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不忘國恥面向未來:寫在“七七事變”70週年之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 孫彥新)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中華兒女史無前例的團結與抗爭,是中國人關於7月7日這一天的記憶。

    1937年的7月7日,日軍攻打北平郊外的盧溝橋,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史稱“七七事變”。

    整整70載歲月過去,親歷者和見證者多已離世。然而,這段歷史並沒有隨著歲月遠去,而是作為民族成長中至關重要的經歷,永遠地留在了中華民族的生命中。

    7月5日,從重慶專程來京的88歲的張可宗(右一)和河南來的88歲的趙金典(左一)等原第29軍老兵、“七七事變”親歷者在一起回憶當年抗戰情景。當日,幾位經歷“七七事變”的老兵陸續抵京,準備參加7月7日在盧溝橋舉辦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0週年紀念活動。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盧溝曉月”,承載了一個民族的血色記憶

    被清朝乾隆皇帝稱為“盧溝曉月”的京郊浪漫之地,其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189年,數百年幾經修繕,到清末民初時期,成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87歲的馬步先老人曾是駐守在盧溝橋上的國民黨29軍士兵,70年前的經歷,他至今曆歷在目:“事變前一個月,日軍就在盧溝橋附近不停地演習,由白天改為晝夜,由空彈改為實彈,有時子彈甚至已經打到了宛平城的城墻上。”

    當下層官兵“將大刀都攥出水來”的時候,國民黨冀察當局卻對侵略者赤裸的挑釁行徑一再姑息,這更助長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每每觸及,必感不堪承受的沉重。”《抗日戰爭研究》雜誌主編榮維木説,“日軍甚至懶得準備一個像樣的藉口,就急不可待地挑起了戰爭。”

    盧溝橋和宛平城的參觀者一直未曾斷絕,然而,“七七事變”發生後,這裡再也不是賞景之處。人們在這裡走進的是一段血色記憶:

    ——1937年7月7日,日軍藉口“失落日兵一名”,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駐守的宛平城內搜查。遭到拒絕後,日軍立即向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陣地發起進攻。

    ——8日,中共中央通電呼籲全國抗戰。由於守軍出乎意料地頑強抵抗,日軍不得不暫時停止攻擊,要求“談判”。此後數天,又多次挑起戰事,多次“談判”。

    ——25日,天津港的又一批日本軍用品開始晝夜不停地向北平郊外運送,而國民黨冀察當局不僅沒有在兵力佔絕對優勢時主動出擊,甚至下令拆除了部分防禦工事。

    ——27日,日軍部署完畢後發動攻擊。國民黨29軍如夢方醒誓死抵抗,一天之內傷亡超過5000人,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

    ——29日,北平、天津相繼落入敵手,29軍按蔣介石命令撤退至保定。

    平津一失,妄圖稱霸世界的日軍,狂妄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七七事變”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重要爆發點。

    觸發整個民族奮起抗戰

    1894年侵佔台灣後,日軍對中國的蠶食和侵略就一刻也沒有停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説,1931年日軍策劃“九一八事變”並侵吞中國東北三省。“九一八事變”後的局部抗戰,拉開了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序幕。

    從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聯白山黑水的浴血奮戰,到方志敏率抗日先遣隊毅然北上;從國民黨19路軍在上海頑強抗擊日軍三個月,到29軍在古北口、喜峰口“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從馮玉祥、吉鴻昌等組成抗日同盟軍,到傅作義率部守綏遠……1932年至1936年,日軍鐵蹄踏到哪,哪就燃起抗日的烽火。

    而當“一二九”運動擴展到全國,當張學良、楊虎城為逼蔣介石抗日發動西安事變,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的願望和呼聲,在“七七事變”前已經被推向一個頂點。

    然而,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的力量對比強弱懸殊。《抗日戰爭研究》雜誌主編榮維木説,只有團結起全民族的力量,才能與強敵真正抗爭。

    “直到絕境方清醒,瀕死之際始抗爭。”步平説,“國民黨政府曾一度幻想日本的侵略會適可而止。當‘七七事變’讓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蔣介石終於接受共産黨的統一戰線。”

    一個素來溫和、寬容、善良的民族,用以血還血的悲壯方式,開始了氣壯山河的抗日鬥爭。

    承載歷史,昭示未來

    抗戰勝利後的中國人民,選址在“七七事變”發生地——宛平城內修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參觀者來到盧溝橋和宛平城;每逢7月7日,海內外的中華兒女都會進行各種方式的紀念活動。

    紀念館副館長齊密雲説,“七七事變”承載了中國人關於抗日戰爭的記憶。

    日軍侵佔中國半壁江山,在超過5000個的村鎮肆意屠戮,致使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給中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從中國掠奪的大量煤炭至今還埋在北海道的海底……自1840年以來先後與22個國家簽訂了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的中華民族,所遭受的一個世紀的屈辱,在此刻到了歷史的頂點。

    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和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下,中華兒女,不分民族宗教、男女老幼、海內海外,共赴國難。正面戰場發動22次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規模的大會戰,敵後戰場在19個省區創建根據地,150萬中國軍人血染疆場……中華民族以巨大代價第一次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

    整整70年過去,仇恨不曾生長,記憶同樣無法泯滅。中國人民紀念那段歷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國家強盛,才能徹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運;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凝聚成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日軍侵華不僅極大傷害了中國人民,也讓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説,直至今日,日本國內仍有否認侵略甚至為軍國主義復辟的雜音不時傳來,這讓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全世界珍愛和平的人民深感擔憂。

    今天的中國再不會讓人隨意欺辱,然而70年前的歷史依然具有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

    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警鐘長鳴在盧溝橋畔,也長鳴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振興中華”“珍愛和平”,這是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也是中華民族由衷的心願。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5位抗戰老兵將重聚盧溝橋紀念"七七事變"70週年
· 7月7日:駐華日軍發動“七七事變” 抗日戰爭爆發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