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行車道將有骨幹路網
公交車加上自行車,這種在老百姓看來最具“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今後在上海將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未來兩三年內,上海市民在中心城區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最多只需花費1個小時,而60%—70%以上的道路均不會取消自行車道。
根據近日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到2010年,上海市民出行,城市中心城區實現公共交通300米全覆蓋,郊區城鎮500米全覆蓋;中心城兩點之間公共交通出行不超過一小時完成,郊區新城一次乘車即可進入軌道交通網絡,新市鎮與所屬中心村之間一次乘車到達。在中心城區實現公交“一卡通”基本覆蓋,推進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之間的有效銜接和換乘。
此外,根據《上海市中心城非機動車交通規劃研究》,將全市600平方公里設定為24個大區域,區域之間有13條南北向和12條東西向的“廊道”連通,總共300多公里的“廊道”構成了全市自行車道的骨幹路網。上海現有自行車約1000萬輛,在接下來的建設中,自行車骨幹廊道將打通、拓寬,拓展為3—5米。據統計,目前全市道路長度為4227公里,而“禁非機動車”的道路還不到10%。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趙國通認為,在發展城市交通上,“各行其道,相互補充的多元交通模式”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現在,很多城市都提出公交優先的發展戰略,這沒錯,但公交優先並不等同於只是公交汽車優先。自行車等二輪車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現階段不應受到歧視。”他用各種交通工具車輪多少概括為“8+6+4+2”的多元交通模式。“8”指軌道交通(一節車廂8個輪子),“6”指地面公交巴士,“4”指小汽車,“2”指兩輪車和兩條腿步行。
據了解,上海將進一步從其特大型城市特點和現階段的發展實際出發,按照公眾利益優先的原則,採取切實、有效、可操作的措施,優先保證公交用地和資金投入,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相銜接的一體化交通體系,提高運行效率、方便市民換乘,為市民出行、城市發展和2010年世博會提供安全、通達、便捷的公共交通。(記者 沈文敏)
重慶:街頭擺攤變“堵”為“疏”
日前,重慶市市政委宣佈,將在全市主城9區和高新區、經濟開發區陸續開放部分背街小巷,供困難人群擺攤設點。目前,全市首批規劃示範點已初步出爐,共開闢443個攤區,設置攤點11169個,可解決15754人的就業問題。
小攤小販城區佔道經營,歷來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長期以來,每個城市的城管和小攤販之間都在上演“你趕,我躲;你走,我來”的“貓鼠遊戲”。
“其實驅離的做法,既不人性化,效果又不好!”重慶市市政委負責人説,與其一味地“堵”不如適當地“疏”。為了改變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去年底,重慶在對各區街道、居民和佔道經營者進行問卷調查和意見徵詢的基礎上,做出了開放困難群眾在背街小巷擺攤設點的決定,並提出了“統一規劃定位,統一經營設施,統一經營時間,統一垃圾存放”的攤區設置要求。目前,重慶市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宣佈開放渝新路、科威支路及氣象站支路等10余條背街小巷後,前來諮詢、申請擺攤的困難市民絡繹不絕,先前規劃的近700個攤位已經滿足不了需要;南岸區也已作出相應規定,背街小巷攤區設置應靠墻、靠邊、靠後,分散不集中,定位不越位,每個佔道攤點的面積控制在3平方米之內,單個攤點之間的距離必須在15米以上。
據了解,該惠民政策針對的人群主要是困難戶、下崗職工、進城務工農民等。“市民帶上證件就可自行到設有攤區的街道申請,不收取額外費用。且失業者、待業者和殘疾人可優先辦理,優先選攤位。”重慶市市政委負責人表示,所有開放背街小巷設置的路邊攤點,都免收佔道經營費;工商部門也將免收工商管理費;在稅收方面,月營業額在3000元以內的還可免稅費。但各攤點應繳納清潔費。(記者 余繼軍)
城市規劃應方便惠民
近年來,有些城市馬路越修越寬,快車道、慢車道一應俱全,可自行車道卻越來越窄,有的幾十米寬的大馬路乾脆不設自行車道。上海在城市交通規劃中,沒有忘記給自行車以生存空間。如此一來,騎車族出行更方便,也更安全了。
有些城市維護市容市貌,把小攤小販不分青紅皂白趕出街頭。日前,重慶對馬路攤點開禁了,小攤小販與城管員再也不用上演鬥智鬥勇的“貓鼠遊戲”,老百姓買東西也更方便了。
看上去並不相關的兩件事,卻體現了一個共同的理念:方便惠民才是城市管理的堅實內核。城市形象並不在於廣場有多大、馬路有多寬這種“表面光鮮”,它更取決於人居的舒適程度,其生活成本是否能夠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城市規劃要避免“好大喜功”的浮躁心態,城市管理也應切忌“見物不見人”。(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