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進一步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回良玉總理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農業專家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重點工作,推動“科技促進活動深入實施。剛才,大家在發言中,緊密結合各自所在單位所在學科、專業領域,談了有關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的一些做法、經驗和體會,對下一步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都很中肯,會後有關單位要認真加以梳理,在今後工作中充分研究吸收。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農業部決定今年在全國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春節前,部黨組專門研究併發布了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實施方案。前天,部裏也召開了農業科技促進年新聞發佈會。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抓緊落實,組織實施。下面,我再強調三點意見。
一、認真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和回良玉副總理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責任感緊迫感
大家都知道,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管長遠的政策措施。文件強化了農業科技的戰略位置,突出了農業科技的公益性特徵,指明了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必將對我國農業科技跨越發展以及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産生重大而深遠的推動作用。回良玉副總理在講話中指出,近些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八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實現“八連快”,農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這其中,農業科技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新的形勢下發展農業,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潛力在科技,強勁動力在科技,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當前,我們國家整體上處於推進“三化同步”的發展階段,工農城鄉相互關係更加緊密、相互影響更加廣泛、相互作用也更加直接。農業形勢的好壞、農民收入的高低、農村發展的快慢直接影響到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和水平,影響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農業自身來看,2011年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農業從業人員佔農村勞動力的比重、青壯年農業勞動力佔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都已低於 50% ,在一定意義上表明農村社會結構、農業發展方式和生産經營方式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和調整;此外,2011 年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生豬規模化養殖水平都已超過50% ,單産提高對增産的貢獻率超過 85% ,這既表明我國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有了明顯改善,也是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堅實基礎。
對照形勢發展與中央要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經濟環境和市場變化不確定的挑戰更加嚴峻,依靠農業科技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需求更加緊迫。可以説,儘管這些年糧食和主要農産品産量大幅增加,但我們的生産能力還不穩固,供求關係仍然偏緊,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今後保持農産品供求平衡的壓力仍然巨大。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口仍然以每年600-700萬的速度在增加,城市化水平還在不斷上升,農産品工業用途不斷拓展,意味著糧食需求總量仍在增加;二是品種結構上的壓力;三是質量安全上的壓力;四是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五是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等等。可以説稍有閃失,糧食和農業生産就可能會出問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持續增強農産品供給能力,靠繼續消耗水土等自然資源已基本沒有餘地,靠繼續增加化肥農藥等外部投入也難以為繼,靠大量低成本勞動力的空間在逐漸減小,靠不斷加大政策扶持,不僅政策本身有個上限,而且政策扶持也有遞減效應。因此,必須加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還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不小差距,突出表現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創新成果依然不多、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水平依然不高、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科技人才數量依然不足等三個方面。回副總理在講話中把這些問題概括為“一二三”,即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問題,農業科技和生産發展“兩張皮”問題,農業科技資源協同不夠、科研院所改革不夠、企業創新能力不夠“三個不夠”問題。這些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乃至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必須下大力氣研究解決。
為此,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深入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良玉副總理重要講話精神,科學把握一號文件中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思路,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把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推動農業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改革與創新,激發農業科技體系的內在活力,提升科技創新與推廣效率,全面提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二、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必須緊緊圍繞糧食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加大投入、改革體制、構建體系、提升能力、建設隊伍”為總體要求,以實現農業科技自身跨越發展和引領支撐現代農業發展能力與水平顯著提升為主要目標,創新農業科技發展思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
一是要實現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的調整。農業科技創新要適應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新進展新趨勢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新形勢新要求,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及高新技術和農業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佔有重要位置;要面向産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快防災減災、穩産增産等重大先進實用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具體來説,要做好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的“三個調整”。一是由側重生物技術研究向注重生物、農機及工程、材料、信息技術研究相結合、相融合的調整。2011年我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 ,“十二五”末要超過 60% ,也就是説目前大多數的農業生産操作是由機器完成。事實上,深耕深松、精量播種、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不少先進、精準農業生産技術的應用推廣,均離不開現代農業機械的有力支持。因此,農業科技要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和重大轉變,不斷調整和拓展科研重點,強化農機農藝融合。
二是由注重提高土地産出率向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保護並重的調整。在提升土地産出率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發應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技術,把保障糧食安全、農業科技進步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更好地結合起來。
