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長三角初步定位: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 蔡國兆 姚玉潔 徐壽松)21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傳出消息,長三角區域規劃送審稿編制工作已基本結束,長三角被初步定位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陳宣慶在會上透露,《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送審稿于日前基本編制完畢,目前已由發改委簽發,並送交相關省市徵求意見,送審稿明確了長三角四大功能定位:

    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一方面,長三角要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資源輻射長江流域、帶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另一方面,要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為核心,與其他城市相配套銜接、以大都市圈為組織架構的綜合經濟區。

    二是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長三角地區是東亞地理中心,處於西太平洋東亞航線要衝。隨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長三角將成為西太平洋重要的世界城市群和産業密集區,在亞太地緣經濟格局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

    三是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經過“十一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的努力,使長三角具有較強推動産業升級和集約發展的創新能力,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的國際知名品牌,成為國家重要的産業創新基地。同時形成較為完備的重化工業、加工製造和高新技術的産業組織和分工體系,形成石化、鋼鐵、電子信息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産業集群,成為集開發、設計、生産、加工、國際營銷和強大商務功能于一體的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生産基地之一。

    四是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家創新中心建設為龍頭,進一步完善城市等級和規模結構,努力構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加快城市國際化進程,成為我國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長三角區域規劃八大內容基本敲定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 徐壽松 姚玉潔 蔡國兆)作為國家首批區域規劃試點之一的長三角區域規劃,其制訂工作目前已接近尾聲,規劃8個方面的內容已基本敲定。

    在此間召開的“第六次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副司長陳宣慶説,目前長三角規劃的送審稿基本完成,已簽發到相關省市徵求意見,待進一步完善後,將報送國務院公佈實施。

    陳宣慶在主題發言仲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主要由以下8個方面的內容組成:

    一是明確長三角區域發展指導思想原則。長三角地區將逐步在壯大東部地區經濟實力、推動長江流域快速崛起、帶動中西部加快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引領我國全面參加全球競爭中,發揮核心作用。規劃強調,長三角地區應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保持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轉變增長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踐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

    二是將長三角區域功能定位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

    三是確定區域發展總體佈局框架為“一核六帶”,即強化上海這個發展核心,優化提升滬寧、滬杭沿線發展帶,重點建設沿江發展帶、沿(杭州)灣發展帶,積極開發沿海發展帶,培育寧湖(湖州)杭發展帶,引導發展沿湖(太湖)生態服務帶。

    四是提出城鎮體系發展整體思路,重點優化滬寧、滬杭沿線城鎮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灣城鎮發展,做大沿海和寧湖(湖州)杭沿線的城鎮規模,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級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等副中心城市為支撐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城鎮體系。

    五是明確重點産業發展佈局,做大做強石化、鋼鐵、電子信息産業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産業;鞏固提升裝備製造業、紡織輕工和旅遊業等傳統優勢支柱産業;同時加快發展現代生産性服務業和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導作用的新型産業。

    六是重大基礎設施協調與建設方面,規劃將綜合交通和能源作為兩大重點,提出加快滬寧、滬杭、杭甬、沿長江、沿海和寧湖(湖州)杭6大重點交通通道建設,以及綜合運輸樞紐建設;同時提出了煤炭、油氣、液化天然氣、電力和新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方案。

    七是提出區域內資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對滬寧杭沿線,採取最嚴格措施保護優質基本農田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對沿江(長江)、沿灣(杭州灣),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對沿海和寧湖(湖州)杭線及其他沿路發展帶,適度安排建設用地;對沿湖(太湖)地區則控制土地開發強度。

    八是確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一類是引導性政策措施,如在區域內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另一類是協調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壘,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

    長三角區域規劃明確“一核六帶”總體佈局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 姚玉潔 徐壽松 蔡國兆)未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將是以上海為“核心”,以沿長江、沿杭州灣等6個“發展帶”為框架的區域聯動發展。21日,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陳宣慶在此間説,根據長三角區域總體功能定位,《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送審稿)提出了“一核六帶”的區域總體佈局框架。

    陳宣慶是在“第六次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上透露這一信息的。他介紹説,“一核”即強化上海這個核心,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國內外交通樞紐、長三角地區要素資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創新源頭的作用,整合利用周邊地區的資源優勢,增強上海集聚和組織引導能力,以促進區域整體優勢的發揮和競爭力提升。

    《規劃綱要》送審稿明確了“六帶”各自的發展方向:

    一是優化提升滬寧、滬杭沿線發展帶,目標是建成具有世界發達水平的都市連綿區域。這一發展帶主要包括滬寧杭交通沿線地區,將按照集約、創新、優化的原則,加快高技術産業集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城市功能,改善環境質量,成為帶動區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提升、服務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發展的區域。

    二是重點建設沿江發展帶。根據規劃,長江沿線的縣市區將充分發揮“黃金水道”的優勢,引導裝備製造、化工、冶金、物流等産業向沿江地區集聚;建成特色鮮明、規模聚集、佈局合理、生態良好的基礎産業基地和城鎮聚集帶,並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長江産業帶的核心組成部分。

    三是重點建設沿(杭州)灣發展帶。沿杭州灣縣市依託現有産業基礎和港口條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製造加工業和重化工業。這一發展帶的目標是建成功能協調的現代製造業聚集帶和城鎮聚集帶,以帶動長三角南翼發展。

    四是積極開發沿海發展帶,即擁有沿海岸線的縣市區,依託臨海港口,培育和壯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發展新興的臨港産業、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綜合經濟帶。

    五是積極培育寧湖(湖州)杭發展帶,拓展長三角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輻射帶動功能。寧湖杭沿線縣市須充分考慮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容量及其生態屏障功能,選擇與生態經濟相協調的開發方向和模式,重點發展高技術産業、旅遊休閒、現代物流、生態農業以及資源加工業,積極培育城鎮集聚區,形成生態産業集聚、城鎮有序發展的新型發展帶。

    六是引導發展沿湖(太湖)生態服務帶,成為全國性重要旅遊休閒帶和區域性會展研發基地。環太湖鄉鎮須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保護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會展、研發等服務業和特色生態農業,嚴格控制用地開發規模和強度,突出開發理念創新和空間佈局優化。

    根據規劃,長三角地區還將完善其他沿路發展軸帶,重點建設泰(泰州)錫(無錫)湖(湖州)南北拓寬軸、通(南通)蘇(蘇州)嘉(嘉興)南北物流和輕工經濟軸、杭(杭州)紹(紹興)甬(寧波)産業和港口聯動軸、寧(南京)通(南通)城鎮集聚發展軸、申(上海)蘇(江蘇)浙(浙江)皖(安徽)西部拓展軸等,共同形成長三角地區分工明確、功能齊備、等級合理的網絡狀總體開發格局。

    陳宣慶表示,《規劃綱要》希望通過“一核六帶”的總體佈局,衝破行政壁壘,完善區域協調和分工機制,整合地區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發展合力,提高區域一體化水平。

 
 
 相關鏈結
· 長三角地區加快“錯位”發展 避免“同城效應”
· 長三角商品市場為共謀發展達成跨區域合作意向
· 長三角旅遊業應避免“引資焦慮”和“項目饑渴”
· 長三角地區將建立城市臭氧早期預警系統
· 長江三角洲地區將建立城市臭氧早期預警系統
· “長三角”3年到5年內有望實現交通“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