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29日上午審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新義務教育法實施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已取得初步成效,各地通過學習宣傳新義務教育法,營造了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新機制開始全面實施,為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積極採取措施,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2007年1月5日,江蘇省海安縣一小學學生正在上課。中國將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政府對義務教育負全責。(資料圖片)
200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義務教育法。為促進義務教育法的貫徹落實,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的有效運行,全國人大常委會2007年3月至5月對義務教育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報告了執法檢查情況。
路甬祥在報告仲介紹,自1986年實施《義務教育法》以來,到2006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27%,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實現“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98%,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為84.14%。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2005年底,國務院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建立起新機制。新機制繼2006年在西部農村地區實施,2007年春季開始已經在全國農村地區全面推開。
——中央在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上承擔了主要責任。按照新機制的要求,中央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實施義務教育。其中免學雜費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西部地區為8:2,中部地區為6:4;免費提供教科書所需資金,中西部地區由中央全額承擔;校舍維修改造所需資金,中西部地區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分擔。
——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明確,投入總量增加,保障水平提高。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並由工程性的專項資金轉為用於學校事業性支出的經常性經費,成為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主要組成部分,使農村義務教育辦學經費得到保障。2007年,全國各級財政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預算達到2235億元,比2006年的1881億元增加了354億元。農村學校拿到了政府按學生人數和標準撥付的公用經費,保障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西部地區小學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達到140元,初中達到200多元。
3月14日,浙江省衢州市姜家山鄉中心小學的學生在校園裏。2007年,中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使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普遍減輕經濟負擔。 新華社記者 王小川 攝
——解決了農民教育負擔過重的問題。國家在廣大農村地區全面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農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據教育部統計,2006年新機制實施第一年就直接減輕農民經濟負擔100多億元,農村貧困家庭小學生每人每年平均可免除書本費和學雜費210元,初中生可免除320元,其中寄宿生還可享受200元至300元的生活補助。農民群眾稱讚黨的政策“種田不繳稅,上學能免費,群眾得實惠”。農民的負擔減輕了,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高了,2006年西部地區約有20萬輟學學生重返校園。
——各地也積極探索區域內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海南、寧夏等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免學雜費方面做到了城鄉同步。北京市東城區通過創建“學區化管理”模式,實現了學區內各個學校設施設備、課程、師資的共享,提高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上海市從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入手,2007年將40%的示範高中招生計劃按比例分配到全市的每所初中。遼寧、陜西等省加大了專任教師交流力度,選派得力校長和骨幹教師分批分期到薄弱學校任職、任教。內蒙古、雲南、甘肅等省、自治區通過撥專項經費、建寄宿制學校、加強教師培訓等措施,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毛磊 宋偉)
路甬祥強調:全社會共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 吳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11日表示,義務教育是一項複雜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各地方要結合國情和當地實際,穩步紮實地向前推進。要在全社會形成推進義務教育健康均衡和諧發展的共識、合力和制度保證。
新義務教育法將進一步保障教師權益提高教師待遇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呂諾 張宗堂)9月10日是新義務教育法實施後的第一個教師節。在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的同時,新義務教育法強調: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政府應當保障教師待遇……隨著這部法律的實施,尊師重教的風尚必將在全社會進一步弘揚。
中國教育加速邁向公平 發展和改革惠及全體人民
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記者 呂諾)西部農村小學、初中學生不用交學雜費了,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可以申請助學金了,大學生基層服務3年可免還國家助學貸款了……今年以來發生在校園內外的這些變化表明:中國教育正加速邁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