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河南省義馬市信訪局撤銷,信訪工作劃歸新成立的群眾工作局。
2005年1月4日,當群眾工作局掛牌成立的時候,人們對此議論紛紛:該不是在玩“換湯不換藥”的文字遊戲吧?
一年半後,記者踏上豫西的這片熱土,感受到當地人民對群眾工作局深深的信任,他們親切地稱之為“咱們的群工局”。在大路旁,在村民家,群眾都説,這不僅是名稱的變化,而且是從辦事效率到實施效果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參加過淮海戰役的王振中老人對記者説:“群工局更好地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有啥難事,他們都熱情耐心地幫著辦,群工局真是我們的家呀!”
辦結速度變快了
義馬市群工局的門口放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這樣的問候語:“累了你就歇歇腳,渴了你就喝杯水,氣了你就消消氣,這裡就是你的家。”
炎炎夏日,推開玻璃門,一股涼氣撲面而來。正在辦公的張志敏對記者説:“我們裝了空調,辦公條件比市委大樓好多了,這都是沾了群眾的光啊!”義馬市委書記張英煥介紹,市委、市政府撥專款45萬元,于2004年底建成這座大樓。
硬體設施具備了,還要賦予新的內涵。群工局與信訪局的最大不同,就是除保留信訪局的職能外,新增原屬民政部門的扶貧救濟、低保部分職能,原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勞動就業、爭議仲裁部分職能,原屬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服務部分職能以及原屬科技部門的科技扶貧職能。這些部門常年派人在群工局設立服務崗,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2005年3月30日,一位老大爺手牽兩個穿著孝衣的男孩哭著來到群工局,他叫郭百虎,是東區辦事處程村二組村民。兩年前,他兒子在外打工時不幸身亡,禍不單行的是,其兒媳3月27日在私營浴池洗澡時,因浴池線路漏電被當場擊死。
噩耗傳來,郭大爺悲痛萬分。可是又有誰知道,家徒四壁的他連給兒媳下葬的錢都沒有。他與浴池主人協商賠償事宜,談了三天都不能達成一致。
這是一例民事糾紛,照以往信訪局的工作程序,只要告訴郭大爺走司法渠道解決就行了。但群工局的同志認為這也是他們的分內事,應該把這個忙幫到底。
接待科的同志領著郭大爺祖孫3人到小飯館吃了熱氣騰騰的早餐,與此同時,群工局立即召集法律、民政等崗位的服務人員,並通知鎮、村的負責人一起開了個短會。會上,在民政服務崗值班的同志向郭大爺講清有關政策規定,在法律服務崗值班的同志從父母贍養費、未成年人撫養費、喪葬費等方面,一筆一筆為郭大爺詳細地計算合法應得的死亡賠償金。
在群工局的協調下,浴池主人當天就答應向郭大爺賠償7.5萬元。兒媳終於入土為安,一週之內郭大爺拿到賠償金。春節期間,群工局協調將他的兩個孫子納入低保範圍。郭大爺老淚縱橫:“沒想到那麼快就把問題解決了,還是咱們的群工局好啊!”
