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局級領導專題研討公共氣象服務與防災減災。莊白羽攝影
11月27日,氣象部門司局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專題研討班聚焦公共氣象服務發展與氣象防災減災。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強調,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和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副局長矯梅燕作了題為《公共氣象服務與防災減災發展回顧與展望——聯絡實際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報告。副局長于新文出席研討會。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出席指導專題研討。莊白羽攝影
鄭國光要求,全國氣象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對公共服務和防災減災的戰略部署和任務要求。要牢牢把握氣象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戰略地位,牢牢把握氣象防災減災是公共氣象服務的首要任務,把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的文章做深、做細、做實,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和“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公共氣象服務機制。
一要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定發展公共氣象服務,堅定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要牢牢把握氣象事業是基礎性、公益性事業這一根本屬性,將發展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作為氣象工作的行動指南和重要遵循,把發展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貫穿于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要加強科技支撐,提高人才隊伍素質,加強法規標準建設,將公共氣象服務與社會管理緊密結合。
二要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和氣象防災減災體系。要突出建機制,推動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可持續發展。要在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中更加注重堅持政府主導,更加注重體現政府行為,更加注重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管理機制的創新,切實推動氣象工作政府化。要立足強基礎,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氣象災害防禦能力。要高度重視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的工程性及非工程性措施,紮實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著力在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上下功夫,強化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法規標準和多元化投入等支撐。要著力強基層,推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的均等化,推動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全覆蓋,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農業氣象服務能力,提高面向城市社區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精細化氣象服務能力,推進氣象服務社會化。
三要精心組織,認真籌備第六次全國氣象服務工作會議。要認真總結2008年以來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科學分析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按照黨的十八大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凝練經驗,謀劃好新時期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的工作思路。
副局長矯梅燕作專題報告。莊白羽攝影
矯梅燕帶領全體學員回顧了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公共氣象服務與氣象防災減災事業取得的成績與積累的經驗,分析了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她表示,在新形勢下,各級氣象部門要認真學習、深入理解黨的十八大精神,緊密結合氣象部門實際,樹立戰略思維,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要堅定不移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以氣象防災減災為首要任務,將公共氣象發展置於國家公共服務及社會事業發展的大局中,堅持強化基礎、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堅持統籌城鄉、強化基層,堅持機制創新、持續發展。要重點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氣象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發揮公共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保障公共氣象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深入謀劃和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的科學發展。
副局長于新文出席併發言。莊白羽攝影
于新文表示,要繼續堅持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方向,履行和拓展公共氣象服務的職責,建設好公共氣象服務體系;要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強化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同時拓展和發展非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實現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的均等化;要將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與創新社會管理結合起來;要在新形勢下,將氣象防災減災作為公共氣象服務的首要任務,同時要適應新的需求,拓展新的領域。
在研討會上,遼寧、浙江、安徽、湖北、廣東等省氣象局主要負責人結合工作實際,就氣象為農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基層氣象工作社會化以及氣象防災減災應急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發言。
與會代表深入分析了新形勢下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重點圍繞如何準確把握黨的十八大精神,推進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在工作政府化、業務現代化、服務社會化上實現新發展等展開了研討,積極提出對策與建議。
江蘇省氣象局局長翟武全表示,江蘇的公共氣象服務工作重心在基層,今後將進一步履行好氣象部門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的雙重職能,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長效機制,通過資源整合、信息員隊伍建設等引導基層氣象部門進一步加強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湖北省氣象局局長崔講學表示,黨的十八大報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作出重要部署,湖北省氣象部門將結合本省實際,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提高水文氣象、交通氣象、城市氣象等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加大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公眾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氣象服務保障。 (中國氣象報記者 何孟潔 莊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