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謝旭人:務實進取 努力開創農村綜合改革新局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08日 19時28分   來源:財政部網站

謝旭人:務實進取 努力開創農村綜合改革新局面
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牽頭人、財政部部長 謝旭人

    一、農村綜合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2006年,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取消,中央不失時機地作出了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重大決定。改革重點轉向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領域,逐步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政府保障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六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和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進展順利、逐步深化,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效,為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鄉鎮機構改革基本完成,農村行政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這一輪鄉鎮機構改革從2004年開始,中央要求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經過八年不懈努力,除個別省份正在收尾外,絕大多數省份已完成改革工作。通過改革,精簡了鄉鎮機構和人員編制,推動了鄉鎮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強化了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了鄉鎮事業站所管理體制,初步建立了符合農村實際和鄉鎮工作特點、精幹高效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提供了可靠保障,提升了鄉鎮政權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能力,鞏固了基層政權。同時,根據新形勢下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需要,中央編辦會同有關部門確定在13個省份開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目前各地正在深入推進試點工作。

    (二)農村義務教育改革順利實施,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自2006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以來,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大大減輕了農民教育負擔,從制度層面結束了農村教育農民辦的歷史。目前,全國每年大約有1.3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免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中西部地區約有1228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生活費補助。不斷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到2011年,中西部地區已經達到年生均小學500元、初中700元的標準,東部地區達到年生均小學550元、初中750元的標準。同時,農村義務教育綜合改革紮實推進,農村教師隊伍明顯提升,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

    (三)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基層政權組織履職能力明顯增強。省以下財政體制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27個省份對1080個縣實行了財政直接管理,29300個鄉鎮實行了鄉財縣管。為緩解縣鄉財政困難,2010年中央財政在“三獎一補”的基礎上全面建立了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不斷加大對地方的支持力度,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據統計,2010—2011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1250億元。繼續加強鄉鎮財政管理和指導,發揮鄉鎮財政就地就近監管的優勢,完善工作制度,加大督導力度,積極推進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繼續做好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工作,2011年各級財政補助村級組織運轉經費251億元,村均約4.2萬元,進一步增強了村級組織運轉保障能力。

    (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林業改革發展全面提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繼農村“大包乾”之後農村經營體制的又一次重大變革。2008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2009年中央又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向全國,進展順利,成效明顯,豐富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立了林農的經營主體地位,促進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完成確權林地面積26.77億畝,佔全國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7.81%;發證面積累計達23.69億畝,佔確權林地總面積的86.65%。同時積極推進相關配套改革,27個省(區、市)林權抵押貸款529.9億元,全國森林保險投保面積7.72億畝、保費7.92億元,確定了200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縣,合作經濟組織達10萬多個。

    (五)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全面鋪開,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新機制初步形成。為破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難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以下簡稱工作小組)、財政部、農業部在黑龍江、河北、雲南3省啟動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這是農村稅費改革後中央出臺的一項新的強農惠農政策。2009年12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對此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增加財政投入,擴大試點範圍,完善獎補制度,堅持群眾自願。此後試點範圍逐步擴大,2011年在全國範圍全面推開。據統計,2008—2011年各級財政共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050億元,帶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總投入2800多億元,共建成98.5萬個項目,惠及億萬農民,初步構建了“農民籌資籌勞、政府財政獎補、社會捐資贊助”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在農民民主議事的前提下,通過民辦公助的方式,對村內戶外的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給予適當獎補,創新了財政支農惠農的體制機制,激發了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解決了農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公益事業建設問題,打通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最後一百米”,改善了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完善了鄉村治理結構,促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六)清理化解公益性鄉村債務工作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環境得到優化。為探索化解公益性鄉村債務的有效途徑,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自2007年開展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化債試點以來,經過四年多的努力,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清理化解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截至2011年底,全國累計償還農村義務教育債務921億元,完成化債工作目標的96%,惠及農村債權人280多萬人。為支持地方做好化債工作,中央財政累計撥付化債補助資金384.7億元。農村義務教育化債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推動了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增加了農村消費和投資需求,受到了農村中小學校、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在總結農村義務教育化債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試點工作,主要是開展清理化解鄉村墊交稅費形成的債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長期負債、地方政法機關基礎設施建設債務等。截至2011年底,中央財政共撥付上述化債補助資金83.4億元。