業務領域變寬了
改名之後,信訪工作依然是群工局工作的一部分,多而雜的工作最能考驗幹部的“能”與“耐”。有人説:“群眾工作是個筐,什麼困難都往裏裝。”
2005年11月15日17時,泰山路辦事處狂口村李治國等3位村民急匆匆來到群工局。原來,李治國的母親身患癌症已到晚期,渾身疼痛難忍。看著母親極度痛苦的樣子,兒子急在心頭。最好的辦法是注射麻醉藥品,但是麻醉藥品要憑專用卡才能領取。
心急如焚的李治國找到衛生局,衛生局説歸藥監局管,李治國又跑到藥監局,藥監局説這項業務歸衛生局管。就這樣,李治國來回跑,一天下來也沒拿到麻醉卡。無奈之下,李治國找到了群工局。
這時已到下班時間,作為第一接訪員,群工局局長程相渠二話不説,立即通知衛生局、藥監局主管領導到現場。一問才知道,是因為藥監局沒有及時將麻醉卡移交給衛生局。
22時,藥監局取來卡,衛生局蓋完章,李治國拿著麻醉卡,高高興興地走了。
既要一如既往地抓信訪,又要跳出以往信訪機制的束縛,與時俱進地拓寬工作領域,特別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讓群眾工作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是義馬市群眾工作局自加的壓力。
西區辦事處石門村村民杜玉安當過民辦教師,做過村幹部,開車搞個體運輸出了事故,種果樹虧了本。老杜為怎樣過上好日子發愁。2005年1月15日,老杜來到群工局幫扶濟困室。接待員李玉梅除了耐心講解相關科技致富知識外,還把老杜的想法反映給群工局領導。
群工局認真研究之後,把老杜推薦給科技局,認為可以讓老杜嘗試著搞石磨面。考察可行性之後,科技局投入14000元,供老杜購買石磨、電力設備以及原料。3月,老杜親手加工的石磨面開始銷售了。
今年7月7日,記者一到石門村,就被喜笑顏開的老杜引到磨房,只見5個石磨一字排開組成一條生産線。僅憑這小小的石磨,老杜年收入4萬元。
運行機制變順了
義馬是一座新興的煤炭工業城市,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在短短3年間翻了一番。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新矛盾、新問題日漸呈現,信訪穩定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於是,義馬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群眾工作局,對原有信訪工作模式進行改革,創新群眾工作機制,從被動應付上訪群眾到主動掌握社情民意,注重在基層發現和解決問題,構建新型的群眾工作網絡。
群工局辦公樓第一層為群眾之家,包括法律服務室、群眾活動室、交流談心室、社情民意室、幫扶濟困室五個透明的服務窗口。其中,交流談心室裏每天都有一位市領導值班,面對面地為群眾解疑釋惑。
6年前,一名女嬰被拋棄在新區辦事處敬老院,其脖子長有一個很大的腫瘤。與敬老院一路之隔的鄉村醫生張煥景已生有一兒一女,但她覺得女嬰挺可憐,便抱回家收養,到處求醫問藥,治好了女嬰的腫瘤。張醫生的行為得到鄉親們的交口稱讚。
女嬰慢慢長大了,卻一直沒有戶口,上學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張醫生先後找派出所、計生委以及民政局,但是最終計生證、抱養證一個也沒辦成,更不用説把戶口辦下來了。
2006年3月24日,她忐忑不安地來到群工局。這一天,正好是市公安局政委楊蘇芳在交流談心室值班接訪。詳細聽完情況後,他當即表態,張醫生的行為值得讚揚,願望合情合理,應該特事特辦。在楊政委與群工局的協調下,兩天之內,張醫生如願以償。
這樣的小事,在群工局接待群眾的市領導每天都會遇到,他們像對待自家的事一樣來處理。如今,義馬市建立了以市群工局為龍頭、以辦事處群眾工作站為紐帶、以村群眾工作室為基礎的三級網絡,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義馬市為了擴大服務群眾的範圍,建立了機關幹部與群眾交友結對幫扶制度和群眾工作日制度。如今,市級幹部每人聯絡1個行政村,110名科級幹部分包自然村,1000多名機關幹部每人與15戶城鄉家庭建立友好關係;每月15日為群眾工作日,市領導、機關幹部走出辦公室,到群眾中去,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魚兒回到了水中”;群眾工作日的第二天,也就是每月的16日,市群眾工作領導小組開會,集中聽取從基層了解到的社情民意,研究處理重大疑難和群訪問題。
新的群眾工作機制創建後,效果逐漸顯現。2001年至2004年,義馬市群眾訴求總量逐年上升,而2005年該市個人訴求人數同比下降27.5%,集體訴求人數下降31.2%,2005年1月至今,沒有發生赴省赴京集體上訪。
義馬的群眾工作經驗受到了廣泛關注,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説:“義馬市以創新理念為先導,以完善機制為重點,以維護群眾利益為根本,改進群眾工作方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做好新形勢下維護穩定工作的新路子,他們的做法可以在全省推廣。” (記者 程少華 曲昌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