該有結構調整,發展更多設施農業和高效農業,改變大片大片玉米地一眼望不到邊的情況;朔州以北土地廣袤,可以大力發展畜牧業,形成讓牛羊將秸稈大部分吃掉甚至全部吃掉那樣一種規模;運城和臨汾平川地區無霜期長,土壤、水利條件得天獨厚,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選地帶,只要一手抓果、一手抓菜,就一定會大有作為;長治和晉城則應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打造工業園區和産業發展區,通過城鎮群、産業帶承接更多的農民進城進企打工或成為産業工人。同時,還要大力扶持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把這些地方的農民收入翻番作為突破點。
記得今年6月山西省黨政代表團浙滬蘇考察後,一位市領導曾信心百倍地表示,我們與長三角的發展是有差距,但差距就是增長點!差距就是增長點,一語道出了信心。辦法總比困難多,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