三是由注重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産技術向農業生産與農業多功能、多層次發展技術相統籌的調整。伴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正在向綠色、安全、營養、健康、休閒、生態等多元化、多功能方向發展,生物質能源、海洋農牧場、生物材料、農副産品綜合和多層次系列開發等相關技術領域,正成為現代農業科技新的生長點,蘊含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在這種形勢下,農業科技要追蹤前沿,不斷拓寬視野、拓展領域,培育和開創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新的增長點。二是要實現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産經營已經並將發生更為顯著的變化。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及方式的新變化,迫切需要根據不同主體的需求增強農業科技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能力,提高科技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而目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依然薄弱,多元主體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尚未構建起來,導致科技供給傳輸不下去,生産需求反饋不上來,技術成果的示範推廣缺乏工作依託。因此,必須在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增加技術源頭供應的同時,更加注重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做到“兩手抓、兩促進”,努力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要增強公益性推廣服務能力與水平。不斷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條件與能力建設,組織實施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養與知識更新工程,提升鄉鎮和區域性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服務能力。要構建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一主多元”、“一性三化”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即以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涉農企業等多方力量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的多元化推廣體系,體現農技推廣工作的公益性和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這其中,要特別注重發揮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産業技術體系試驗站等在推廣中的熟化和示範等薄弱環節的作用,促進技術組裝集成和配套,實現技術的輕簡化、減量化,依託糧棉油高産創建基地、畜禽水産和園藝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區等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讓農民容易學、容易懂、容易操作。三是要實現農業科技體制與管理機制的創新。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是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産力,尤其是提升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我國農業科技跨越發展,激發農業科技內在活力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要在遵循一般科技規律的基礎上,突出農業科技的産業特徵和國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創新之路。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創新體系,著力解決我國農業科技“有體無係”的突出問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機構和資源部門分割、各自為戰、重復交叉問題還相當嚴重。分屬不同部門的農業科研力量條塊之間缺乏緊密聯絡。行業部門與其他部門、中央與地方、農業部門內部種、養、加在農業科技工作中的分工協作及資源配置還不夠合理和優化,“有體無係”的問題仍相當突出。現有的農業科研機構基本以中央、省、地三級農業科研院所為主體,按行政區劃設置,沒有充分體現農業生態特點和農業區劃要求。各級農業科研機構學科專業設置雷同,研究內容趨同,不同層級間沒有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上下一般粗”問題突出。如何在不打破現有體制框架下“強體建係、突出建係” (即在繼續加強“主體”建設的同時,更加突出“系統”的構建)顯得尤為緊迫。産業技術體系這幾年在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並取得了重要突破,但規模和發展水平還不夠。要以科研項目為抓手和載體,實行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的單位和科研人員之間協同攻關的組織模式,按照農業的産前産中産後、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資源,確保農業科研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能夠得到有效支持,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復分散轉向科學分工與聯合協作相結合。強化農業科研院所之間、科研院所與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與涉農企業、科研院所與推廣體系以及各類科研項目和計劃之間的有效聯動,探索建立農科教、産學研大聯合大協作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二是要深化和完善農業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關於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通過剝離,尤其是對基礎和公共性研究與經營性科技開發活動的分離,整合、轉制、轉型等方式,分類指導、分別改革,創新機制、完善配套,加快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運行制度。三是要完善科技立項機制。強化農業科技立項的産業需求導向,發揮技術用戶在立項論證、項目實施、成果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需求及應用定項目的農業科技立項機制,從立項源頭上解決科研與生産“兩張皮”問題。同時,要實行相對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相結合,在科學規範、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對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研究等週期長的科研領域給予相對連續穩定支持,對實施進展良好的項目和研究團隊實行連續滾動經費支持。四是要創新科技評價獎勵機制。農業科技成果週期長,要建立完善符合農業産業和農業科技發展要求的科技評價指標體系,對不同類型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科技項目和科研成果實施分類考核、分類評價、科學獎勵。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的科研項目,建立科研專家、基層推廣人員、技術成果用戶、經濟財務專家等共同參加的聯合評價機制,以實際使用效果為核心,加強項目績效考核,引導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五是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好創新主體及産學研結合問題。充分考慮我國農業科技研究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農業産業的經濟弱質性和生産經營的風險性,以及現階段涉農企業在規模、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及成長性,加大政府對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基礎性和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並通過相關的知識産權制度和市場機制,保障科研成果發明人及其所在單位的合法權益。同時,要通過金融、稅收等綜合措施,支持和引導企業逐漸成為商業化技術創新、開發及應用的主體。政府對企業的支持,要與企業採用最新技術、帶動技術革新和産業技術進步相挂鉤,防止引起市場主體之間的不公平競爭。要切實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分工與合作,堅持走産學研緊密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之路。
三、切實抓好中央一號文件有關農業科技政策與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的貫徹落實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年,正如回副總理講話時強調的,奪取今年糧食和農業豐收,保障主要農産品供給,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當前,關鍵是要切實抓好中央一號文件有關農業科技政策與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的貫徹落實。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單位要把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擺上重要位置,組建專門的工作班子,建立分工協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在部裏制定的活動方案基礎上,結合單位自身職責和工作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措施,層層落實責任,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二要加強多方聯動。要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和表彰獎勵等方式,廣泛發動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科研教學推廣單位、涉農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等多方力量積極參與科技促進年活動,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形成“政府引導、多方聯動、全面參與”的良好格局。
三要加強投入保障。要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為契機,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中央財政的更大投入,同時推動各地抓緊落實中央政策,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共同提高農業科技投入保障水平。要依託現有各類農業科技項目,加強資源整合,重點做好科技促進年各項工作。
四要加強宣傳引導。要及時總結、挖掘和推廣各地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實施科技促進年活動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科技年活動成效,擴大影響,在全社會營造關心、重視和支持農業科技事業的良好氛圍。
總之,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機遇難得、需求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要與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一起,把握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的有利機遇,鼓足幹勁,乘勢而上,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再創農業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再作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