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買漲不買跌一個道理,在煤炭市場火爆、煤炭價格節節攀升之時,用煤大戶儘管因燃料成本居高不下而效益低下,有的甚至出現了虧損,但依然提著成捆成捆的現金搶煤,而煤炭企業也根本不必為煤款的回收而擔憂。而在目前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價降幅已達3成以上,許多用煤企業因此獲益匪淺、賺得盆滿缽溢之際,煤款的拖欠問題反而浮出了水面,並愈加嚴重。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7月初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應收賬款3148億元,同比增長23.6%。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直報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應收賬款2196億元,同比增長29.7%。與此同時,結算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多數企業承兌匯票的比例達70%以上,有的企業甚至在85%以上。
不容樂觀的是,這種局面正隨著煤炭市場的持續低迷而不斷加劇。保守預計,今年前8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應收賬款的同比增速,會遠遠超過前4個月的水平。
按理説,煤價下跌後,那些用煤大戶因燃料成本大幅下降而效益明顯增加,支付煤款應該是“小菜一碟”,不是什麼大問題。可為什麼愈是在煤炭企業陷入困境、急需“等米下鍋”,用煤大戶們日進鬥金、效益攀升的情況下,拖欠煤款的現象不但沒有改觀,反而更加嚴重呢?這種反常現象産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拖欠煤款成“慣例”
拖欠煤款的現象由來已久,而且越是在煤炭市場不景氣、煤炭企業困難的情況下,拖欠現象越嚴重。對用煤大戶們來説,趁火打劫,在煤炭市場低迷之際拖欠煤款早已習以為常、輕車熟路,並成為了業內比較盛行的潛規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煤炭行業最困難的時期,拖欠煤款的現象就十分突出。彼時,煤炭工業部還存在,直接管理著94家國有統配礦務局。煤炭工業部對整個行業尤其是統配礦具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和絕對的號召力。針對煤款拖欠的問題,原煤炭工業部及各級煤炭主管部門十分重視,多次出面進行協調,並呼籲在全國煤炭行業推行“三不”原則,即貨款回收不及時的不供貨、供需雙方沒有簽訂購銷合同的不發貨、對可能被市場淘汰的用戶和經營公司不發貨,以做好煤款回收工作。時任煤炭工業部部長王森浩還親自發表了《實行“三不”原則,搞好貨款回收,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署名文章,這足以證明了當時拖欠煤款的嚴重程度,以及由此對煤炭工業的深度傷害。
為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國家相關部門還專門頒發了《關於在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和鐵道行業推行商業匯票結算辦法的通知》。而煤炭企業為了催討欠款,也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甚至不惜抱團聲討,在業內的一家主流媒體上公佈了一批賴賬黑名單。即便如此,催討煤款也並不順利。
而彼時的用煤大戶們,儘管效益很好,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支付煤款根本不在話下,卻還是變著法拖欠煤款不還。有的用煤大戶把本來該支付給煤礦的煤款當成自己的流動資金使用,有的甚至把這些煤款存在銀行“吃”起了利息。煤炭企業年初銷售的煤炭,半年之後能拿回煤款就算是“燒高香”了。
為了能早日催收煤款,以解生産經營的燃眉之急,煤炭企業不得不實行“盯人”戰術,派人整天蹲在用煤大戶辦公樓,天天為用煤大戶的領導端茶倒水,以求其高抬貴手。而用煤大戶則百般刁難,能躲則躲,能拖則拖。一家煤礦負責銷售的領導為了能順利拿回煤款,面對用煤企業提出的“喝一大杯酒就給100萬元”的無理要求,二話不説連喝五大杯白酒,當場暈倒在地。事後,他無奈地説:“礦上1000多號人眼睜睜地等著這筆煤款發工資呢,不多喝能行嗎?”
實際上,在那個年代,處於中原河南的許多煤炭企業基本上都是如此,靠喝酒銷煤,又靠喝酒討賬,酒量大小竟然成了煤炭銷售人員的“敲門磚”。有些煤礦的銷售人員曾戲謔説:“是用煤大戶把我培養成了‘酒精考驗’的人!”