    (七)繼續解決區域性、行業性農民負擔問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以農村稅費改革為起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始終堅持以減輕農民負擔為出發點,從正稅清費、全面取消農業稅,到實施“四項改革”、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初步建立了農民減負增收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了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後,為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中央又部署推進了兩項新改革。一是全面實施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免除了農工承擔的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收費,清理和規範了國有農場對農工的其他各種收費,進一步完善國有農場內部管理體制。二是從2007年起實施減輕大湖區農民負擔綜合改革,取消了以任何名義向農民收取的“堤防費”、“水利工程費”,逐年降低直至全面取消“共同生産費”、“排澇費”等專門針對大湖區的排漬排澇費等,同步推進大湖區水管體制等相關配套改革。據統計,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每年直接減輕農民負擔1335億元,人均減負約140元,中央財政為此累計投入改革資金7200多億元。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

    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事務農民辦的傳統理念和制度安排,加快了公共財政向農村覆蓋、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的步伐,開啟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紀元。各級財政在農村稅費改革規範國家與農民分配關係、實現對農民少取甚至不取的基礎上,加大多予力度,做好放活文章,讓公共財政陽光更多更快地照耀到廣大農村和農民,完善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幾年來,各級財政不斷調整支出結構,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加大對農村改革發展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據統計,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投入從2006年的3517.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8億元,六年累計投入40122億元,年均增長24%,2011年全國財政用於“三農”支出達到29727億元。這六年,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生歷史性巨變、農民得實惠最多、農業增産增效最快、農村發展最好的時期,也是“三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收穫豐厚的時期,這既得益於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奠定的良好基礎,更離不開財政持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步伐明顯加快。

    (一)建立健全對農業和農民的補貼制度,促進農民增産增收。根據農村稅費改革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中央財政適時建立了對農業和農民的補貼制度,逐步擴大實施範圍,提高補貼水平。一是從最初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後又逐步擴大補貼品種和範圍,並不斷完善管理辦法。農作物良種補貼實現水稻、小麥、玉米和棉花全覆蓋,大豆良種補貼在東北地區全面實施,油菜良種補貼在油菜主産區實現了全覆蓋,啟動馬鈴薯原種、青稞、花生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範圍覆蓋到全國所有農牧業縣,補貼種類不斷擴大。建立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價補統籌、動態調整、只增不減”的原則,合理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四項補貼總額從2006年的309.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406億元。二是完善了畜牧業補貼政策。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陸續出臺了奶牛良種補貼、生豬良種補貼等政策,有力扶持了畜牧業發展。三是建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制度。2007年開始,在6省(區)開展水稻、小麥等重要農作物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補貼力度不斷加大,補貼品種不斷豐富,覆蓋地區不斷增加,補貼比例不斷提高。目前補貼品種已由最初的5個擴大至15個,補貼地區推廣至全國。截至2011年底,中央財政共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264億元,農戶累計參保達到5.8億戶次,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約1.78萬億元,支持了農業保險快速發展。四是出臺家電和汽車摩托車下鄉支持政策。在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從2009年2月開始,為期4年,在全國範圍內對農民購買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電腦、熱水器、空調、微波爐、電磁爐等家電産品以及摩托車,給予銷售價格13%的財政補貼;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微型載貨車,直接購買輕型載貨車、微型載貨車,購買1.3升及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五是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2006年7月1日起,國家對經核定的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按照年人均600元的標準,統一扶持20年。截至2011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撥付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927億元。

    (二)大力支持農業生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一是支持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近三年來支持8000多座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大幅度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採取“政府引導、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各地開展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特別是支持在1250個縣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累計投入小農水專項資金249億元。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支持中低産田改造、高標準農田示範工程建設,新建續建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增加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二是支持農業科技進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優化投入結構,初步建立起符合農業科研活動規律、農業科技工作特點的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大力支持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農業領域前沿技術、基礎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等,繼續完善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不斷加大農業高産創建力度,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支持農民培訓政策,調整培訓結構和培訓內容。三是支持優勢特色産業發展。2008—2011年,安排現代農業生産發展專項資金281億元,按照“支持優勢特色、突出糧食生産,抓住關鍵環節、集中資金投入,中央宏觀指導、地方自主選項”的管理原則,支持各地發展糧食等優勢特色主導農業,促進農業增産增效和農民穩定增收。四是落實和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的現金補助,同時安排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重點用於西部地區(包括享受政策的部分中部地區)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以及補植補造。五是支持農村扶貧開發。2006—2011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共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504億元,並重點向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傾斜。積極完善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不斷創新財政扶貧機制,加強專項扶貧與農村低保等政策的銜接配合。

