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27日電(記者 姚潤豐)經過實際運行,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壩體已通過高蓄水位檢驗。今年汛期,小浪底水庫最高允許蓄水位為270米,短期滯洪的最高防洪運用水位為275米。目前,水庫庫區移民已全部搬遷完畢,小浪底水庫具備了275米水位運用條件。這標誌著小浪底水利樞紐基本具備防禦黃河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
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介紹,小浪底水庫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控制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控制黃河徑流量的91.2%,是黃河下游重要的骨幹樞紐工程。如遇千年一遇洪水,通過小浪底水庫攔蓄調節,可使下游洪峰流量從22000立方米每秒削減至10000立方米每秒,將黃河下游防洪標準從不足60年提高到千年一遇。小浪底水庫經過7年運行,發揮出明顯的防洪、防淩、減淤、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作用。
李國英同時向“防汛江河行”新聞採訪團介紹,今年汛期來臨前,小浪底水庫將把水位降至汛限水位225米,騰出8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迎汛。
記者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為進一步沖刷黃河主槽,提高下游河道過流能力,6月中旬,黃河利用小浪底水庫汛前的下瀉水量將再次進行調水調沙。今年調水調沙的初步目標是,使黃河下游主槽過流能力提高到3800立方米每秒,為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保障。
據了解,2000年至2006年,小浪底水庫進行了9次調水調沙,使黃河下游主槽全面沖刷,主槽過流能力從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約6億噸泥沙被沖刷入海,減少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積。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為了確保下游堤防安全,黃河防洪修築了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446處、總長度851公里的險工及控導工程,主要作用是控制河勢,減少水流直衝大堤的威脅;第二道防線是2000余公里的設防大堤,以抵禦較大洪水的威脅。截至目前,黃河下游南岸的標準化堤防基本建成,總長287公里,大大提高了工程抗洪能力,增加黃河下游防洪安全系數。第二期標準化堤防工程于2006年12月下旬正式開工建設,規劃建設346公里,其中山東黃河堤防194公里,河南黃河堤防152公里。工程標準為,堤頂全面幫寬至12米、其中硬化寬度6米,臨河種植50米寬防浪林,背河為100米寬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