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李斌、吳晶晶) 科技評價體系必須改革;科技經費的合理配置和監管制度亟待建立;科技創新,中小企業的戰略地位不容忽視……連日來,正在此間舉行的政協十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們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紛紛建言獻策,提出意見和建議。
科技投入會不會“打水漂”?切實提高政府科技經費使用效率
(新聞背景)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而科技經費使用中存在的重復建設、浪費甚至腐敗問題近來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少人提出質疑:科技投入增加了,效率和産出能增加嗎?機制和體制不改革,科技投入會不會“打水漂”?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一些科研目標會不折不扣地實現嗎?
(政協常委“説”)姜笑琴(民建中央常委,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自主創新水平不高,創新主體動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人才結構和分佈不盡合理……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是目前存在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必須從制度建設入手,下大力氣突破創新合作機制、創新擴散機制、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和創新風險機制等方面的瓶頸制約,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的環境。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僅是增加投入的問題,還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政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公平性和投入産出效率。要加強對政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和使用的過程監控,避免有的單位虛報項目、虛列開支,甚至財政提供的科技經費被擠佔、挪用、浪費。應建立項目評審論證結果公示制度,加強政府資助的科技創新資金審計監督。對資助企業的科技創新資金的評價,要著重看其是否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公共財政提供的科技經費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也要接受社會監督。
科技經濟何時“一張皮”?科技評價“指揮棒”需重新確立
(新聞背景)多年來,我國每年都有數萬個“重大科技項目”通過各種評審會來立項,同時又有大約相同數目的“重大科技成果”通過鑒定會的鑒定。而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基礎性研究成果和真正産業化、商品化的實用性成果所佔的比例都很小,造成科技資源的極大浪費。科技和經濟脫節的現象至今仍然大量存在。
(政協常委“説”)張濤(九三學社河南省主委,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活動與經濟社會實踐脫節,科技活動主體與經濟活動主體脫節,科技界與産業界脫節。只有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使民間科學技術團體和仲介機構得到充分而健康的發展,科技才能獲得進一步的大發展。
政府財政資助的科技工作,不能只聽科技界的意見,應該受到民眾的關注和評價,而且應特別重視聽取産業界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對財政經費使用效果的評價需要由代表人民利益的組織或機構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完成。科技工作者如果花費國家的稅收從事科學研究,他就有責任、有義務讓大眾、媒體、政府知道和理解他所做的工作。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不可能脫離經濟、社會和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對科學技術工作的評價也是一樣。
研究機構會不會被“邊緣化”?科研院所更加“大有作為”
(新聞背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要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一大亮點,也是推進自主創新的重大舉措。
(政協常委“説”)陳心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現在強調企業是研究開發的主體,那麼高校與科研院所幹什麼?是不是被“邊緣化”了?當然不是。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有靈活的機制,有強烈的市場意識,有可投入的資金,有創新成果應用的急切願望和條件。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是無事可做了,而是更有用武之地。千千萬萬創新型企業崛起之時,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大有作為之日。關鍵是要轉變觀念,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以市場為導向,根據企業創新的需求,不斷為企業提供新技術,通過企業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産業化。作為技術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礎和技術前沿研究、共性技術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作用,更是無可替代的。
企業如何真正成為主體?中小企業孕育明天的“聯想”和“華為”
(新聞背景)我國的研發投入不足,除了國家財政投入不足外,多數企業不重視研發投入是重要的原因。據2005年我國500強企業中373家的統計數據,他們的投入都不到銷售收入的1%,而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大中型企業,一般都達到3%左右。要實現“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這一戰略要求,究竟是依靠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
(政協常委“説”)任玉嶺(國務院參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産品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中約有15萬家是科技型企業,它們擁有一大批博士、碩士和海外學子,是重要的創新力量。作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如果不能快速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就無法突破技術壟斷和打破技術壁壘。因此,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中小企業,提升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對於促進産業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陳心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不能以規模大小來確定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業是自主創新中一支十分活躍的重要力量,他們中大多以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起家,有“絕招”“絕活”。政府要為中小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他們中將會産生明天的惠普、微軟、聯想、華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