    (三)大幅度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夯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礎。為確保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按照中央要求,各地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分級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辦學體制和投入體制。一是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改變農村義務教育主要靠農民集資興辦、加重農民負擔的狀況,財政部門按照中央要求,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積極主動作為,從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入手,逐步把教師工資、公用經費等支出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據統計,2006—2011年,中央財政共安排改革資金3300多億元。二是支持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2010年,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重點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實施“校安工程”和“初中工程”,改善中小學校舍抗震防災能力,改善學校食宿條件。實施“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和“教師週轉宿舍建設項目”,有效改善教師待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重點支持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完善政策措施,加快解決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入學問題。三是完善對農村學生的資助體系。為改善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展試點工作,為這些地區農村中小學生每天提供標準為3元的營養膳食補助,中央財政每年投入約160億元。為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財政部門積極落實好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171億元。

    (四)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有效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我國從2003年開始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不斷提高財政補助標準,保障範圍和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截至2011年底,參合人數達到8.32億人,財政補助標準達到人均200元,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情擁護和社會的廣泛讚譽。據統計,2006—2011年,全國財政累計安排新農合補助資金465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1879億元。不斷加大對農村醫療救助的支持力度,資助農村困難群眾參加新農合和減輕其大病費用負擔,2011年農村醫療救助累計受益6455萬人次。據統計,2006—2011年,全國財政累計安排農村醫療救助資金41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265億元。自2009年起,政府免費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由城區擴大到農村,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到2011年,服務項目共10類41項,人均補助標準25元。同時,針對農村公共衛生突出問題,2009年以來重點實施了農村孕産婦住院分娩補助、農村婦女乳腺癌和宮頸癌檢查、農村育齡婦女補服葉酸、農村改水改廁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農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在政府辦鄉鎮衛生院提前實現全面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並逐步擴大到村衛生室和民營機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2008—2011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等資金824億元。

    (五)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農村稅費改革取消村提留後,農村五保供養改為由財政給予保障,這是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良好開端。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中央提出了民生建設,並把為農民提供社會保障作為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生活困難人口全部納入保障範圍。據統計,2007—2011年,全國財政累計安排農村低保補助資金181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1151億元,用於支持財政困難地區做好農村低保工作。二是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促進了農民養老方式的重大轉變。2009年,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中央財政按照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55元/月),對中西部地區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截至2011年底,國家試點覆蓋範圍已擴大到60%以上,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474億元。三是不斷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努力做到應保盡保。四是啟動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幫助農村貧困戶解決最基本住房安全問題。據初步統計,2008—2011年,全國財政共安排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63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283億元。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按照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搭建起了惠及數億農民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公共財政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支撐。

    此外,中央財政積極支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實施了農村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地方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同時,支持農民工就業培訓、改善農民工勞動保護和居住條件等合法權益。支持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等基層公益事業單位改革。

    三、努力開創農村綜合改革新局面

    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農村發展穩定的任務更加繁重,農村改革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制約“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城鄉市場仍然處於分割狀態,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農村要素市場尚不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展緩慢,農業農村發展潛力尚未得到有效激發。二是鄉村治理機制還不完善,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效能沒有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功能弱化,鄉村債務問題突出,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尚不適應農村發展要求。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村面貌沒有根本改善,城鄉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仍較突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問題還沒有根本改變。

    面對當前農村改革發展形勢,為妥善應對挑戰,有效解決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農村綜合改革的重視程度不僅不能降低,還要繼續提高並強化領導;工作力度不僅不能削弱,還要繼續增強並形成合力;支持農村改革發展投入強度不僅不能減弱,還要持續增加併發揮整體功效。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重大意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不僅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而且是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大舉措;不僅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創新的精神、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紮實的工作,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

    (一)要著力推動農村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中央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對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的豐富和發展。當前,在産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等方面仍較普遍存在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觀念和做法,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配置不均衡,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不暢,這些都影響了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強頂層設計,著眼于系統性安排和制度性保障,從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阻礙生産力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入手,找準切入點,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要通過開展示範試點,積極探索推進城鄉統一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增強改革的前瞻性、系統性、協調性和有效性。要加大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推動城鄉産業協調與融合,促進城市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推進城市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要統籌城鄉發展,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形成雙輪驅動的格局,加快農村發展步伐,把小城鎮建設成適度集中的經濟社會發展平臺,發揮其承接城市、帶動鄉村的橋梁紐帶作用,逐步形成城鄉共同發展的良性局面。要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組織自我保障能力和為農服務功能。

