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依靠我國自主力量設計與建設的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在京通過業務驗收。專家一致認為,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首次利用海內外接收站網實現了上、下午星全球資料的高時效獲取,首次應用國産衛星實現了大氣三維探測、臭氧和輻射收支探測等資料的高精度處理,突破了衛星資料定量反演、數值預報同化應用以及氣候應用等核心技術,體現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系統功能性能和業務運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國防科工局欒恩傑院士,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孫來燕,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兩院院士匡定波、陳桂林、曾慶存、姜景山、李小文、孟執中、周秀驥、李澤椿、許健民,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李卿研究員出席驗收會。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敬良,副組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
作為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五大系統工程之一,地面應用系統工程技術複雜,工程量大,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設任務,並投入業務使用。該系統24小時連續運行,每天處理的數據量達到了2.6個TB,總體業務運行成功率優於99.5%,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衛星地面接收處理系統。
該系統實現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數據自動接收、處理、存檔和分發,生成産品涉及颱風、暴雨、大霧、沙塵等天氣監測;植被、乾旱、城市熱島等環境監測以及臭氧、極冰等氣候監測方面,在數值天氣預報、大尺度天氣分析、環境和災害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舟曲暴雨泥石流災害、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西安世園會以及汛期氣象服務保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風雲三號的衛星資料在數值天氣預報同化應用方面同樣取得了突出成績。風雲三號資料的使用使我國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的預報時效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分別提高了24小時和36小時。此外,歐洲數值預報中心、英國氣象局、美國國家環境衛星數據服務中心等紛紛使用風雲三號衛星資料,並認為其質量與美國歐洲氣象衛星資料質量相當,在中國氣象衛星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高質量的風雲三號衛星資料吸引了全球用戶的目光。統計顯示,目前,風雲三號數據網國內外註冊用戶達到2.5萬個。服務領域不僅包括氣象、遙感、環境、航空航天、農林等傳統行業,還拓展到建築、電力、水利、交通等其他領域。
鄭國光在講話中首先對長期給予衛星氣象事業支持的有關部門和廣大科技人員表示衷心感謝。他説,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風雲氣象衛星從無到有,從試驗應用到業務運行,在我國乃至全球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各個方面發揮的作用和效應越來越顯著。風雲三號作為我國新一代的極軌氣象衛星,研製起點高、技術難度大,系統複雜,集成度高。廣大科技人員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技術預研和技術攻關,攻克了全球三維大氣高精度定量反演,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可見光、紅外、微波和紫外多光譜定量探測,總體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其産品免費向全球用戶分發,得到廣泛認可。
曹健林表示,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早規劃、早起步,早出效益,在定量應用方面做出了典範。特別在紫外遙感探測方面,更成為我國衛星遙感的開創者。希望今後加強各種衛星資料的融合應用,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針對南半球的資料共享,開創我國氣象衛星事業更美好的未來。
欒恩傑説,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在實現250米分辨率的同時,又創新地實現了A、B上下午星的組網觀測,並得到世界的認可,可喜可賀。
孫來燕認為,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不僅是天地一體化工程模式的典範,還是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的典範,更是國家統籌規劃、部門協同配合的典範。希望氣象衛星未來的發展能從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需求,滿足人類更廣泛的需求出發,向更高的高峰攀登。
袁潔表示,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取得的成績令人振奮,希望今後在應用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其效用。
驗收會聽取了該系統工程建設單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作的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作的驗收測試報告、預報與網絡司作的用戶使用情況報告以及資料審查組作的資料審查報告。
風雲三號A、B星分別於2008年5月27日和2010年11月3日成功發射,實現了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和上下午星組網運行,在我國乃至全球天氣預報、氣候監測服務、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各個方面的作用和效益越來越顯著。該系列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世界氣象衛星全球觀測業務序列,並成為全球天基氣象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