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慶:“軍民結合”走上技術創新的成功之路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4日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如何因地制宜地探索自主創新的節約型發展道路?重慶市牢牢把握中央部署“軍轉民”和“軍民結合”的戰略機遇,近年來始終以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為核心,“軍民結合促創新”。他們的經驗特別值得財力相對有限又急需通過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省市借鑒。

    重慶市級財政收入近幾年持續大幅增長,2004年一舉突破300億元,是直轄之初的3倍多。如此強勁的增長,出乎很多人的預料。財政收入的增長源於經濟活力明顯提高,尤其是工業經濟的強勁增長。而作為“三線”建設的主要基地、全國最大的軍工城市、計劃經濟時期的老工業基地,重慶工業脫胎換骨,最主要的動力源來自於“軍民結合”。

    “溢出效應”打造支柱産業

    20世紀70年代,中央按照“寓軍於民、軍民結合、大力協作、自主創新”的方針部署“軍轉民”。重慶迅速作出反應,將對重點軍工企業實行“軍民結合”的決策,作為本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重組的風向標,探索形成了以“産業牽引、平臺支撐、開放驅動、軍為民用、政府促進”為主要特點的“軍民結合”創新途徑。

    長安公司是特大型軍工骨幹企業,曾生産出我國第一輛軍用吉普車。1979年軍轉民時,長安集團針對國內汽車工業“缺重少輕”的局面,決定強勢進軍微型汽車和發動機開發生産。與長安一樣享有盛名並同屬軍工企業的中國嘉陵集團和建設工業集團,則選擇摩托車作為軍轉民的突破口。

    在此基礎上,重慶結合在機械製造、儀器儀錶、電子産品、金屬材料加工等方面的雄厚産業基礎,把做大做強汽車、摩托車産業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任務,提出了建設“西部汽車城”和“中國摩托車之都”的發展目標,實施了加快建設北部新區“十里汽車城”的規劃。圍繞汽車摩托車産業的開發,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地方企業,主動承接軍工的“溢出”和“擴散”。通過政策引導和高強度投入的示範帶動,培育和發展了宗申、隆鑫、力帆等一批承接軍口三大“溢出”效應的著名民營摩托車企業,形成了由建設、嘉陵兩大軍民結合企業和隆鑫、宗申、力帆三大民營企業共同支撐的重慶摩托車“2+3”格局,以及2000多家相關配套企業的龐大的汽車摩托車産業集群。2004年中國摩托車行業産銷排行榜上,隆鑫、嘉陵、建設、力帆、宗申等5大企業均位居前10名,總産銷量佔到全國市場的35%,世界市場的15%。2004年,長安汽車産銷量列全國微車第一、發動機第二、汽車行業第三、轎車行業第四,其中微車産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利潤佔全行業85%,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微車之王”。為其配套的上下游産業的年工業增加值,也達到了250億元。汽車摩托車産業逐步發展成為佔據重慶工業“半壁河山”的支柱産業。由此可見,通過“軍民結合”逐步培育出以軍工為基礎、汽車摩托車為重點的地方支柱産業,不但較好地調整了地方産業結構,同時,迅速地在世界産業結構中找到了位置。

    優化配置科技資源 走節約型創新之路

    第三軍醫大學每年來自重慶市的科研經費,比來自本系統的還多70%。不僅如此,包括第三軍醫大學在內的軍隊院校和軍工單位還經常被邀請參與地方科技政策的制定。

    重慶市科委主任周旭認為,“不分彼此”的科技政策,是基於重慶實際的必然選擇。軍工系統有全市1/3的科技人員,全市1/3的工業總産值在軍民結合企業,1/3的工業總産值在軍民結合相關企業。而重慶又是一個大城市帶大農村,財力較為緊張的新興直轄市。需要探索一條效率更高的科技創新道路。“從資源合理配置、優化組合的戰略高度出發,我們必須集成各方面優勢科技力量,來彌補科技資源的不足,探索一條節約發展的道路。”周旭説。

    重慶如何將軍工企業“視同己出”,從兩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來。2002年6月,全市召開企業新産品開發工作會,決定對新産品開發給予財政補貼、市級産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專項資金。在分享2100萬元財政補貼的55家企業中,一半以上為軍民結合企業。為推動軍民結合技改項目的實施,“十五”期間重慶市對三線企業的退稅累計達到了12億元。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為你服務,為我所用。開明的政策結出了豐碩的成果:2000-2004年間,重慶軍工系統共獲得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0余項,其中國家級成果30余項,成果轉化率達60%。直轄以來全市認定的高新技術産品中,近1/3在與軍民結合的相關企業。“軍民結合促創新”,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重慶工業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産方式。2004年,全市高新技術産品産值佔工業總産值的比重上升到20%,接近直轄之初的7倍。重慶由此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軍地同生共長 初顯龍頭效應

    聯合攻關、整體創新,區域協作、對外開放。更高層次的“軍民結合促創新”,快速提升了重慶整體的科技創新能力。全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在全國的排位從2000年的第20位躍升為2004年的第11位,在西部排名第2位。今年“嚴重創傷救治與損傷組織修復”、“預防煤礦瓦斯動力災害”、“家蠶主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與分子改良”3個項目被列入國家“973”計劃。全市每100萬元R&D經費支出産生的專利和論文數之和居全國第一位,企業新産品銷售收入佔産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在全國列第二位,高新技術産業化指數居第四位。

    軍民結合的成功,也催生了以軍民結合為特色的中國重慶高新技術交易會和“國際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高交會及軍博會不僅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軍民兩用技術交易平臺,還吸引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國政府組團參展。 (記者張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