自去年以來,煤炭市場急轉直下,再次陷入低谷後,拖欠煤款的現象便像洪水猛獸一樣重新來襲。拖欠煤款現象的愈益嚴重,不僅讓煤炭企業苦不堪言,而且還拖垮了許多煤炭銷售商。據了解,目前從事煤炭銷售的中間商大都關門歇業,停止了煤炭銷售業務。
“許多用煤大戶不是沒錢,而是有錢也不想支付,這是其多年來的傳統思想在作祟。”河南省一家煤炭企業的銷售人員頗有怨言地説:“現在,用煤大戶們進入了‘暴利時代’,再故意拖欠煤款于情于理都説不過去,這是典型的落井下石。”
此話可謂一語道出了煤款拖欠問題的玄機。作為交惡多年的煤炭生産和煤炭消費雙方,長期以來一直圍繞煤價和煤款支付而大打“口水戰”,被喻為“沒有硝煙的戰爭”。現在,用煤大戶們好不容易又迎來了風光日子,自然要趁機好好收拾整治一下煤炭企業,以解10年來的“心頭之恨”。再加上多年形成的拖欠煤款的慣性使然,故意欠款自然成了用煤大戶們“懲治”煤炭企業首選的“殺手锏”。
煤企自相殘殺是根源
煤款之所以久拖不還,越欠越多,還與煤炭企業競爭無序、自相殘殺有莫大關係。
其實,煤炭行業是飽嘗煤款拖欠之苦的。在10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裏,居高不下、久討不還的煤款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差點把煤炭企業壓垮。許多煤炭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産經營活動,不得不拖欠職工工資。河南省的一些煤礦職工甚至連基本生活費都無法保證,經常帶著乾糧上班。
可好了傷疤忘了痛。自去年以來,煤炭市場陷入低迷後,一些煤炭企業非但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反而把這一時期作為了拓展市場、搶佔地盤的良好時機,不惜低價傾銷煤炭。為佔據市場,不失去傳統用戶,許多煤炭企業甚至不得不被迫接受了用煤企業提出的“先發煤、後付款”的“城下之盟”,拖欠煤款的現象由此而成了常見的“潛規則”。
俗話説,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個別煤炭企業的不明智之舉和“自亂陣腳”,旋即在煤炭行業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面對居高不下的煤炭庫存和愈益縮減的地盤,許多煤炭企業不得不紛紛跟進,在大打價格戰的同時,還被動採取了先期發煤、分期支付煤款的“飲鴆止渴”措施。
“河南本地産的煤炭在滿足省內用煤企業的需要同時,還供應湖北、安徽等周邊用戶。多年來,這些用煤企業都是河南省煤炭企業的傳統用戶和‘勢力範圍’。但是,自去年以來,隨著山西、陜西等地的煤炭趁機低價涌入,這種格局被打破了,對河南本省的煤炭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河南省一家煤炭企業的老總稱。
山西、陜西的煤炭之所以能趁虛而入,河南省的用煤企業之所以捨近求遠,很大程度上還在於成本優勢。據了解,河南省的幾大國有煤炭企業開採歷史都比較長,煤礦地質條件複雜,煤炭生産成本高。而上述兩省這幾年新形成的煤炭産能比較大,因煤炭賦存條件簡單、煤質好,在價格上有絕對優勢,即便把運費加上,運到用煤企業的價格也比河南當地的煤炭價格低。
此外,上述兩省煤炭企業為開展新用戶而推出的“先發煤、後結款”的方式也迎合了用煤企業的需求。
這種現象絕非孤例。據記者了解,河南省某國有煤炭企業下屬的一個子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利潤1億元左右,比前幾年三四億元的利潤縮水了不少。但是,即便是1億元的利潤,許多人還持懷疑態度。熟悉該公司內情的人透露,這1億元利潤是靠賬面上賣出去的煤款算出來的,而實際上許多煤款還沒有收回。如果煤款收不回來成了呆賬,或者回收時打了折扣,那利潤就不是這麼多了。
煤款拖欠額的增加和拖欠週期的延長,已經影響到了煤炭企業正常的生産經營。據了解,目前內蒙古、山西等一些産煤大省(區)的地方煤炭企業紛紛停産,即便是一些國有大礦也開始採取限産措施,以應對煤價下跌、煤款回收困難、資金緊張的困境。
