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部長杜青林談以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新農村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31日   來源:經濟日報

    農業部最近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的戰略任務。記者就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重點和“十一五”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部署等有關問題採訪了農業部部長杜青林。

    為什麼要花大力氣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記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農業是最古老的傳統産業,似乎與科技創新離得比較遠,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來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杜青林:農業的確是古老的傳統産業,同時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農業穩則天下安。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分工和産業分化都以農業發展為前提,而農業發展的歷史實質上是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歷史。每一次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帶來了農業發展新的飛躍。放眼當今世界,農業與科技創新的關係更為緊密。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起點之高、進展之快、影響之大,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雖然國情不同,但都選擇了依靠科技進步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80%以上;科技越來越成為農業國際競爭的核心因素和焦點領域。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既承擔著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産業支撐的歷史重任,又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惟有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才能緩解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拓展農業發展領域,提升農業競爭能力,實現農業又快又好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記者: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既重要又緊迫。那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整體水平如何?能否滿足發展的需要?

    杜青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50多年來,我國培育並推廣的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有6000多個,糧、棉等主要作物品種在全國範圍內更換了5次至6次,每次更換都增産10%以上。超級稻、雜交玉米、矮敗小麥、轉基因抗蟲棉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開發和推廣應用,使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糧棉油等大宗農作物的生産能力。畜禽品種改良和規模化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名特優新水産品養殖技術的進步,使畜牧水産養殖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和應用,工廠化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到“十五”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48%左右,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38%,一些重大技術領域已在國際上具備了競爭優勢。可以説,我們的農業科技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但從整體來看,由於發展起點低、長期投入不足和一些體制機制性障礙,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自主創新實力比較薄弱、核心技術缺乏,農業科學研究多屬於“跟蹤式”、“模倣式”或“轉化式”研究,真正原始性創新的東西還不多,一些出口創匯農産品品種和重大技術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另外,由於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和農民整體素質不夠高,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很多成果不能變成現實生産力,農業科技與經濟發展結合還不緊密。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是什麼?

    記者:聽了您的介紹,我理解,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既成就喜人,又任重道遠,那麼下一步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是什麼?

    杜青林:農業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科學推進。根據目前的情況和發展需要,我們研究確定了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指導方針,就是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産業,率先跨越。總的目標是力爭經過15年的努力,繼續保持超級水稻、轉基因抗蟲棉、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在農業特色種和專用種培育、農業技術裝備關鍵部件和設備研發上取得突破,在農産品安全生産、農業動植物重大災害防控、農産品加工和生態環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速度和水平,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率先進入世界前列。依靠農業科技的跨越,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推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記者:您給我們描繪了農業科技創新的藍圖。實現這樣的藍圖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杜青林:農業科技具有公益性、區域性和穩定性的特徵,決定了農業科技創新必須要有一個功能完善、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新型創新和轉化應用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體系,不是要把現有的體系推倒重來,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重點是要解決能力和效率問題,關鍵是要建立和完善“穩定支持、適度競爭”的投入機制、頂層設計與生産需求緊密結合的立項機制、“資源共享共用、權益合理分享”的協作機制和同行認可與實際檢驗相結合的科技評價機制。

    下一步,農業部將在深入總結各地區各單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動員和組織全國各級各類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院校,在動植物新品種選育,優質高效安全生産技術、農産品精深加工新技術、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與智慧化裝備開發,以及基礎和高新技術研究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同時深入探索完善成果轉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促進農科教、産學研緊密結合,以任務帶團隊,以團隊促網絡,以網絡建體系,“幹中興,興中建”,形成符合新時期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體系,成為建設創新型農業的知識源、技術庫和加速器。

    農業科技創新應從哪入手?

    記者:您剛才説過農業科技創新是艱巨的系統工程,推進這項工程首先應從哪著手?農業部近期將展開哪些行動?

    杜青林:農業部始終把農業科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全方位支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近期,農業部將著力從促進聯合協作、完善管理機制、加強科技服務以及強化科技執法等方面,部署開展一系列工作,力求以機制創新促進體系建設、帶動科技實力提升。

    一是建立農業科技協作網絡。

    按照“目標統一、渠道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原則,整合農業部現有的各項建設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重點向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傾斜。以農産品為單位,聯合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學推廣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科技力量,建立跨單位、跨區域的科技協作網絡,促進産學研的緊密銜接。

    二是創新農業科技管理機制。

    繼續推行和完善首席專家負責制,加強專家信用管理,維護專家的權威。探索項目的公開公示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構建透明、高效的監督管理模式,提高農業科技項目的公信力。

    三是搞好秋季增收科技服務。

    動員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機構的科技人員,抓住秋糧生産和畜牧養殖的關鍵環節,深入田間地頭、圈舍小區,開展實用技術指導與服務,推廣節約和抗災減災技術,促進增産增收。

    四是加強農民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最近,農業部和中國科協牽頭,會同另外12個部委共同啟動實施了“農民科學素質行動”。結合這一行動,今年農業部將圍繞一村一品,在1萬個村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依託陽光工程,對350萬有轉移就業意願的農民開展短期技能培訓。依託“百萬中專生計劃”,10年內培養100萬名具有中專學歷的農村實用人才。

    記者:社會各界對農業科技創新非常關心,農業部門將採取哪些措施來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創新?

    杜青林: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不僅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環節,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業部門將努力營造一個良好氛圍,構建一種激勵機制,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參與農業科技創新。農業部將以“中華農業英才獎”和“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為抓手,發揮這些獎項的激勵導向作用,在農業科技人員中大力倡導情係三農、紮根基層的奉獻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同時,積極創新方式和方法,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投入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農業科技投入格局,逐步開創全社會關心農業科技創新、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新局面。(記者 李力)

 
 
 相關鏈結
· 杜青林: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科學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藍圖
· 杜青林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五堅持”
· 杜青林:創新工作思路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