    最近,工作小組下發了關於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示範試點,探索解決農村改革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的有效途徑。國務院領導同志對此寄予很高的期望。各試點省份要高度重視,認真抓好落實,確保取得實效。一是試點省份要敢於攻堅克難,勇於突破創新,認真設計試點方案,精心組織實施;非試點省份也要選擇部分縣市自主試點,為納入全國試點範圍做好準備。二是要按照“統籌規劃、重點突破,試點先行、分類指導,封閉運行、風險可控”的原則,著眼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探索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改革模式和實現形式,為全國面上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積累經驗。三是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對這項工作的支持力度,確保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要著力加快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低是制約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克服的一大難題。要充分發揮農村綜合改革的平臺作用,加大資源投入和整合力度,探索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合理佈局的有效路徑和方式,統籌農村生産生活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重點支持農田水利、農業土地開發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特別是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增加投入,完善管理辦法,重點加大對糧食主産區和産糧大縣的補貼力度,切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的財政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建設,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推動財政支農項目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接,提高農業生産的組織化程度。要支持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保、文化等公共事業發展,加快農村飲水、道路、沼氣、危房改造、環境綜合整治等建設,促進農村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要認真抓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堅持農民自願,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相關制度,加強規範管理,中央和省級財政要根據農民實際需求和財力的增長,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後勁。

    (三)要著力加強農民權益保護,促進建立農民減負增收長效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要著眼于從體制機制上規範政府行為,促進基層幹部轉變職能,防止侵害農民權益事件的發生。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尊重農民意願和首創精神,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政策,引導農民依法運用民主機制,正確行使民主權利,推進以村民大會、村民代表會議等為主要形式的村民民主議事決策實踐,促進農村公益事業健康發展,保障農民合法利益。要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涉農法律法規,規範涉農執法,清理規範涉農收費,加強監督檢查,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和依法自我保護能力。要堅持服務農民、依靠農民,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加強農村社區建設,推進基層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完善鄉村治理機制。要積極探索農村綜合改革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效結合方式,建立健全農村經營服務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村土地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産增收。

    (四)要著力抓基層、強基礎,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財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財政職能作用的發揮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基層財政管理是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基礎環節、關鍵環節,也是我們工作的重要抓手。當前,要著力加強鄉鎮財政隊伍建設。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鄉鎮財政工作人員約有18.4萬人,佔全國財政系統工作人員總數的37%。這是一支非常大的隊伍,是財政管理非常重要的有生力量。如何進一步發揮他們的作用,對加強財政管理、防範財政風險、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至關重要。最近,經過反復溝通、協調,財政部會同中央編辦、國家公務員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鄉鎮財政隊伍建設的意見》,對加強鄉鎮財政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希望大家能夠充分認識到加強鄉鎮財政隊伍建設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向各級黨委、政府彙報,將此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抓緊與當地機構編制、公務員管理部門溝通協調,研究提出具體貫徹意見,進一步加強鄉鎮財政隊伍建設,完善鄉鎮財政職能,強化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更好地發揮鄉鎮財政服務“三農”的功能。

    (五)要著力解決農村遺留問題,鞏固發展既有改革成果。隨著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入,農村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影響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迫切需要得到有效解決。一是鄉村債務問題。在成功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後,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已成為基層政權組織和幹部群眾最期盼的事情之一。要按照“制止新債、鎖定舊債、分清責任、逐步化解”的要求,區分輕重緩急,積極穩妥推進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新農村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國有農場農工負擔問題。通過國有農場稅費改革,農工負擔大幅減輕,農場與農工之間的分配關係也逐步理順,但國有農場承擔辦社會職能的弊端日益顯現,農場農工負擔仍然較重,影響了農場社會穩定和長遠發展。要按照“統一政策、各負其責、逐步分離、適當補助”的原則,推進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逐步將地方國有農場承擔的屬於政府職能範圍的事務,移交給當地政府承擔和管理,進一步理順關係,促進國有農場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要加強調查研究和經驗總結,積極探索解決區域性、行業性農民負擔重問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成果。

 
 
 相關鏈結
· 謝旭人:要著力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常態化長效化
· 謝旭人: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支持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 謝旭人:不斷提升國家會計學院競爭力和影響力
· 謝旭人對支持做好雲南抗震救災工作提出四點要求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