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賬本是共和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真實見證
——馬建堂看望慰問向中國統計資料館捐贈47年家庭收支賬冊的葉滋莖側記
近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江蘇調研期間,專程赴鎮江看望記賬人葉滋莖老先生,接受葉先生向中國統計資料館捐贈十分珍貴的居民收支賬冊。
2013年11月28日,鎮江,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馬建堂一行來到葉滋莖先生家,對葉先生的捐獻表示衷心的感謝與敬意。80多歲的老人,身體硬朗,思維敏捷。馬建堂親切地同葉先生聊起了近半個世紀記賬的點滴往事。葉先生娓娓道來,在場人員聽得津津有味。
34本高達半米的賬冊,記載著葉先生一家47個年頭的收入和支出情況。馬建堂順序拿起一本本賬冊,仔細翻看。方寸之間清清楚楚呈現著葉先生家的每筆收入和每項支出,行行數字眉目清晰,筆筆收支詳盡細緻。收入方面有主體、來源、日期、數額,包括所有家庭成員的工資、獎金、福利,各項補貼、補助、勞務、贈與以及利息、股息等收入,還有生日禮物等非現金實物收入;支出方面也是分門別類,具體到每一項支出的日期、名稱、數量、總額等,內容更是涉及食品、衣著、設備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居住、雜項服務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有的收支金額多的達上萬元,少的只有幾分錢,都記錄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葉先生還根據自己的記賬,計算了自家的恩格爾系數,並繪製了恩格爾系數變化曲線圖。馬建堂深有感觸地説,這些雖然是家庭小賬本,卻反映了國家大賬本,反映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這一串串數字記錄的不僅是普通居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有力見證,折射著共和國的經濟發展進程與社會歷史變遷。
馬建堂對葉滋莖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記賬不間斷的堅韌勁兒高度稱讚。葉先生受父輩影響,自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起,開始記錄個人收支賬,結婚後堅持記錄家庭收支賬目。1966年以前的所有賬冊因為“破四舊”被人燒燬,沒有挫敗葉先生堅持記賬的勇氣;文革十年的風風雨雨,沒有動搖葉先生天天記賬的信念;繁忙的日常工作,沒有消解葉先生日復一日、不厭其煩記錄瑣碎家庭收支的執著與堅持。細看本本賬冊,每天記錄的收支少則一項,多則近40項。馬建堂説,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葉先生16200多個日夜排除萬難、持之以恒記賬從不間斷,堅強的毅力令人嘆服!無畏的勇氣令人敬佩!葉先生在平凡中鑄就了偉大。
當了解到,葉滋莖先生家于1985年至1987年、2002年至2006年先後兩次被抽中為鎮江市城鎮住戶調查記賬戶,成為國家居民收入支出資料的提供者。馬建堂説,為國記賬,工作繁瑣、細小,但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葉先生經年累月清晰明了、嚴謹細緻地記錄,生動詮釋了為國記賬的責任意識和家國天下的高尚情懷,是共和國成立以來數百萬家計和收支記賬戶的縮影。目前全國有40萬家像葉先生一樣的家庭記賬戶不怕枯燥,不顧勞累,不計報酬,一絲不茍,天天把繁雜瑣碎的收支狀況,按照國家要求工工整整記錄在賬頁上。正是有了他們提供的真實寶貴資料,統計部門才能生産出反映全國和分地區居民收入和支出狀況的數據,為黨和政府了解基層民生、制定宏觀政策提供豐富的基礎資料,為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紮實信息保障。
當得知目前葉先生仍堅持每天記賬,一份是紙質的,一份是電子的。馬建堂高興地説,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廣泛應用,紙介質賬本將成為歷史,統一的手持電子終端(PDA)將逐步取而代之。今後,千千萬萬像葉老先生一樣的記賬戶將在電腦或者PDA上,記錄每天的家庭收支,然後通過網絡直接報送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心,調查手段的改進將極大減輕記賬戶的工作量。
馬建堂説,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更加突顯實物歷史資料的彌足珍貴。這些賬本傾注著葉老先生多年的心血,見證了我國居民收支調查的創建和變革過程,記錄著我國統計事業不斷前進的足跡,對研究我國社會變遷和統計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葉滋莖先生將全部賬本無償捐獻給中國統計資料館,是對共和國統計事業發展的重要貢獻,我們一定會保存好利用好這些珍貴資料。
最後,馬建堂代表國家統計局及統計系統向葉先生頒發了捐贈證書,再次對葉老先生的捐贈表示衷心感謝。據了解,中國統計資料館已複印製作一套賬冊留存在葉先生家裏。
陪同馬建堂看望慰問的有:江蘇省統計局局長徐劼,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總隊長樊燕超,國家統計局辦公室、政法司、資料中心主要負責人。(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