“本來現在煤價下跌嚴重,煤炭企業已沒有利潤可言,如果再採取‘先發煤、後付款’的營銷策略,造成煤款被大量拖欠,那對煤炭企業來説,無疑是自毀長城、自掘墳墓。”上述的煤炭老總憂心忡忡地説。
機制滯後是關鍵
煤款之所以被大量拖欠,除了煤企、煤炭用戶雙方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機制滯後而形成的煤電雙方地位嚴重不對稱的問題。
煤炭行業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已完全走向了市場化,先是由原煤炭部統管的統配國有重點煤礦被下放到地方,成為各省的國有重點煤礦;後是電煤又與市場完全接軌,煤炭行業僅剩的一絲計劃色彩也被抹去,從而徹底實現了煤炭生産經營和銷售由計劃向市場轉變。
煤炭行業實現市場化,在增強煤炭企業自主性、靈活性和發展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那就是煤炭行業由此分崩離析,由原來一個“婆婆”(原煤炭部)統管全部國有重點煤礦,變成了多個“婆婆”(各省政府)分管各轄區的國有重點煤礦。由此,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再加上鄉鎮煤礦的大量興起和從中攪局,全國煤炭行業似一盤散沙,很難再有主動權和話語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電力行業的體制改革卻舉步維艱。經過多年的改革,電力行業到目前還只停留在簡單的廠網分離上,計劃色彩依然十分濃重。幾大電力企業的壟斷地位不僅絲毫沒有受到削弱,反而隨著地方小火電的相繼關閉而愈發加強。而諸如焦化、冶金、水泥、造紙等傳統用煤大戶,近年來也因環保問題和淘汰落後産能、改革重組力度的不斷加大,已初步形成了大的集團方陣,可以有效來應對和制約煤炭行業。
數百家異常鬆散的煤炭企業面對幾家高度壟斷的用煤企業,孰強孰弱不言自明。可以説,從起點上,煤炭企業就先輸了一籌。倘若煤炭市場發生變化,弱勢的煤炭企業在強大的用煤企業面前根本無還手之力。
同時,在國家層面上,還缺乏對惡意拖欠煤款行為的監管制約機制。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對工程建設領域實行了黑名單制度,對惡意拖欠工程款、農民工工資的建築單位實施嚴懲,嚴禁其再進入工程施工領域。而煤款的拖欠,欠的是煤礦的錢,也是礦工的血汗錢,完全可以比照工程領域欠薪的做法來約束用煤企業。
此外,較好地平衡協調煤電雙方利益、且能有效避免拖欠煤款現象的煤電聯動機制,雖然已經明確了路線圖,啟動的窗口期也已來臨,可直到現在依然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遲遲難以落地,這無疑也給電力企業拖欠煤款提供了可乘之機。
作為上下游關係的煤電雙方,其關係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從長遠看也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當惺惺相惜、彼此珍惜。在煤價高企、用煤企業效益下滑時,煤企應及時伸出援手,優先保證電煤供應,以支持電企渡過難關。反之,在煤價下跌、煤炭企業陷入困境時,用煤企業也要及時出手,儘快結清煤款,以幫助煤企早日走出困境。
其進銳者,其退速。這些年,煤電雙方輪流坐莊的教訓足以説明了這個問題。煤炭市場低迷、煤價下跌時,電力企業等用煤大戶急功近利,雖然通過壓低煤價、拖欠煤款而成了“暴發戶”,但福兮禍所伏,煤炭行業經過多年的打壓和調整後,肯定會厚積薄發,再次迎來黃金期,到那時電力企業等用煤大戶會得不償失,貪小便宜吃大虧,原先賺的錢肯定會加倍吐出來。相反,對煤炭企業也莫不如此。所以,煤電雙方還是回歸理性,著眼于長遠,為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相互理解、重修舊好。
而對用煤企業而言,要與煤炭企業化干戈為玉帛,不妨先從力所能及之事——不拖欠煤款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