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成就為標誌,一批“大科學”工程載入新中國自主創新的輝煌史冊。近年來,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成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和返回,“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宏偉工程一次次啟動和取得階段性成果,不斷奏響自主創新的強音,展現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科技前沿的國威和自豪。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我們精心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繼往開來,一幅更加絢爛的科學春天圖景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中長期規劃”繪就發展藍圖
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為到2020年我國科技發展繪就發展藍圖,不僅是科技界的大事,也是全國人民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當前,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科技競爭日益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在企業競爭層面的“勝者全得”現象,越來越凸現于國家競爭的層面上。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唯有堅持自主創新。《規劃》明確了未來1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目標,其核心即自主創新,走建設創新型國家之路。這也是對一直以來存在的對於科技還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要不要堅持自主創新的爭論,給出了一個肯定的回答。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科技規劃,它涉及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體制改革、産業發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內容。
這次規劃工作,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的第一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也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一次規劃。為了制定好這個規劃,溫家寶總理親自擔任規劃領導小組的組長,陳至立國務委員任副組長,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
從“兩彈一星”、863計劃到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再到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我國高科技發展思路歷歷在目:從單項突破到戰略選項,再到立足綜合國力的提高。由“兩彈一星”開始,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發展高科技事業中所傳承的自主創新偉大精神,不斷成就著高科技的偉大事業。而《規劃》更為我們勾勒出今後15年我國高科技持續發展的美好遠景。
“大科學”工程彰顯科技實力
當今世界,“大科學”工程建設已經成為科學發展的潮流。從許多國家共同參與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尤裏卡計劃、伽利略計劃等等,到各國自己組織的航天計劃、繞月工程、科技發展規劃等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表明,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實力,越來越取決於組織大科學工程、組織重大科技項目、掌握關鍵技術的能力。
半個世紀前,我們剛剛從積貧積弱中走出來,綜合國力落後於人,新中國決策者們就認識到了“大科學”工程的重要性,毅然作出了研製“二彈一星”的決定。
今天,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大科學”工程更是強勁推進。打開電視、報紙,不時有重大工程開工、進展的信息撲入眼簾。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國家電網、六大林業工程等等高歌猛進。近年來,我國成為世界上大工程最多的國家之一。
自主發展核電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作為我國核電建設的一座里程碑,秦山核電二期工程2號機組去年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至此,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全面建成投産。
實施國家重大工程,是解決關鍵性技術難題、解決影響社會發展瓶頸性問題的有效途徑。實施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工程建設,對於我國中東部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具有全局性的作用。但這些工程技術的難度非常大,青藏鐵路需要穿越632公里的多年凍土區,這是世界鐵路建設中罕見的難題。為此,我國青藏鐵路凍土科研攻關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保護凍土新思路,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方案。西氣東輸工程橫跨中國大陸東西,是我國燃氣管道建設史上距離最長、建設條件最複雜、科技含量最高的輸氣管道工程,工程科技人員發揮團隊優勢,集中資源,在解決科技問題中,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神舟六號”發射在即。回首當年,我們“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成功,是我國組織大科學工程的光輝典範。曾有一位著名科學家説過,在科學研究上第二就意味著失敗,而在技術領域,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新的成功。載人航天飛行是一項涉及七大系統的龐大工程,它與一個國家的通訊、生命保障、材料、醫學甚至管理水平緊緊相連,因此,航天科技的每一項技術突破,都是對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檢驗。在這一項目中,直接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研製的科技人員達到上萬人,成為凝聚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的舞臺。通過載人航天工程,我國打造出一支過得硬的航天科研“國家隊”。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如果説,“兩彈一星”工程,産生了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戰略科學家。今天,載人航天工程,同樣使我國在國際上擁有了一批航天高科技的領軍人物。
實踐證明,抓關鍵項目和關鍵環節,可以形成合力,取得重點突破,從而持續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重大專項”造福和諧社會
盈枝碩果,見證豐年。前不久閉幕的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以鮮活的事實表明,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科技戰線功勳卓著。
從2002年開始,我國組織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電動汽車、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奶業發展、節水農業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其基本思路是:以突出原始性創新、實現技術跨越為途徑,以技術集成創新、開發新産品、建立新産業為目標,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充分調動部門、地方、企業的積極性,合理配置科技資源,迅速搶佔一批21世紀科技制高點,力爭在3-5年內在我國的若干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和實現産業化。
重大專項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針對我國農産品加工業的現狀,開展了糧油、果蔬、畜産品、林産品等主要大宗農産品的深加工關鍵技術與設備、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和農産品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等研究。攻克一批農産品深加工關鍵技術難題,開發一批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和較高市場佔有率的産品,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和産業化示範生産線,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農産品深加工企業和科學家隊伍,為我國農産品加工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食品安全是當前人們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專項,從四個方面開展行動,包括研究開發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與相關設備、建立食品安全監測與評價體系、積累食品安全標準的技術基礎數據和發展生産與流通過程中的控制技術,構建了共享的食品安全監控網絡系統,包括環境和食源性疾病與危害的監測、危險性分析和評估等。
近兩年,非典疫苗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科技攻關等,關係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問題,都成為舉國關注的科技工程。全國動員了科研機構、高校等近3萬科技人員參與,涉及學科、技術門類和技術領域數百種。通過學科的交叉和技術的集成,一批基礎性、公益性技術研究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科技的原始性創新能力。
據專家抽樣分析,由於大科技工程的帶動作用,使得我國在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差距明顯縮小。被譽為共和國最宏偉科學工程之一的863計劃,經過“十五”期間的科技攻關,如今,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許多技術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從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到人民群眾的吃穿住用行,高科技從未像今天這樣恩澤著中國人,中國人民也由此對依靠自主創新、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充滿了信心。 (記者 金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