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慶六年攻克三峽庫區生態經濟系統重建關鍵技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10日   來源:人民日報

    重慶三峽庫區農村傳統的“糧食+生豬”生産模式,目前正在被“糧—草—畜”等生態種養模式取代。通過科研人員6年攻關,重慶市掌握了“三峽庫區生態經濟系統重建”的關鍵技術,建立各類示範點26個,帶動庫區高效特色生態産業快速發展,使近120萬農民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同時,625平方公里土地得到治理,水土流失量減少60%以上,示範區內每天減少糞污排放11052噸,森林覆蓋率由38%上升到57%。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是重慶圓滿完成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及生態經濟系統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帶來的豐碩成果。

    構建多功能立體林業,是重慶三峽庫區實現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關鍵之一。結合三峽水庫周邊坡面特點,以西南大學為主的科研人員研究制定了特定生態環境下林木定植、撫育和管護的技術體系。今年6月,記者在涪陵區南沱鎮了解到,當地32平方公里的示範區內,已形成由庫岸防護林、坡面經果林、坡頂生態林、坡地四邊桑組成的多功能林業體系,其森林覆蓋率達57.7%,水土流失減少80%以上。同時,以優質伏季水果及加工蔬菜種植業、無公害肉豬養殖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經濟系統逐步形成,示範區農民年均增收400元以上。

    幾年來,科研人員還因地制宜推出了“果—菜(豆)—畜”、“桑—菜(藥)—畜”等多種生態種養模式,加速三峽庫區由傳統農業向開髮型高效生態農業轉變。南沱鎮連豐村農民世世代代養豬種糧,5年前,科研人員開始引導當地農民栽種南方早熟梨,並在果樹周邊套種黃豆、花生、榨菜等經濟作物,目前該村已建立2000畝早熟梨園。村民況金昌説:“自從栽上梨樹、套种經濟作物後,村裏每家收入都翻了一番。去年,我家光賣梨就賺了3000元。”

    構建多種生態種養模式的同時,科研人員還相繼推出“牲畜糞便—沼氣—有機肥還田”、“秸稈(桑枝)—食用菌—有機肥還田”等模式,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記者余繼軍)

 
 
 相關鏈結
· 重慶整合三峽"7+4"景區 打造全國最大生態旅遊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