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顧瑞珍 吳晶 吳晶晶)當農藥殘留物、化粧品、裝修等造成的污染被頻頻曝光,“環保”成為我國社會的關鍵詞。然而,與GDP共同攀升的環境問題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更呼喚著源源不斷的科學智慧。
剛剛閉幕的全國環保科技大會上,國家提出實施“科技興環保”戰略,增強環境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環保科技究竟如何更好地發揮支撐作用,為環保事業保駕護航,仍是需要在實踐中思考和摸索的問題。
環保科技需要長期投入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井文涌參與了雲南滇池污染治理的項目研究任務。滇池是中外馳名的水域風景區,由5條河流匯聚而成。原來滇池的水是可作飲用水的二類水體。由於污水排入和旅遊業發展,1996年滇池突然出現藍藻,成為劣五類水體。當地雖然截住了流入滇池的城市污水,卻對農村施用化肥所造成的污染無能為力。該課題組通過種植水生生物、水體過濾等科學方法幫助滇池進行生態恢復。
“環境問題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聯,具有個體性和特殊性,因此需要長期投入,才能對症下藥。” 井文涌説,“環境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求研究者腳踏實地,國家政策具有連續性。”
“誰搶佔了技術創新的制高點,誰就在環境保護的歷史性轉變中掌握了主動權。”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高屋建瓴地提出“科技興環保”的戰略。
周生賢説,我國三十多年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歷程,也是環境科技不斷進步的歷程。近幾年我國政府一直大力支持環境科技的發展,開展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物遷移轉化等基礎研究,研發了脫硫除塵、水體生態修復等一大批關鍵技術,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同時他表示,為改變環境科技的落後狀況,今後我國將加大對環境科技的投入力度,啟動一系列重大環境科研項目,以解決面臨的環境問題。
環保科技依靠科學決策
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給我們舉了二氧化硫消減技術的例子説,二氧化硫在我國主要由化工生産和電廠發電産生。企業自我消減二氧化硫的成本約在1300元人民幣/噸,而國家規定的排污收費僅為600元人民幣/噸。這就使企業不願自動安裝排污技術,而是消極地等待國家主管部門的消減措施。此外,國家向佔據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一半以上的電廠施行脫硫補貼,一筆賬算下來企業不但不會為此花錢,還會相對賺錢。“這雖然是鼓勵企業就地消減,但結果導致企業不主動採用環保科技。”
“科學的環境決策決定著環境科技可以有的放矢,但相關研究在我國尚處空白。”王金南説:“科學的環境決策包括環境規劃和環境評價,它們是環保領域的軟科學,也是啟動具體環保項目前的必修課。”
目前我國很多環境問題都是由不合理規劃引起的。北京首鋼公司的搬家就是最好的例證。首鋼地處北京的上風地帶,2002年該公司排放的可吸入顆粒物佔城市總量的23%。因此,這樣一座耗資巨大的生産企業不得不遷址。更為嚴重的是,首鋼年産800萬噸鋼鐵要消耗7200萬噸水,而北京早已缺水告急。
針對類似情況,我國已出臺環境影響評價法,將原來單純要求對工業項目進行環境評價發展為對城市規劃、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環境評價。此外,我國環保專家也在對排污交易、環境稅、生態補償、環境責任保險等進行研究和規劃。
環保科技呼喚配套政策
“環保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創新,環保科技又呼喚配套政策。”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院士、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陳述彭開宗明義。 他認為,在我國舊賬欠的較多的情況下,僅靠單項技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需要多學科融合集成,而且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
我國科學家往往希望自己搞技術,但又缺乏必要的資金;企業雖然資金充裕,但又缺乏導向性的政策。井文涌説,國家用納稅人的錢支持的技術開發往往是溫室條件下的示範工程,無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國家在環保領域有責任發展自己的公益職能,組織開展前瞻性和先導性的研究,同時鼓勵社會參與環保科技創新。
國家環保總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中認為,我國環保産業目前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拳頭産品,國家應早日出臺相關法規和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從事以市場為導向的環保科技研發,生産附加值高的環保科技産品。據他介紹,目前一台空氣質量監測儀的價格動輒200多萬元人民幣。由於缺乏政策激勵,國內企業即使有能力,也不願輕易涉足這一投資巨大的領域。
井文涌認為,我國環保産業也由於缺乏政策機制而未成大的氣候。當今世界,環保已成為公認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全球環保産業的總産值約為600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而中國才4000億人民幣,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
為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環境科研,中國將引導國內外企業參與環境技術和産品的研發。周生賢表示,“國家環境科技計劃和重大環境工程項目要向企業開放,特別在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領域。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的研發,鼓勵外資企業在我國設立環保技術研發中心。”
本次環保科技大會上,由86位環保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環保智囊團”組建,斥資數十億元的水體污染防治工程也正式啟動。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表示,目前,科技部與環保總局正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總體部署,安排落實“十一五”環保科技工作。環境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層次清晰、分工明確、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國家環境科技支撐體系。專家認為,這一目標開啟了全民性的環保科技建設事業,更昭示著我國社會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歷史性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