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裝備製造業:在“重任”中迎接更大、更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黃全權、馮曉芳)2007年6月,北京。一個並不起眼的發佈會內容引起了海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會上,華能玉環電廠公佈了其超超臨界發電機組運行半年後的技術指標。

    敏感的海外媒體注意到:作為中國首套國産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這些指標意味著中國已經成功掌握當今世界先進的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

    在這條新聞背後的一個更大事實是:作為一國綜合工業實力、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中國裝備製造業近年來的堅實步伐和嶄新發展姿態,正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在制博會上展示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模型(2006年8月30日攝)。這是國內目前最先進、發電功率最大的火力發電機組,標誌著我國燃煤發電和電站設備製造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正在瀋陽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以實物、模型、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展示了我國“十五”期間裝備製造業的豐碩成果。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1/4”佔比下的奮進

    今年以來,有關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消息接連不斷:

    7月10日,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製造的三峽工程首臺國産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正式投産,我國水電裝備步入自主研發時代。

    7月5日,繼華能玉環電廠之後,國産化程度高達70%的華電國際鄒縣發電廠8號超超臨界機組投産運營……

    事實上,2007年的系列“看點”只是我國裝備製造業近年來發展態勢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發展,重大技術裝備研製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技術水平明顯提升,與先進國家差距在縮小。”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工程師隋永濱盤點家珍,倍感振奮。

    對國家而言,顯著成績源於一個逼人的定理:一國的現代化不可能用錢從國外買來。裝備中國工業的重任一定要由自己的裝備工業來擔綱。

    有關數據顯示,裝備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脊梁,其各項經濟指標佔全國工業的比重高達1/5至1/4。而作為高新技術的載體,信息技術、核技術、空間技術等,無一不通過裝備製造業創造。

    “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抓住機遇,依託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以重大技術裝備為突破口,帶動裝備製造業全面振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柳百成説。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低空偵察飛行機器人在制博會上亮相(2006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自主創新才能成功“亮劍”

    但是,即使在最亮眼的業績面前,中國裝備製造業肩負的壓力也從不曾離開半步。

    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儘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我國光纖設備、集成電路、核電設備以及高端醫療設備等大部分依靠進口,其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國人手中。

    來自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數字顯示,目前我國機械工業新産品貢獻率為5.9%,僅是工業發達國家的1/10。發達國家機械工業新産品壽命週期一般為3年至5年,而我國新産品壽命週期為10年,並且機械産品中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産品。

    在令人警醒的差距面前,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進行機制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攻克核心技術,才能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在世人矚目的三峽工程中,左岸電站機組被確定實行國際採購,走“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産”之路。幾年之後,當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與跨國公司在三峽右岸電站招標中同臺競技,某些技術環節甚至超過外方時,“三峽模式”被稱為振興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成功路徑。

    “我們能夠在三峽工程中成功‘亮劍’,説明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通過自主創新,在裝備製造業掌握核心技術。”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陶星明説。

    制博會上展出的風電軸承、精密機床軸承等産品(2006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國家戰略”孕育充足“後勁”

    企業個體的創新離不開政策環境。而事實清楚地表明,做大、做強裝備製造業正日益上升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國家戰略”。

    2006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規定,對訂購和使用首臺(套)國産重大技術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可優先予以安排。用戶單位購買首臺(套)國産重大裝備,國家將通過有關專項資金適當補貼,或採取加速折舊等方式給予支持。

    同時,《意見》還在法規建設、資金支持等方面提出明確思路。

    “利好”的消息遠不止於此。財政部等四部委今年發出通知,對國內企業為開發、製造有關裝備而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所繳納的進口關稅,以及進口環節的增值稅實行先徵後退。所退稅款“主要用於企業自主創新”。

    截至目前,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等16個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裝備被確定為裝備製造業振興重點,國務院將出臺政策,在研發投入、稅收政策、政府採購等方面引導支持。

    專家指出,我國裝備製造業面臨空前發展機遇:國外諸多裝備製造産業向中國轉移;我國經濟社會較快發展提供較充足內需保障;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不久的將來,裝備製造業必將更好地擔起“裝備中國”的重大使命。

    曾培炎:優化結構 提升質量 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

    曾培炎在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省長張文岳陪同下,參觀了瀋陽裝備製造業展覽,考察了瀋陽機床、北方重工、瀋陽鼓風機、瀋陽飛機、瀋陽航天新樂等裝備製造企業。他説,遼寧省和瀋陽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積極探索發展裝備製造業的新思路、新體制、新舉措。經過兼併重組、技術改造和轉換機制,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裝備製造企業集團。

    四部門明確進口稅收優惠政策 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

    記者8日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為加快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財政部等四部門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其中部分産品的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徵後退。

    第二屆中國(蘭州)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召開

    24日,第二屆中國(蘭州)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在甘肅省蘭州市開幕,本次博覽會為期三天,來自國內外200余家企業的裝備和技術將得到集中展示。

 
 
 相關鏈結
· 上半年我國電力裝備製造更加突出節能環保的特點
· 重大裝備業零部件進口稅收優惠紡織機械領域先行
· 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大型冶金裝備國産化工作會議
· 財政部負責人就調整重大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答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