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6月14日電(記者 張曉晶)在一些高中還在為如何開展素質教育苦惱的時候,山東省實驗中學通過實施新課程改革,證明了高中並非不能實行素質教育。
“上選修課有一種提前上大學的感覺”
當前在一些中學尤其是重點高中,課程安排以高考考試科目為主,非考科目普遍被簡化,學生每天忙於進行各種題型的技術性練習。這種灌輸式教育,不僅沒能充分開發學生的智力,反而導致了學生思維狹隘、單一,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差,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熱情。
2004年,山東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省份正式開展高中新課程改革。在部分學校等待觀望之時,山東省實驗中學率先進入了操作階段。按照山東省的課改安排,高中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除了學術類必修課程如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以外,還包括通用技術、藝術、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等新增設科目。選修課分為國家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兩種。
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課程,以往從來沒有在高中課程中出現過,怎麼開?沒有師資怎麼辦?這是許多學校面臨的難題。山東省實驗中學通過師資調配、引進社會力量,解決了這一問題。
記者在校園裏隨便找到一名學生,她説,學校的藝術類學習就有9個模塊可以選修,有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健美與舞蹈、書法、剪紙等。上選修課,同學們打破行政班限制,分班上課,有一種提前上大學的感覺。研究性學習是課改的一個嶄新內容。山東省實驗中學要求學生在三年內完成兩個研究性學習課題,由同學們自由組合成研究性學習小組,共同研究一個課題,指導教師負責課題的過程指導與結題評價。高二年級班主任盛喜威對記者説,氣候變暖對人類有哪些影響?怎麼保護濟南的泉水?這些都是同學們的研究性題。通過自主性的研究學習,同學們實踐能力、審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些實踐體驗是在抽象的知識世界裏無法獲取的”
隨著近年來對青少年能力培養的重視,山東高考也開始向考生的能力測試傾斜,並在今年高考實行了“3+X+1”改革,其中“1”為基本能力測試,包括藝術、體育、社會實踐等多學科內容,只會讀死書的學生應付這項考試顯然很困難。
對已經實施了三年新課改的山東省實驗中學來説,平日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潛移默化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減輕了學生基本能力測試的壓力。
這兩年,每逢寒暑假,學校組織學生進超市、上列車開展志願服務,到兒童福利院、敬老院服務,到革命聖地參觀,週末到社區做義工,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等。高二年級班主任盛喜威説:“以前,我們的學生只是閉門讀書,對社會不了解,社會實踐活動為同學們架起一道與社會溝通的橋梁。”
高一學生魏莫對記者説:“去年假期,我和同學去幼兒園義務勞動了一天。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種環境,這種難得的實踐體驗是在抽象的知識世界裏無法獲取的。”魏莫的媽媽開始很反對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畢竟高考還是“認分不認人”,參加這多麼活動影響了高考成績怎麼辦?沒想到,從幼兒園實踐回來,魏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媽媽説了一句:“媽媽,你辛苦了!”“我覺得這比多考幾十分都重要。”魏莫的媽媽對記者説。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
國學課、齊魯文化大講堂、京劇、宇宙的奧秘和人造衛星、環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烹飪知識、陶藝技法等,這些五花八門的課程是山東省實驗中學為同學們開出的“菜單”。這些都是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開設的依據一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二是參考了學生的需求。
學校向全體教師公佈校本課程的開發菜單,由教師獨立或合作申請完成校本課程的編寫,個別課程還邀請校外專家廣泛參與開發。目前學校開設了三十多門校本課程。
高一學生高世鋼對記者説,他今年選修的校本課程是由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專家開設的《齊魯文化大講堂》,有的同學還選修了手語課,這些課程很有意思,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報名參加。
在面向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中,“你覺得新課改後,你的學習方式轉變如何?”選擇“很明顯”的佔8%,“較明顯”的達到55%。高二年級的班主任任傑説,新課改後學生思考的空間明顯大了,探究的能力明顯強了,課堂學習討論的氣氛明顯活躍了,師生互動的機會明顯增多,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也變得明顯密切。
校長劉堃認為,新課程的變化不只是表現在換了一批新教材上,而是將高中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更加“社會化、素質化、個性化”上。他説:“當前,社會上對素質教育産生了一種信任危機,而新課改鋪了一條實施素質教育的道路,新課改完全實施的那一天,就是素質教育完全實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